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汉文帝的车经过中渭桥,突然从桥下跑出一个人来,惊动了拉车的马。卫兵立即将那个人抓住,送给张廷尉处置。张释之审问后,向汉文帝报告说:
“这个人是长安人,他见皇帝的车马来了,赶忙躲在桥下,等了一会,以为车马已经过去,因而就从桥下跑出来了。但他从桥下出来时,看见车子正在过桥,于是就慌忙想躲开,可是却又惊动了圣驾。根据他的过错,应该罚他四两黄金。”
汉文帝听后,怒气冲冲地说:
“此人惊动了我的马,十分可恶。幸亏这匹马温驯如果是其他的马,岂不摔伤了我?这个人应当重重地治罪,可你却怎么只是罚他四两黄金呢!”
张释之急忙向汉文帝解释说:
“法律是众人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失去百姓的信赖。我当朝廷的廷尉官,应该公平处理。我如果不能依法办事,那么天下的法律就都会出偏差,百姓也就无法可依了。”汉文帝沉思良久,才说:“廷尉说的对呀!”
不久,张释之又遇到一件盗窃高祖庙里的玉环案件。汉文帝要求灭掉这个小偷的九族,可是张廷尉坚持要判小偷一个人的死罪。汉文帝非常生气,对张廷尉大发雷霆:
“盗窃我先帝的庙器,是最大逆不道的事情,我要灭他的九族,可你却不依照我的意思去办,这是什么道理!”
张廷尉急忙脱帽叩首,向皇帝陈述:
“刑法是要区别对待的,今天将偷盗庙器的人处以灭族之罪,那么将来如果有人从先帝的坟墓上取走一抔土,陛下还怎么处置他们呢?拿偷盗庙器与破坏陵墓相比,那罪行只不过是万分之一啊!”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解释,又和太后商量了一下,最后还是同意了张廷尉的判决。
以假为真
“以假为真”尖锐地讽刺了那些由于趋炎附势、讨好上司而混淆事非的人。
此典出自王明清《玉照新志》。
石才叔,字苍舒,长安人。他与黄山谷交往密切,能写一手绝妙的字,家里收藏了很多书籍。文彦博镇守长安的时候,向他借阅所收藏的褚遂良的《圣教序》手写本。文彦博爱不释手,于是便叫他儿子摹写了一本。一天,文彦博宴请他手下的官员,他把《圣教序》原本和摹写本都拿出来,叫宴席上的客人分辨真假。这些客人都认为文潞公的摹写本是真的,认为石才叔的收藏本是假的。石才叔也不辩解,只是笑着向文彦博说:“今天才知道我苍舒孤苦寒微。”文彦博大笑起来,宴席上的客人都非常羞愧。
鱼龙混杂
“鱼龙混杂”比喻成分复杂,好人坏人混在一起,一时难以分辨。
此典出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白难分,龙蛇混杂。”
“皂白难分,龙蛇混杂”,这是伍子胥为了报楚平王杀父杀兄之仇,由楚国跑到吴国后,对吴王阖闾说的话,原文主要意思是:楚平王昏庸残暴,大臣们作威作福,在楚国国内黑白不分,混淆是非,人妖颠倒,鱼龙混杂……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比喻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
此典出自《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正名》一文,是荀况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名”“实”关系的重要文章。他批判了孔子提出的“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的正名思想,提出了由“实”决定“名”,“名”是“实”的反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荀况指出:事物的名称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的,因此被人们所承认和遵守。
摇头摆尾
“摇头摆尾”这句成语是形容悠然自得的样子,多指贬义。
此典出自《景德传灯录》:“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瓮里淹杀?”
这段话意思是说:
在门庭之下,有一尾红梢鲤鱼,摇头摆尾地向南方游去了,不知道要游到谁家的腌菜缸里去淹死?
以丑为妍
“以丑为妍”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此典出自《燕书》。
曲逆有一个相貌丑陋的女子,瞎了左眼,瘢痕像从集的珠子,人很瘦弱而且皮肤也很黑。住在曲逆的人走过,都不愿斜眼看她一下。为此,丑女非常愤慨,就跟从师父学习弹弦琴、敲鼓,过了三年,技艺十分精到,又擅长跳《北里》的舞蹈,于是她便凭借这些特长去诱惑男人。
子一看见她就非常高兴,送了厚礼把她娶回家来,并给她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玄姬”。一早起来就弹起弦琴,晚上又敲起鼓乐,非常宠爱她。子即使是短期出门,回来后必定要细细端详她的脸,觉得她没有一个地方不漂亮,反而嗤笑世界上的女人多长了一只眼睛。
子的友人宛爰都十分同情他,就给他送来越氏女子,这个越氏女子长得像玉石一般洁白,光艳照人,人世间的美女如闾须、白台都不能和她相比。但子却把她赶了出去,骂道:“这是何等的丑八怪,竟敢和我的玄姬相比!”
