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3
2794000000024

第24章 诸子百家篇(4)

最完满的好像的好像所缺欠一样,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空虚的样子,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直的好像弯曲,最灵巧的好像笨拙,最雄辩的好像言语迟钝。静胜躁,寒胜热,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的统治者。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时就把马退回给百姓种地。天下无道时,野外到处都是战马。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所以,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看窗外,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出去越远,知道的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便知道,不看能称说,不作为能成功。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追求学问,知识要一天天地积累。体悟大道,私欲要一天天地减少。减少又减少,也就达到“无为”状态了。“无为而无不为”,治理天下应常常清静无为。至于有为,那不足以治理天下。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无固定的意志,他以百姓的意志作为意志。善良的,我善待之;不善良的,我也善待之,这样就得到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得到了诚信了。圣人处于天下,收敛意欲,帮助天下的人,使其心归于浑朴。百姓以自己的耳目专注于圣人,圣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洁的状态中。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出世为生,入土为死。长寿一类的人,有十分之三;短命一类的人,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但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什么原因呢,过分求生奉养太丰厚了。曾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里战斗不会被兵器伤害,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因为它没有进入可致死之处。

【原文】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产生万物,德畜养万物,具体的物质使万物有了存在的形状,自然的环境使万物能在其中生长。所以万物没有不遵道、贵德的。道被遵崇,德被重视,原因在于它不强加干涉而是任顺自然。所以,道产生万物,德畜养万物,生长它哺育它,使它成熟使它结果,养护它爱护它。生育了万物却不占为已有,畜养了万物却不自恃有恩,为万物之长者却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深的德。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初始,这、初始就是产生天下万物的母亲。已经得知了它的母亲,也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了;已经知道它的儿子,还持守它的母亲,终身都没有危险。塞住其(视听)感官,关闭(嗜欲)之门,终身无事、水逸。打开(视听)感官,助成嗜欲之事。终生不可救药。能察见细微征兆的叫做“明”,能安守柔弱的叫做“强”。用(道)的光辉反照,内心就会复归于明澄的境界,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就是承袭不变的常道。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能够成为百川归往之处的原因,是它善于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因此,圣人要居于人民之上,就应当用自己的言辞表示对人民谦下;要处于人民之前,就应当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所以圣人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不以为累,处于人民之前而人民不感到有危害。因此,天下的人民对他乐于拥戴而不厌倦。由于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很“大”,好像找不出相像的。正因为道大,所以不像。如果能找出相像的,它早就细微渺小了。我有三件宝物,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所以能勇敢;“俭”所以能厚藏,“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有形之物的首长。现在人们舍弃“慈”只要勇,舍弃“俭”只要富有,舍弃后只要先;这是死路啊!这个“慈”,用以战则可以胜利。用以守则可稳固不失。如果天要救他,就用“慈”来卫护他吧。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做将帅的,不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勉强争斗,善于用人的,对别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相争的“德,”这叫做善于利用人的能力,这叫做与天(自然)相配合,是古来最深刻的道理。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话,“我不敢进攻,而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后退一尺。”这是说,有行列像没有行列,奋臂像没有臂,执着兵器像没有兵器,接近敌人像没有敌人。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件珍宝。所以两军对抗,如果力量相当,而悲愤的一方将会取胜。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实行。话有宗旨,事有根本,正因为人们无知,因此不理解我。理解我思想的人少,按我思想做的人难得。所以圣人外穿粗布衣服,怀内却揣着美玉。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好的;不知道自己知道多少,是有毛病的。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危害。正因为这种毛病为危害,因此他才没有这种毛病。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老百姓不害怕威压,那么更大的威压就要来临了。不要逼迫得老百姓不能安居,不要压榨老百姓生活所依赖之物。只要不压迫老百姓,老百姓就不会厌恶他,所以圣人能自知却不炫耀,自己爱惜自己却并不过分地尊重自己。总是自觉地舍弃后者(自见、自贵)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逞强的,往往会招致杀身之祸,而勇于不逞强(虚静无为)的,却往往能保全自己。这两种情况,到底哪一种有利,哪一种有害?天道是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谁又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呢?所以圣人尚且如此感到危难。天道啊,太不可预测了,她不争却往往能操胜券,她不用言论发号施令,而她的主张往往会有很多人响应,她不挥手召唤人来,而老百姓归附在她的周围,她对一切漫不经心,但一切又在她谋划之内,天道太广大无边了,看起来她像一张很稀疏的网,但世间万物没有一样因其稀疏而被遗失。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民经常不怕死,怎能用死使他们畏惧?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那么,对于一些搞诡异活动的,我能把他们捕来杀掉,谁还敢这样搞呢?经常有掌管杀人的官吏去杀人。如果代替杀人的官吏去杀人,这是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代替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人民饥饿,是由于他们的君、王吞食的租税太多,因而遭受饥饿。人民难于治理,由于他们的君主实施严酷的政治制度,因而难以治理。人民轻视死,是由于他们的君主一味追求生活太奢侈,因而轻视死。所以,那些一不过份去追求保养生命的人,要远远胜过那歧一以贪生奢侈为重的人。

