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2783800000056

第56章 空灵境界故事(26)

据记载:张载在家乡治学期间,曾把《正蒙·乾称篇》的一部分写在书房的门上,左书《砭愚》、右书《订顽》。因此理学家程颐将《砭愚》改称《东铭》;将《订顽》改称《西铭》。在《西铭》中,有一句话“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意思是说,贫穷低贱和令人痛苦的客观条件,实际上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人获得成功。这是张载一生治学的宝贵经验,也是一句警世之言。

越俎代庖

“越俎代庖”用以说明替代别人做不属于自己该做的事,那就不应该了,结果反而会被人所指责。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厨师的工作也像其他机构一样,有好几个部门,各有专人各司其事。负责洗涤的专做洗涤的工作,操刀和烹调的也分别各有人专门干;按照惯例,他们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如果挑水的执起刀来切菜,或执刀烹调的干起煮饭的工作来,便是越职司事,不仅做不好那份工作,还会被人责难,这便是“越俎代庖”了。

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用以比喻人们力争上游,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进取精神。

此典出自《韩非子》:“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赵襄子向有名的驾车能手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本领,不久,他和王子期比赛驾车。

谁知,连续换了三次马,赵襄子都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赵襄子有些不高兴,对王子期说:“您教我驾车,却没把本领全部教给我。”

王子期解释说:“我已经毫无保留地全教给您了,只是大王运用得有所偏差。

驾车,关键是要把车马套合适,用心地调理马匹,然后才能谈得上纵马飞腾,奔驰千里。而您驾车时,一旦落在后面了,便想急切地追上我;跑在前面了,又担心被我追上。

比赛原本就有前后之分,而您争先恐后,把注意力都放在我的身上,哪里还有心思注意车马呢?这才是您每一次都落后的原因。”

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原意是指军事上要灵活机动,知道不可能取胜就退却下来,后来泛指见到困难就退缩而去。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春秋时,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时时等待机会攻打对方,称雄诸侯。当时的郑国先是拒楚服晋的,但后来又同楚国讲和,晋国就派正副元帅荀林父、先轸和大夫士会等带兵以援助郑国为名,同楚国决战。

晋军到了黄河边的时候,听说楚兵和郑国已经讲和,荀林父便想收兵回国,士会也同意荀林父的建议,说:“用兵要有隙可乘才会取得胜利。现在楚国对外没有招怨,内部也很安定团结,国家正在强盛,这是不能够打败的,不如退回去的好。”但先轸却反对说:“出兵本来就是要和敌人一决胜负,现在听说对手强大便要退兵,这不是大丈夫应该做的。”

于是领了自己所带的兵首先渡过黄河,荀林父阻止不了他,也只好命令全军渡河,两军在邲地(今河南省郑县东)激烈交战,晋军终于大败。

振臂一呼

“振臂一呼”形容在情绪低潮时,奋起呼喊,以提高士气。

此典出自《文选·答苏武书》:“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西汉时,匈奴经常侵犯边境,汉武帝忍无可忍,便派李陵率领五千人马前去抵抗。李陵遇到了顽敌,孤军深入敌阵,以五千的人马迎击匈奴十万大军,等于以卵击石,以肉投饿虎,但李陵凭着他的英勇,身先士卒,却把敌人打得一败涂地,并斩杀了他们的主将。后来匈奴调动了全国的人马对付李陵。当时,李陵的部队已处于众寡悬殊的情势下,再加上敌人熟识地形,又有精锐的骑兵参战。每个人都抵抗着千百个敌人,兵士们都忍着巨大创痛,争先奋勇杀敌,直至死伤遍地,只剩下几十个人,他们都还不肯放下武器,这时,李陵仍挥动着手臂,号召剩下的兵士们努力杀敌,直到箭射完了,刀折断了,手无寸铁,失去了天时地利的条件,而路途又遥远,援兵依然没有到来,却依然不肯投降,还徒手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李陵的英勇以及部下视死如归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中州之蜗

