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2783800000012

第12章 唯物义理故事(12)

明朝成化年间,苏州有个名叫文若虚的人,他做生意总是很失败,人家叫他“倒运汉”。这年他实在穷得过不了日子了,于是他拿着朋友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红,随着商船去航海,他要看看海外风光。橘子是带着路上吃的。海船随风飘去,也不知道过了多少路程,到了一国,商人们都上岸做贸易去了。文若虚猛的想起:

那一篓橘子不知烂了没有?于是搬将出来,摆在船板上吹风。那橘子红艳艳的,非常的鲜艳漂亮。岸上走的人,都拢将来问道:“是什么好东西呀?”文若虚拿了一个掐破就吃。围观的人惊笑道:“原来是吃的。”有个好事的人便来问价:“多少钱一个?”文若虚听不懂他的话,于是竖起一个手指。那人拿出一个银钱来买了一个,闻一闻扑鼻香,剥了皮,也不分瓣也不吐核,一口塞进去,甘水满喉咙,吃了之后便哈哈大笑道:

“妙哉,妙哉!”又摸出十几个银钱来,说:

“我买十个进奉皇帝。”旁的人看了,也有买一个的,也有买两三个的,都高高兴兴地去了。文若虚看看剩下不多了,就涨起价来:两个银钱买一个。正在纷攘间,只见那第一个买橘子的人,骑一匹青骢马飞快的赶来,大喝道:“不要零卖,不要卖了,皇帝都要了。”最后,居然连篓子都买了去。看的人见没指望了,便散开了。文若虚把钱数一数,共有一千多,约合百两银子,竟是一本百利了。众商人回来,听说这件事,都惊喜道:“人都道他倒运,而今想是转运了。”便都劝他将此钱买了货物再生利钱。文若虚道:“我是倒运的,将本求财,没有一次不是蚀本了。如何还要生利钱,妄想什么?万一和从前一样,再做亏了,哪里再有洞庭红来卖?‘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量了,我就带了这些银钱回去吧!”

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此典出自《文选·枚乘〈上书谏呈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当时分封这些诸侯王的本意,是为了让他们辅翼皇室,想用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来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然而,分封在当时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最终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诸侯王拥有大块的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中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他们都是皇帝的子孙或近亲,因此恃亲骄横,贪得无厌。

分封,还使一些诸侯王的势力一天天增长起来。

他们的野心逐步膨胀,这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个,并且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去。在势力和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吴王刘濞打算谋反了。这时,刘濞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中说:

你(想谋反)的想法十分危险,难于上天;然而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可是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告,于是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时的悲壮;又用“四面楚歌”

、“垓下之围”等典故形容穷途受困,四面受敌的处境。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围困在垓下,刘邦的士兵越来越多,围了一层又一层。而项羽的士兵不断逃亡,此时的项羽,才真正感到彻底丧失信心,万念俱灰。

当夜幕降临时,项羽十分痛苦地坐在大帐下。突然,他听到一阵“呜呜”的笛声随风飘来,那笛声忽高忽低,如泣如诉,十分凄惨!啊,这声音十分熟悉!不就是楚国的音乐吗?为什么汉兵中有那么多的人懂楚国音乐?难道楚国的土地全被他们占领了?这时,他听到兵营中传来一阵阵痛哭的声音。完了!楚军快灭亡了!项羽只好一声声地叹息。

他叫醒正在睡觉的美人虞姬,要她起床来陪伴他。两人默默地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禁泪流满面。过了一会,项羽起身说:“来,我唱楚歌,你跳楚舞。”

接着,项羽就唱了起来:“力能拔山啊气盖当世,时道不利啊骏马不奔驰。无可奈何啊无可奈何,虞姬呀虞姬,你又怎么办?”

这歌声慷慨凄凉,催人泪下。虞姬再也跳不下去了,她静静地靠在项羽的身边,跟着反复地唱起来,唱了一会儿,虞姬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就拔剑自杀了。只见项羽站在一旁,呆若木鸡,只有眼中的泪水不断地往外涌出。

项羽手下的将士见了,都失声痛哭起来。

白虹贯日

“白虹贯日”表示不祥的征兆。

此典出自《史记·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自畏之。”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打算刺杀秦始皇,便物色了一个叫荆轲的刺客。一天,荆轲对太子丹说:“感谢太子对我的盛情款待,我愿意为太子去刺杀秦王。我时刻在想用什么方法去取信秦王,接近秦王。现在我认为,最好带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和樊将军的头颅去秦国,这样,秦王一定会接见我,我便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杀死秦王了。”

太子丹犹犹豫豫地说:“樊将军得罪了秦王,从秦国逃出来投奔我,他的一家人也因此被秦王杀害了。我实在不忍心割下他的头颅,还是想想其他的方法。”