作者慨叹曰:“世道既污(污),以佞(奸)为贤,以正直为邪者(巧言谄媚、行为奸邪的人),皆是也。”
誉人自贤
这则寓言说明丑恶思想总是要寻找各种时机、利用各种借口表现出来的。誉人自贤,是自我吹嘘的一种巧妙办法。
此典出自《雪涛谐史》。
世上有一个假借称誉别人而标榜自己的人,人们嘲笑他说:“有一个人自己以为妻子非常漂亮,却不直接说明妻子的漂亮,每次见了人总说:‘我家的小姨子,真是天下的绝代美人,和我妻子站在一起,就不再能分辨出谁是大姨谁是小姨了!’”
郑之躁人
这则典故嘲讽了那些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把犯错误的原因归咎在客观事物上去的人们。
此典出自《郁离子》。
从前,郑国有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射箭射不中,就将箭靶砸烂;下棋不能取胜,就将棋子咬烂。有人对他说:“这并不是箭靶和棋子的过错呀,你为什么不从反面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他听后没有理解这些话的含义,于是在急躁中得病死去。
坐山观虎斗
“坐山观虎斗”比喻观看别人争斗,虽不介入,却希望事后得利。
此典出自《战国策·秦策二》。
战国时,韩国和魏国之间不断发起战争。秦惠王想帮韩国,于是征求楚国使臣陈轸的意见。陈轸说:“你听说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吗?卞庄子要上山去刺虎,他的仆人劝他不要立即行动,说‘现在两只老虎正在吃牛,必然会引起争夺,而互相打起来,打的结果必然是大虎伤、小虎死,到那个时候,你再去刺伤虎,不但不用费太多力气,而且一下子可以得到两只虎。’卞庄子认为有理,于是坐在山上观看两只老虎争斗,果然一死一伤。卞庄子杀了受伤的那只老虎,将两只虎都背回来了。现在韩、魏两国互斗,你为什么不学卞庄子呢?”秦惠王听后大喜,果然“坐山观虎斗”,结果大国受伤,小国灭亡。秦国乘机灭了大国,把韩、魏两国归并入秦国的版图。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此典出自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公而戴之。’”
东昌有个牛医的女儿名叫胭脂,她既美丽又聪明,一心想嫁个好丈夫。但一般有身份的人家都因为她父亲是牛医而蔑视她家,所以迟迟没订婚。一天,她送邻妇王氏出门,见一少年经过,很有风度,他走远了,胭脂还远远望着他。王氏说:“他是鄂秋隼秀才,跟你恰是一对,我给你做媒好吗?”胭脂听了羞红了脸不说话。不过心里以为王氏真的给她做媒,所以十分高兴。可是一等半月没消息,胭脂饮食无味,病了。王氏来看她,问她病因,她不说,王氏猜到了,在她耳边说:“我丈夫出门做生意了,等他回来,叫他去鄂家做媒好么?”胭脂笑逐颜开。这王氏从小和一个宿生要好,嫁了人还和宿生往来。有一天晚上宿生又来了,王氏便将胭脂为鄂生而害相思病的事告诉了他。宿生早就听说了胭脂长得漂亮,第二天晚上,他便翻墙进了胭脂家,自称是“鄂生”,抱着她求欢。胭脂不肯,说:“你再不放手我就叫了!”宿生怕搞僵只得松手,胭脂说:“我愿做你的妻子,但决不能私通,你请媒人来吧!”宿生无奈脱下她一只鞋带走了。宿生没有占到便宜,于是又到王氏家睡觉,谁知却将那鞋搞丢了,怎么也找不到。王氏问他找什么?宿生只好把经过告诉了王氏。谁知他们的谈话被窗外一个叫毛大的贼听到了,而毛大恰巧又拾到了那只鞋,毛大不由得欣喜若狂。第二夜毛大翻墙来到胭脂家,胭脂父亲听到声音,持刀追贼,却反被毛大杀死,那只鞋子丢在尸体旁。第二天,县官追问这鞋怎么会在尸体旁的,胭脂为父亲悲痛之极,直说是“鄂生”脱去了。县官把鄂生捉来,不容分说一阵毒打,便把鄂生定为凶手,判死刑,报到济南府。知府吴公很干练,一看鄂生不像凶手,追问之下,才知鄂生根本不认识胭脂,胭脂却曾托王氏做过媒。于是把王氏抓来,逼问之下,供出了宿生假冒鄂生的事情,于是宿生死罪难逃了。大家都称赞吴太守英明。宿生虽脱履却并没有杀人,负屈上告,学使施公反复思考,负责处理这个案件,他将王氏找来,询问她有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过其他人,王氏说:“没有。”“那么有哪些人调戏过你吗?”王氏说出毛大等四人。施公把这四人抓来,说:“凶手必是你四人之一,让神来指出凶手到底是谁!”于是晚上把庙壁涂黑,将四人放入庙内说:“谁是凶手,神会在他背上写明的。”毛大心虚,害怕神真的会在他背上写字,于是将背靠着墙,于是他的背上就染上了黑墨。第二天,施公说:“真凶是你!”毛大不打自招了。
于是宿生、鄂生被释放了,鄂生和胭脂结为夫妻。此案假中有假,“张公帽戴在李公头上”,如果不认真详察,险些冤杀了鄂生或宿生。
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的意思是,时而事秦,时而事楚,反复变化。人们用它比喻反复无常。
此典出自宋代晁补之《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战国时代,秦、魏、韩、赵、楚、燕、齐,被称为战国七雄。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和楚国是最强盛的。当时,魏、韩、赵、燕、齐等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时而靠近和侍奉秦国,时而又靠近和侍奉楚国,立场游移不定,态度变化无常。一些政治方面的说客也奔走于四方诸国之间进行游说,并以此谋求升官发财之道,因此时而替秦国出谋划策,时而又替楚国出谋划策。
招摇过市
“招摇过市”的意思是大摇大摆地在大街上走过。比喻故意在众人面前大肆炫耀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春秋时期,卫国的君王卫灵公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的夫人南子把持着当时卫国的朝政,她不但生活奢靡,而且行为也不检点,名声非常坏。那时,孔子正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南子要他亲自去觐见。孔子去了,南子则在薄薄的帘帷里接见他,和孔子答礼时,传出了衣饰上佩玉丁当的声响。这件事情使孔子的弟子子路很不高兴,他们认为去见南子这样轻浮的人,有失孔子的尊严。孔子也为此对天赌咒,说是出于不得已。