“中州之蜗”用以嘲讽世上那些好高骛远、不求实际、才疏志大的人。

此典出自《於陵子·人问》:“中州之蜗,将起而责其是非。欲东之泰山,会程三千余岁;欲南之江汉,亦会程三千余岁。”

因自量其齿,则不过旦暮之间,于是悲愤莫胜,而枯于蓬蒿之上,为蝼蚁所笑。

这段话意思是说:

中州有一只蜗牛,想要干一番事业,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嘛,算了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算了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

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

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所嘲笑。

壮士解腕

“壮士解腕”比喻当机立断,不能因为犹豫而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

陈泰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曾担任过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右仆射等职务。

陈泰在代理征西将军时,有一年,蜀将姜维、夏侯霸兵分三路进攻魏国边境。雍州刺史王经连忙禀报了陈泰。当时姜维率领几万兵马,到达罕地方,预备直取狄道。

陈泰命令王经进驻狄道,结果王经作战连连失利,损失惨重。只有一万多士卒退到狄道城内坚守,其余的都四向逃散了。姜维乘胜围住狄道城。陈泰领兵昼夜兼程,路上与邓艾的兵马汇合,一同前往陇西。邓艾对陈泰说:“如今王经军队受到很大挫伤,姜维打了胜仗,士气高涨。他们的气势此时不可阻挡,而且我们战败之后,将士信心不足,我觉得,不如暂时放弃狄道城,避开姜维的锋芒,待他松懈下来以后再寻机救援狄道,我们割险自保,牺牲局部保全整体。古人说过:毒蛇咬手,壮士就砍掉手腕,以免身体受到毒害。孙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这样的话吗?请你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陈泰沉吟了半晌,最后摇摇头说:“不行啊,王经已经败了,若让姜维趁胜进兵向东,占据栎阳,积存粮草,收降残兵,招纳羌人、胡人,与我们争夺关、陇要地,那我们就处于被动的境地了。现在必须速战速决,要迅雷不及掩耳地袭击他!”

陈泰说服了邓艾,派兵进入高城岭,夜里偷偷登上狄道东南的高山,点燃烽火,吹起号角。狄道城内守兵看见援军已到,士气倍增,纷纷请战,姜维见援军来得这样快,以为必有奇谋,不禁恐慌不已,便下令撤军。于是狄道城也因此解围了。

走马看花

“走马观花”原本是用来形容登科后得意愉快的心情,后引申为观赏游览之乐,最后又比喻草草观察,不仔细看个究竟;或比喻人们学习与处事的态度,只作表面的涉猎,而不细看其底蕴。

此典出自唐代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时候,有一个诗人名叫孟郊,直到将近五十岁才考中进士,喜不自胜,因而就写了一首《登科后》诗,其中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句,“走马看花”这句成语,便是从孟郊那首诗中的字句演变而来的。

关于这个成语,在民间曾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个名叫贵良的小伙子,是个跛子,但他想找个漂亮的妻子,便托朋友华汉做媒。恰好有个名叫叶青的姑娘,鼻子有些缺陷,也托华汉替她找个如意郎君。华汉心想正好把这两人配成一对夫妻。

于是他叫贵良骑马从叶青门前走过,让叶青拿一朵鲜花遮住鼻子,装作闻香的样子。

叶青看到贵良骑在马上的年青英俊样儿,心里非常高兴;贵良看到叶青鲜花遮羞、眉目清秀的容貌,也很满意。直到结婚的那天,夫妻二人见了面,谈起当初“走马看花”的情景,二人才醒悟过来。

这虽是一则民间传说,但也可以作为成语“走马观花”的一个根源,故事的内容不也说明马马虎虎的稍微看一下就行了,必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长江天堑

“长江天堑”比喻地形险要。

此典出自《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备防,(施)文庆沮坏之,后主未决。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度?’”