等太子丹走后,荆轲便私底下见樊将军,骗他自杀,从而取得了头颅,用一个盒子把它装好,然后又在赵国购得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涂抹上毒药。接着,荆轲便带着樊将军的头颅、燕国督亢的地图和赵国匕首打算上路了。

临行的那天,燕太子丹见荆轲不愿动身,就对他说:“荆大侠,太阳都快下山了,不知你是否打算在今天出发?”荆轲一听,十分不高兴地说:“我本想等一个朋友,可是他迟迟不来。既然太子催促,那我就动身吧!”说完,荆轲十分愤然登上车子,甚至连句再见都没说。正在这时,太子丹仰望天空,居然发现一道白色长虹横跨在蓝天之下,他不禁全身猛地一震,失望地叹息说:“这次行动一定要失败啊!

白虹是不祥的预兆!”

最后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了,太子丹十分沮丧地说:“唉,我早就知道了!”

白马清流

“白马清流”意指清高有德的官吏遭遇不测。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李振传》:“(李)振尝举进士咸通、乾符中,连不中,尤愤唐公卿,及裴枢等七人赐死白马驿,振谓太祖曰:‘此辈尝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也。’太祖笑而从之。”

唐朝末年,封建势力各行其是,局面十分混乱。有一个叫李振的人,他本来是朝廷的金吾卫将军,他见局势发生了变化,于是就投靠了实力雄厚的割据者朱温。李振替朱温出谋划策,杀死了唐昭宗和一些旧臣。

李振对唐朝的很多旧臣怀有仇恨。他在唐懿宗咸通年间和唐僖宗乾符年间,连续几次下科场考进士,一次都没有考中。因此,他十分嫉恨朝廷里的公卿大臣。

等到朱温下令在白马驿杀死裴枢等七个大臣时,李振便十分凶恶地对朱温说:“这些人自称是清高的士大夫,既然这样的话,就应该把他们投进黄河,把他们这些‘清流’

变成‘浊流’。”朱温哈哈大笑,听凭李振摆布去了。

朱温建立梁朝,当上了梁太祖。

李振也跟着当上了户部尚书,红了一阵子。

败军之将

“败军之将”比喻打了败仗的将军,后常用以讽刺失败的人。

此典出自《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范蠡曰:‘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又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楚汉相争的时候,汉将韩信用背水阵的谋略击败了赵军并俘虏了广武君李左车。

韩信深知李左车是个人才,于是就向他请教攻燕伐齐的策略。李左车起初什么话也不愿意讲不愿说,最后他对韩信说:“我是一个打了败仗的将军,没有资格谈论自己的勇敢;一个亡了国的臣子,不能希望保存自己的生命。”后来见韩信诚心求教,才说了自己的见解并被韩信所采纳。

阪上走丸

“阪上走丸”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像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此典出自《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秦朝末年,群雄纷纷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原陈胜的部将武臣在夺取赵地后,自号武信君,他那里一时兵强马壮,引起了赵地周围割据势力的慌恐。

有一天,一个叫蒯通的人来到范阳城,对范阳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老百姓,听说您快要死了,因此前来吊丧;可是,我也向你祝贺,祝贺你见到我以后就不会那么快死了。”徐公惊异地说:“你依据什么说我要死呢?”蒯通说:“足下为秦国当了十多年的范阳令,谁了不清楚冤杀了多少人,砍断了多少手足!现在天下大乱,秦国的统治就要结束了,他们难道不报复吗?”

徐公一听,真的感到害怕起来,马上又问:

“为什么见到你就会不死了呢?”蒯通说:“我来之前,见过了武信君。我对他说,范阳令徐公一心想投靠你,假如你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徐公,接着派出使者到处宣传,其它的城市一定会纷纷投降,就像泥丸在斜坡上滚动一样。这样,你就能够兵不血刃而取得很多土地。于是武信君接受了我的建议,并派我来见足下。所以,现在足下假如不想死,就只有投靠武信君。”

徐公听后,顿时感到眼前有了一条生路,感激地说:“麻烦您回去通报武信君,就说我已经愿意投降了。”

蒯通回去后,武信君派来一百辆马车,二百名骑兵带着封侯的印迎接徐公,四面八方的割据势力知道后,很快就有三十多座城市相继投降武信君。

鞭长莫及

“鞭长莫及”比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春秋时期,楚国出兵去打宋国。

宋王派人到晋国去见晋侯,把宋国面临的危险告诉给了晋侯,并且请求他出兵帮助宋国抵抗楚国。晋侯听了,便想一下子答应他。

晋国的大臣伯宗知道了这件事,连忙去见晋侯,对他说:“你答应出兵去救助宋国,在道义上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从当前面临的局势看来,我认为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曾经这么说过,鞭子虽长,打不到马腹,现在楚国正强盛,不应该和它争斗。晋国虽然也很强,但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那又何苦呢?为什么不看看形势,而违反它呢?”

