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51

第51章 做人处世故事(13)

此典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处理不欲绝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模棱’。”

唐朝有个叫苏味道的人,学识渊博,九岁的时候就会写诗作赋。他考中进士以后,被朝廷调到京城长安做官。由于他学识渊博,文章又写的好,因而官职升得很快,不久便当上了凤阁侍郎。可是没料到他竟吃了官司,被捉下狱。

苏味道被关押在监狱中,有一次武则天看见他独自一人坐在地上吃饭,觉得他挺可怜的,就放他出狱,让他到集州去当刺史。几年之后,朝廷又召他回来,任何他做天官侍郎,接着又恢复他凤阁侍郎的官位。然而不久他又被人弹劾,于是朝廷将他贬为坊州刺史。

苏味道经过这一番折腾,心中非常苦闷,做起事来也不用心了。下官找他审理案件,他总是用手摸着床棱,好长时间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时间长了,人们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模棱手”。有人干脆叫他“苏模棱”,连姓名也忘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苏味道的这种处事态度,又不便询问,只好在一旁叹息。有一次,一位老朋友向他提起了这件事情,苏味道感慨地说:“你哪里知道啊,这是我大半辈子的痛苦经验决定事情不要说得太明白,那样如果错了必然要遭到人家指责,后悔也来不及啦。但是模棱以持两端就可以避免其祸了。”

苏味道在五十八岁那年,又被朝廷复升为益州长史。可是他还没有到任,就死在半路上了。

磨刀霍霍

“磨刀霍霍”比喻准备活动。

此典出自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是《木兰诗》中写木兰不肯接受赏赐,甘愿回乡返家,回到家乡以后全家团聚时的几句诗。大意是说:爹娘听说女儿归来了,急急忙忙地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立即梳洗打扮等候聚谈;弟弟听说姐姐就要到家了,霍霍磨刀杀猪宰羊,准备欢宴。

莫予毒也

“莫予毒也”形容没有人能威胁危害自己。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两国城濮之战,楚国统帅子玉因战败自杀,“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已!’”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势力强大起来,向北扩张,威胁着北方各诸侯国的安全。后来北方的晋国也渐渐强盛起来,特别是晋文公重耳执政之后,国势更加强盛。于是,晋、楚之间发生了争夺诸侯领导权的矛盾,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在战斗中,由于晋文公重耳在政治上作了充分的准备,使楚国陷于孤立的地位;在战略战术上,晋文公采取了许多灵活的有利战法,所以打败了楚军。楚国战败后,楚帅子玉回师走到连谷,因得不到楚王的赦令,便自杀了。晋文公听到子玉自杀的消息,十分高兴地说:“莫予毒也已!”(意思是:再没有危害我的人了!)莫知其丑

“莫知其丑”说明坏习气一旦形成为普遍现象,就非常难于革除。

此典出自《贤弈编》。

南岐在秦岭的大山谷中,那里的水甘甜但质地不良,凡是喝这种水的人都生大脖子病,所以那里的居民全部都是大脖子。

看到外地人来,小孩和妇女们都围着看,并嘲笑外地人说:“真奇怪呀!这个人的脖子枯瘦如柴,与我们完全不一样。”

外地人说:“你们脖子上突出肥大的东西,是生了瘿病啊!你们不寻找良药治病,反而还笑我的脖子枯瘦”

讥笑外地人的人们说:“我们家乡的人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治疗呢?”

最终也没人认为大脖子是丑陋的。

暮夜无知

“暮夜无知”原来的意思是夜里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后来人们则用“暮夜无知”比喻暗中贿赂。

此典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东汉汉安帝在位的时候,朝廷有个太尉,名叫杨震。杨震这个人为人忠诚、耿直,做事清正廉洁,从来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在他做太守的时候,有一次路过昌邑,昌邑的县令正是他过去所举荐的秀才王密。王密见到杨震非常恭敬,当天夜里,他带着十斤黄金,悄悄来到杨震的住处,将黄金送给他。

杨震看到王密这种举动,十分生气,就对他说:“咱们是老相识了,我了解你,可是你不了解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密悄悄地对他说:“你收下吧,夜已经深了,没有人会知道的!”