南北朝时期,长江成为南北分裂的天然屏障,南朝偏安一隅的无道之君和无所用心的大臣便把长江当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发兵五十一万,任用儿子杨广为统帅,准备渡江攻打陈国。陈后主(陈叔宝)认为,有长江作为屏障,前来进攻的隋兵等于是送死。大多数官吏都向陈后主建议应当严加防范。大臣施文庆诋毁主张设防的大臣,陈后主便犹豫不决。

这时,大臣孔范向陈后主奏道:“长江是天然的壕沟,地形险要,自古以来就隔断了南北疆界,隋军寇贼又没有长翅膀,又怎能飞渡过来!”

孔范的话似乎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于是,陈后主君臣们依然沉湎于声色犬马中,对守江将领的告急文书置之不理。第二年,即公元589年,隋将贺若(姓)弼自广陵直渡京口,韩擒虎自横江(安徽和县)直渡采石,攻入建康(今南京),俘获陈后主,陈朝灭亡了。

方寸之地@方寸之地”表示心。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刘备礼贤下士,想方设法地招揽天下人才。有一个叫徐庶的人,便向刘备力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同时也留下了徐庶,和诸葛亮一起替刘备出谋划策。徐庶足智多谋,是难得的人才。曹操为了逼迫徐庶为自己出谋划策,派兵打败了刘备,并软禁了徐庶的母亲。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和志士仁人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徐庶是个孝子,听说母亲被曹操软禁了,便心急如焚,决心到母亲身边竭尽孝道。于是,他便辞别刘备,忍辱负重地投奔曹操。

徐庶辞别刘备时,用手指着自己的心,说:

“我徐庶本来想与将军共图称霸天下的大业,这是我的本心。可是,如今母亲被曹操所俘,我的心绪已乱,留在您这里可能也不会有所作为,无济于事。现在特向您请求,我们从此分别吧。”说完,他投奔曹操去了。

傅粉何郎@“傅粉何郎”以称美男子,也可用以指善于打扮的青年男子。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晏(公元190~249年),三国时期魏国宛人,字平叔。他同母亲曾被曹操所收养。少年时代就富有才华,对《老子》、《庄子》颇有研究。他曾提倡玄学,崇尚清谈,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玄学家。

何晏仪表非凡,相貌俊美,皮肤既白又嫩,魏明帝怀疑他在脸上搽了粉。

当时正值夏日炎炎,魏明帝便让他吃热汤热饼。何晏吃完后,满脸大汗,便用自己的红色衣袖去擦汗,哪知脸上的肤色却更加雪白光亮了。魏明帝这才相信他脸上没有搽粉。

高屋建瓴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

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辟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西汉初年,刘邦刚平定了天下,就听到大将韩信准备谋反的消息。

刘邦一向怕韩信本领大,不好对付,现在又听说他准备谋反,因而非常害怕,便召集大将周勃、樊哙、灌婴等人商量对策。这些大将都极力主张用武力征伐。刘邦又去请教陈平。

陈平反对,他说:“韩信和其他的将军不一样,如果他真的叛乱,没有人能抵挡住他。皇上不如假装游云梦,让诸侯来陈城朝见,只等韩信一到,便叫武士捉拿住他。”

刘邦于是采纳了陈平的计策,假装游云梦,打发使者通知诸侯到陈城会见。当时,韩信并没有叛乱,因此他得知后就前来朝见刘邦,结果被刘邦捉拿。刘邦把韩信带到了洛阳,一面准备惩办他,一面又下令大赦天下,以表明自己的德政。

大臣们听到要大赦天下的消息,都向刘邦道贺。一个叫田肯的大夫祝贺说:

“皇上逮住了韩信,又收复了三秦,建都关中。三秦幅员辽阔,山河相隔有数千里之远。

秦地兵员众多,地势极其险要。以此来加兵于诸侯,必将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此外,皇上还收复了齐地。三秦和齐地都是极其重要的地方,除了嫡亲子弟以外,皇上千万不可把这两个地方封给别人啊!”

刘邦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三秦和齐地都是韩信当年打下来的。田肯名为祝贺,其实是替韩信说情来了。况且,说韩信造反,也没有真凭实据,如果杀了韩信,反而会遭致众人的议论。于是刘邦便免了韩信的罪,封为淮阴侯。

姑射仙姿

“姑射仙姿”形容仙子、美女的姣好姿容。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