晋侯听了,他觉得伯宗的话说得十分有道理,便婉言拒绝了宋国的请求。

别无长物

“别无长物”常用来形容此外再也没有多余的东西了。“别无长物”亦称“一无长物”、“身无长物”等。

此典出自《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南朝宋代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中说:“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东晋的时期,有一个叫王恭,字孝伯,他做过大官,曾经出任过丹阳尹、中书令、太子詹事等官职。王恭为官正直、敢言,生活十分简朴、清廉。

一次,王恭随父亲光禄大夫王蕴,从盛产竹子的会稽到了东晋都城建康,他的同姓的一个老乡王忱去拜访他。两人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亲密地谈论着。王忱十分喜欢这领竹席,他认为,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到这里,必定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子。他便向王恭表明想要这张竹席。王恭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派人把竹席送给王忱。事实上王恭只有这一张竹席,因此以后他只好在草席上读书、吃饭。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感到非常吃惊,感到很过意不去。后来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好几张竹席,所以才开口和你要了一张,实在没有想到你只有这一张。”王恭回答说:“您不太了解我的情况,我王恭在生活上没有什么追求,从来就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王忱听后,大为感动,对王恭的廉洁简朴的美德,更加敬佩。

冰消瓦解

“冰消瓦解”比喻完全消失或崩溃。

此典出自《隋书·杨素传》:“公以深谋,出其不意,雾廓云除,冰消瓦解。”

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为了消灭陈朝,统一全国,杨坚命大将杨素为信州总管,抓紧时间建造战船,训练士兵,等待机会南下灭陈。公元589年,隋军大举南下,一下子便灭掉陈朝,活捉了陈后主叔宝。杨素因为立下战功而被封为越国公。

杨素为人阴险,军纪十分严谨。一旦军令下达,将士们稍有违抗便遭杀身之祸;英勇杀敌的,能及时得到封赏。

所以,他经常赢得战斗的胜利。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很赏识杨素的才能,他想尽办法笼络他。公元604年,杨广杀父篡位。消息一传出来,立即引起了宗室大臣的一致反对。汉王杨凉在并州起兵对抗。杨素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率军还击。

杨素的兵力虽处在劣势,但他声东击西,巧妙地运用了战略战术,不久便打到并州城下,杨凉被迫投降。

捷报传到京城以后,炀帝杨广非常高兴,亲自写了一道诏书,向杨素表示祝贺和慰劳。诏书中,杨广夸赞杨素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兵到之处,“雾廓云除,冰消瓦解”。杨素回京后,被任为太子太师,第二年又被提升为司徒,改封楚国公。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严重,已没有办法医治。后人也用以比喻事态非常严重,已无再造之功。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十年》。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生病,非常严重,国内所有的名医,都没能治好他的病,便只好向临国请求名医。那时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于是景公就让人去请他,使者到了秦国,和秦伯商量,秦、晋两国,因为有亲戚关系,所以秦伯就答应让秦缓去医治景公。

当秦缓还没有到达晋国之前,景公在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他的病,变化成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对另一个童子说:“秦缓,是秦国的良医,可是一旦他来了,恐怕会伤害我们,我看我们还是躲开他好。”另一位童子回答说:“怕什么呢?我和你分居在肓的上面和下面,他就没有办法对付我们。”

景公醒来以后,感觉十分好奇。

秦缓到了晋国,替景公诊断了一番后,对景公说:“你的病已经很重,没有办法医治了,由于你所患的病症有两处:一处在肓的上面;一处在肓的下面,这两个地方是药方所达不到的,因此没有办法了。”景公听秦缓说出来的病源,正好和梦中两个童子所说的话一样,不禁赞叹道:“唉!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呀!”于是叫人送了很厚的礼物给秦缓,送他回去。

病卧牛衣

“病卧牛衣”形容士人生活贫困,又得了病,贫病交加,一筹莫展。

此典出自《汉书·王章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诀,涕泣。”

汉代有一个人叫王章,字仲卿,泰山巨平人。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学上造诣很深了,并因此当了官。后来,他当了谏议大夫,由于在朝廷里直言敢谏,所以一时很有名气。元帝初年,他又被升迁为左曹中郎将,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友善,二人同中书令石显不和,被石显陷害,王章被罢了官。成帝即位后,征召王章为谏议大夫,后来又当上京兆尹。那时候,帝舅大将军王凤掌管朝政,王章上书说王凤这个人不可以重用,因此他便得罪了王凤。王凤非常恼火,陷害王章,使他含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