杨震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了他的话,感到非常惭愧,便把黄金带回去了。

后来杨震做了朝廷的太尉,有权有势,许多人都来找他办事,可是他不徇私情,从不接受人家的礼物。有一次,皇帝的亲戚、大将军耿宝,向他推荐一个人做官,杨震拒绝了。耿宝威胁他说:“我推荐的这个人,皇帝都很重视,实话告诉你吧,我不过是传达皇帝的意见而已。”杨震毫不惧怕:“那么你把皇帝的诏书拿来吧!”一句话将耿宝顶了回去。

过了几天,皇后的哥哥也向杨震推荐自己的亲友做官,杨震也拒绝了。可是不久,耿宝和皇后的哥哥所推荐的人,都在朝廷做了官。杨震还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怨恨。

汉安帝延光二年,皇帝刘祜为他母亲修造宅第,大兴土木,耗费巨资。朝廷上的奸臣、赃官趁机营私舞弊,搜刮民财。樊丰和谢恽更是有恃无恐,假冒诏书,调拨钱粮、木材为己所用,花费的钱财人力不计其数。杨震见到这种情况,心中非常气愤,他几次给皇帝上书,想劝说皇帝停止这种无益的工程,然而皇帝不听他的劝告。从此奸臣们更加怀恨杨震。樊丰伙同一群赃官,趁皇帝出巡在外的机会,派人去收缴了杨震的印绶,并且指使大将军耿宝禀奏皇帝,说杨震对圣上不满,怀恨在心。结果皇帝下诏,遣送杨震回乡。

杨震离开洛阳城,走到城西的几阳亭时,对他的儿子和随从们,感慨地说:

“人死了,倒没有什么,可惜我身居高位,却不能除掉奸臣,制止祸害国家的人。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我死后不要用好木头做棺材,不要设祭堂!”说完,便喝毒酒自尽了。

杨震死后一年多,汉顺帝即位,杀掉了奸臣樊丰等人,又为杨震改葬。在为杨震举行葬仪的时候,突然飞来一只大鸟,有一丈多高,两只翅膀有两丈多长,羽毛五颜六色,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鸟。这只奇鸟落在杨震灵前,俯仰悲鸣,眼里甚至流下了泪水,一直到葬仪完毕,它才飞走。皇帝认为这是杨震死得冤枉,神仙显圣,阴魂有灵,于是下了一道诏书,给杨震修了祠庙,而且在杨震墓前又立了一个石鸟像。

南风不竞

“南风不竞”意思是南方的音乐曲调不强劲,原来比喻楚军的士气不振,战斗力差。后泛用以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春秋时,占有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的一个国家叫晋国;疆域西北到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阳,南到沿庭湖以南的一个国家叫楚国。为了争夺霸权,晋、楚两国不断发生战争。

公元前555年,楚国要攻打晋国。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晋国的师旷说:“不要担心。我屡次歌唱北方的曲调,又熟悉南方的曲调。南方的曲调不强,象征死亡的声音很多,楚国一定不能胜利。”

猱搔虎痒

“猱搔虎痒”说明拍马是为了骑马。世上颇多类似猱的吹拍逢迎的小人。

此典出自《贤弈编》。

野兽中有一种猱,身体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非常锋利。老虎头顶发痒,就叫猱替它搔。猱搔个不停,抓出了一个小洞,老虎感到特别舒服而毫无觉察。猱便悄悄从洞中汲取老虎的脑浆吃,并将剩下的一部分捧给老虎说:“我得到了一点荤腥,不敢独吞,就给您一点吃吧。”老虎说:“猱对我真是忠心呀!这样爱戴我,竟忘了自己的口腹。”这时老虎竟然不知道它吃的正是自己的脑浆。

时间久了,老虎的脑浆快吃空了,疼痛难忍,去追逐猱,而猱早已爬到一棵高高的树上躲避起来了。老虎痛得腾跃蹦跳,大声吼叫着死去了。

世上的人们认为,在邯郸闹市上挟着乐器唱歌卖艺的人很像猱,其实,现在难道只有这些唱歌卖艺的人像猱吗?

弄假成真

“弄假成真”这个典故比喻假意做作,后来竟成了真事。

此典出自《元曲选·无名氏〈隔江斗智〉二》:“那一个掌权的怎知道弄假成真。又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却说孙权差人来柴桑郡报周瑜,说:‘我母亲力主,已将吾妹嫁刘备,不想弄假成真。此事还复如何?’”