他们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出游,还有一个亲信的太监名叫雍渠的一同前去,他们却叫孔子坐在他旁边,趾高气扬地在市街上兜圈子。孔子经过这件事,觉得在这个昏庸无道的国君面前,已无可作为,便离开了卫国。
煮石为粮
“煮石为粮”形容仙家生活,也可用以指山林隐逸生活。
此典出自晋代葛洪《神仙传》。
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记载,白石先生是中黄丈人的弟子,弄不清他的年龄到底有多大,因为在彭祖时期,他已经活了二千多岁了。他虽然道行很深,却不肯修炼升天成仙之道,只是求取自己不死而已。起初,白石先生处于贫困之中,吃不起长生不老之药。于是他养猪放羊,在十多年中,节衣缩食积攒了万金巨资,于是就买了大量的药吃。常常煮白石当粮吃,后来索性到白石山居住,当时人把他叫作白石先生。鼓祖问他说:“您为什么只吃长生不老之药,而不吃升天成仙之药呢?”白石先生回答道:“天上怎么会有人间快乐呢?我只求自己不要死去就行了。天上至尊至贵的角色太多,如果去事奉他们,那不是比在人间还要辛苦。”所以,当时人把白石先生叫做隐遁仙人,这是因为他不求升天当仙官;也不想出名,让别人知道他。
《晋书·鲍靓传》中,鲍靓,字太玄,晋代东海人。五岁时,他对父母说:“我本来是曲阳李家的儿子,九岁时掉到井里淹死的。”他的父母前去曲阳打听这件事,找到李氏反复追问,证实了鲍靓的话是真的。鲍靓学业通达,内心和外表都有很好的修养,通晓天文,对玄妙的《河图》、《洛书》很有研究,后来升为南阳中部都尉,任南海太守。有一次,他按照惯例外出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在海上遭到大风的袭击,他饥饿难忍,就拿来白石煮起来充饥。
凿培而遁
“凿培而遁”形容甘心隐居,不愿为官。
此典出自《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贤士叫颜阖。鲁国国君想请他做宰相,颜阖不愿意。鲁国国君就又派人送来礼物,但颜阖仍不为富贵所动,从屋后凿墙逃走了。
舟中敌国
“舟中敌国”意思是说,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彼此之间都变成了仇敌。人们用“舟中敌国”告诫世人,不讲德行仁义,就会导致众叛亲离。“舟中敌国”,也作“敌国同舟”。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卫国人吴起善于用兵。起初,他在鲁国当将军。后来,鲁国国君有些不信任他。吴起听说魏文侯比较贤明,就投奔了魏国。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吴起转而侍奉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在黄河泛舟顺流南下。走了一段路程以后,魏武侯回头对吴起说:“美极了,我们的山河是多么雄伟而稳固!这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定在于德行如何,而不在于山川的险峻。舜时代,南方的部落有苗氏,虽然左靠洞庭湖,右有鄱阳湖的险阻,地形易守难攻。可是,由于朝廷不修德政,不行仁义,结果还是被禹灭亡了。夏末代王夏桀统治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临伊阙山,北靠长达四十里、仅有三步宽的羊肠坂道。但由于夏桀为政不仁,虽然拥有险要的地势,最后也被商汤放逐了。殷纣王的国家,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即恒山),南临黄河。由于殷纣王不修德政,周武王还是将他杀掉了。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是否稳定、昌盛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是否险要。如果君王您不修德政,坐在这条船里的人也都会成为您的仇敌的。”魏武侯听后说:“你说得完全正确。”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太守,吴起在魏国的声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至高无上
“至高无上”这个典故比喻再也没比他(它)更高的了。
此典出自《淮南子·缪称训》:“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又见《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后汉许慎花了二十二年时间,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全书本文十四卷,又叙目一卷,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又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按文字形体及偏旁结构,分列五百四十部,首创了部首编排法。
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原意是说工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来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有时也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