人活着时柔弱,但死后却变得坚固强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柔软易折,但死后却变得干枯。所以坚固强硬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却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军队强大了就会因而骄傲而被灭亡,树木强壮就会招致砍伐。所以强大的处于下等地位,而柔弱的处于上等地位。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上天的法则,它不就像一张拉开的弓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些一,低了就把它举高些一。有富余就把它减少些一,不够用就给它补足些。上天的法则就是减损富余的而补给不足的。而社会的法则那就不是这样了,剥削不足者来供奉有余者。谁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有道的人。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不自恃,成功了而不自居,他不愿显耀自己的贤明。

【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更换它。所以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谁不知,但没有谁能实行。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天下的污辱,这叫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受天下的妖孽,这叫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反面的话。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徽。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很大的仇怨,一定还有剩下来的仇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因此,圣人执着借债人的契券,却不向别人责求偿还。所以有“德”的人像掌握契券的人那样无心计较,无“德”的人像掌管追债索税的人那样有心计较。天道并不偏爱亲近的人,但经常帮助善良的人。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小而民稀,要使拥有的各种重要器具不使用,要使人民重生畏死而不向远地迁徙。虽然有舟船车辆,却没有人去乘坐,虽有铠甲和兵器,却没必要去陈列。要使人民再结绳记事。人民以自己吃的食品为甘甜,以自己穿的衣服为漂亮,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适,以自己的乡俗为快乐。这一国与邻国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犬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但人民却直到老死,彼此不相往来。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诚实的话不美,美的话不诚实。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聪明的人并不追求渊博,追求渊博的人并不聪明。圣人不积私,竭尽全力协助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尽量多施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上天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危害万物,人的法则也应是即使有所作为但不过分争执计较。

庄子

逍遥游

【原文】

北冥有鱼一,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风起动时就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天池。

《齐谐》一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谐》书所记之言说:“鹏迁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达三千里,借旋风而飞上九万里高空,要用、六个月的时间才能止息。”游动的云气状如野马,飞扬的尘埃,空中活动的生物,皆因风的相吹而飘动。天色苍茫。那是它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有没有极限?大鹏朝下看,也无非是这个样子罢了。

如果积水不深,那么负载大船就显得无力。倒一杯水在堂前洼坑,那么一根小草也可以作为船;而放上一个杯子就站住了,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如果风的强度不大,那么它负载大的翅膀也显得无力。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是因为风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背负青天而没有阻滞,然后才飞及南海。

蝉和楚鸠讥笑大鹏说:“我奋起而飞,遇到榆树檀树就停下,有时飞不到就落在地面上罢了,何必定要高飞九万里又往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带三餐粮食而当天返回,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远的地方去的,要用一宿时间舂粮食;到千里远的地方去的,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鸟又哪里知道呢!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