东汉末年,刘表死后,刘备占据了荆州。东吴以杀退曹兵、救了刘备为由,前来要回荆州。但因为当时刘表的儿子刘琦还在,所以商定,等刘琦死了,就将荆州归还东吴。后来刘琦去世,东吴派鲁肃来讨回荆州。诸葛亮说,要等到夺得立足之处以后才能归还。周瑜和鲁肃担心没讨回荆州无法向孙权交代,便想出了一个计策:趁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之机,假意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等刘备来东吴以后,把他囚在狱中,以换荆州。

谁知刘备到东吴以后,被国太看中,又经乔国老反复说和,真的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了刘备,并在东吴成了亲。孙权打发人把这个消息告诉在柴桑郡的周瑜说:“我母亲已经做主将我妹妹嫁给了刘备,你们设的计策弄假成真了。”

盘根错节

“盘根错节”比喻事情极其复杂,一时难以梳理清楚。

此典出自《后汉书·虞诩传》:“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东汉时,武平有一个叫虞诩的人,从小无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一直奉养他祖母到九十岁寿终,才接受太尉李修的聘请,在他府里任职。

安帝永和四年(公元110年),羌族和匈奴人入侵,并州和凉州同时受到危害。大将军邓骘认为与其两面应付,不如放弃西方,全心对付北方,很多大臣都同意他的主张。虞诩却对李修说:“据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人士是熟悉军事,善于战斗的。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关中,就是因为害怕凉州人,而凉州人之所以肯保卫国土,也是因为属于汉朝的缘故。如果把凉州割掉,单把凉州人移入内地,这样可能会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邓骘因为虞诩反对他,心里非常生气,就想办法害他。

不久,朝歌地方(今河南淇县)发生了民众起兵反抗的事情,攻杀地方官吏,经年累月都不能制止住,邓骘找了个理由把虞诩调出去作朝歌县令。一班老朋友都很替他担心。他笑道:“有志气的人,是不求容易的事,不避艰难的。好像我们砍树,不遇到坚硬的根和节的所在,就不能看出斧头的锋利。这有什么可怕的?”他到了朝歌,果然很快就平息了动乱。

朝廷认为他有将帅之才,就把他升作武都太守,后来他率兵大破羌人,官至尚书仆射。

皮里春秋

“皮里春秋”意思是说表面上不作任何评价,而心里却有所褒贬。

此典出自《晋书·褚裒列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时阳秋。’言其外无疑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褚裒是东晋时候有名的人物,年轻时就显露出来一种非凡的气度。他为人正派、耿直,办事谨慎、小心,不爱说话,更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很受朝廷官员们的赏识。连当时的名人谢安都常在众人面前夸奖他。

有一天,功名显赫的朝廷尚书吏部郎桓彝,看见褚裒,紧盯着他,看了半晌才缓缓地笑着说:

“哈哈,果然是名不虚传,我看褚裒是有皮里阳秋,虽然他口头上不表示什么,但心里却是非分明、极有主见,可以说他身上具备四时的正气……”

当初,褚裒在郗鉴部下做参军,后来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

褚裒中年以后,他的女儿嫁给了康帝司马岳,他成为皇后的父亲,于是官职高升,做了朝廷的尚书。

褚裒为官清廉,生活很简朴,虽然做了那么大的官,还是皇亲,但他仍然叫自己家的仆童买柴买菜,从不假公济私。他在朝廷做了一段时间的官以后,总觉得心里不安,怕别人说他依靠皇后的势力专权,几次要求离开京城,到外去任职。

后来,朝廷同意了褚裒的请求,派他去都督兖州、徐州的军事,出镇京口。

僻性畏热

“僻性畏热”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虚伪的表现很容易被人觉察;死爱面子最终要丢尽面子;太不老实的结果是自讨苦吃。

此典出自《广笑府》:“只缘僻性畏热之甚,虽冬月宿凉亭,还欲选一水浴耳。”

有个穷人到一户有钱的亲戚家里做客,大冬天没有皮袄可穿,便穿了一件葛布夏衣。他怕被人嘲笑,故意摇着扇子对其他客人解释说:“本人生性怕热,虽然是大冬天,也觉得很热。”酒席散后,主人觉察到了他的这种虚假表现,却故意表示出迎合讨好他心意的样子,准备了单被凉席,并把他安排在池边的凉亭上睡觉。到半夜,这个人冻得实在无法忍受了,就用凉席裹着身子在池边跑起来,不料一失足掉入了水中。主人围着看他,惊奇地问是怎么一回事,他说:“只因为我有这种特别怕热的坏毛病,虽然冬天睡在这凉亭内,还是热得想洗一个冷水澡呢!”

贫儿学谄

这则寓言说明行乞有道,谄媚阿谈也有道。

此典出自《谐铎》。

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公独揽大权作威作福。晚上坐在内厅,假儿义子们纷纷跑来求见。严公命令他们进来,他们都跪着用两个膝盖行走,一进内厅就不住地磕头,满嘴阿谀奉承的甜言蜜语,争相献媚讨好。严公自鸣得意,说道:“某地侍郎有缺,派某人去补充;某处给谏者缺,派某人补充。众人听后又叩头致谢,一起身就左边趋进、右边奉承,千姿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