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烟草工业与人类健康
2808900000043

第43章 戒烟的治疗(2)

随着“健康观念”这一理念的普及,吸烟有害健康早已众所周知,但对吸烟者来说,戒烟是很痛苦,并且成功率极低的一件事。其实,吸烟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一种难以拒绝的成瘾表现,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的成瘾性疾病。烟草依赖的特征表现是:对烟草的渴求无法克制,连续强迫性使用烟草制品,以体验其带来的快感和刺激,并逃避因缺乏烟草而可能产生的不适感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烟瘾。

(一)精神活性物质——尼古丁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摄入人体后影响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吸烟使人产生“飘飘然”之感,甚至有人将其形容为“羽化登仙”,为何使然——唯以香烟中的精神活性物质尼古丁解释之。

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副会长张义芳介绍说:“虽然目前科技界对尼古丁是否能致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但是,尼古丁能让人对烟草上瘾是确定无误的,吸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也是千真万确的。”尼古丁(nicotine)是烟草中主要的生物碱,存在于烟草全株,尤以烟叶中含量最高,每支香烟的含量在3~10mg。尼古丁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它进入人体内先引起中枢神经兴奋,表现为警觉性增强、思维敏捷、感到惬意、情绪改善、骨骼肌松弛和食欲提高等,而后出现抑制作用。另外,吸烟对认知效应的影响包括增强记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很多吸烟者对其乐此不疲。

烟草产品使用者常表现出物质寻求行为,吸烟者常描述为有很强的渴求,尤其在特殊环境,如饭后、遭遇应激性事件后。渴求程度的表现有个体差异,这主要与尼古丁对大脑具有阳性强化作用(强化大脑犒赏刺激)有关。吸烟是尼古丁的一种高效使用方式,其他方式使用尼古丁吸收较慢。尼古丁是一种无色或淡黄的透明油状液体,在烟叶中的含量为1%~3%。它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通过口、鼻、支气管黏膜,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粘在皮肤表面的尼古丁,可“渗”入人体内。香烟中的尼古丁对人的致死量在50~70mg,相当于20~25支香烟中尼古丁的含量。如果将1支雪茄或3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一次注入人的静脉内,3~5分钟人即可死亡。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吸烟量较大,却并不中毒呢?每天吸卷烟一盒(20支)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过其对人的致死量,但急性中毒死亡者却很少。这是因为烟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烟雾中的毒物甲醛中和了,而且大多数人并不是连续吸烟,这些尼古丁是间断、缓慢进入人体的。此外,纸烟点燃后50%的尼古丁随烟雾扩散到空气中,5%随烟头被扔掉,25%被燃烧破坏,只有20%被机体吸收,且尼古丁在体内将很快被解毒随尿排出。而长期吸烟者,体内对尼古丁已产生耐受性。

(二)α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能受体在尼古丁依赖中的作用

吸烟时,吸入的尼古丁会在几秒钟内进入大脑,两分钟即可达到峰值浓度。许多中枢神经递质都参与尼古丁依赖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多巴胺(dopamine,DA)、阿片肽(opiodpeptide)、5羟色胺(serotonin,5HT)、谷氨酸(glutamate,Glu)、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等。尼古丁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结合脑和自主神经节的乙酰胆碱能受体,导致多巴胺(一种对产生依赖至关重要的物质,能引起快感)快速和短暂的释放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尼古丁胆碱能受体的亚型。激活这些受体可引起强化作用和食欲下降。尼古丁的强化作用可能与尼古丁从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到边缘系统和脑皮质多巴胺通路的犒赏效应有关。

外周尼古丁乙酰胆碱能受体的兴奋引起自主神经效应,短期使用烟草可使脑血流增加,而长期使用则会减少脑血流量。而在吸烟间歇,脑中的尼古丁水平会降低,吸烟者产生躯体和心理症状,这将触发并维持强迫性吸烟行为,导致烟草依赖。其中α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能受体的活化在尼古丁强化效应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长期暴露于尼古丁,会导致α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能受体敏感性下降,使α4β2乙酰胆碱能受体数量增加。因此,长期吸烟可导致尼古丁乙酰胆碱能受体数量上调。另外,长期吸烟可降低单胺氧化酶B的功能达30%~40%,使体内单胺类物质代谢受到影响。

(三)尼古丁依赖的其他原因

人们针对药物滥用的原因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不一。普遍认为,导致尼古丁依赖的相关因素有很多,不能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社会性因素、心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相互交织,在依赖性物质开始使用、持续使用阶段,以及依赖的形成、复发、康复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社会性因素

(1)可获得性:不管药物的依赖性多强,如果难以获得,则滥用的机会就少。从鸦片战争时期到解放初期,我国饱受鸦片之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严禁鸦片的通令,主要对走私、贩卖、种植、生产阿片类物质者进行严厉的打击。通过控制供给,阿片类物质的滥用问题在中国内地基本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多数人口仅能维持温饱,故而卷烟消耗量较低;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香烟种类日渐丰富,各种广告铺天盖地,卷烟生产量增加是必然的。

(2)家庭:人类学习的早期形式之一是模仿,模仿是最好的老师,而模仿学习的最早对象往往是家庭成员。儿童、青少年可首先看到父母、兄长吸烟、吸毒,并从他们那里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防止个体产生物质依赖。

(3)同伴影响、社会压力:“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青少年开始滥用药物的年龄往往是在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易感期”──青少年是一个亚文化体,他们有共同的世界观、认知系统,同时鉴别能力较差,价值观念很易受其所在小团体的影响。加上在好奇,寻求刺激,追求时髦,欲与同伴打成一片或把使用依赖性物质作为成人标志的心理的驱使下,虽然刚开始吸烟的味道并不好受,但他们均不惜一试。吸毒者多数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染上毒瘾的。

(4)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中记载着一首词《鹊桥仙》讽刺吸烟:“樽前席上,明僮传与,吹气如兰堪忆。山人肠肚转车轮,这吃字虚名何益。偷闲忙里,消除烦恼,也有些风力。醉乡户小不封侯,拼做个烟霞成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不同依赖性物质的滥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标准。中国人的烟草消费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把吸烟作为社交手段之一。中国女性吸烟率很低,是因为社会对女性吸烟持厌恶的态度。国外妇女吸烟现象普遍,据称是因为将妇女吸烟与妇女解放联系到了一起。

2.心理性因素

即使能随意得到药物,也只有一部分人会使用并对其产生依赖。因此,有人试图寻找依赖者的心理特征,研究尼古丁依赖出现前心理状态对药物滥用的影响,以揭示依赖的心理学机制。

(1)著名的个性研究心理学家Eysenck的研究发现,吸烟者性格较为外向。其他许多研究发现,吸烟者较为焦虑、敏感。

(2)依赖性物质的心理强化作用:根据行为学理论,精神活性物质有明显的正性、负性强化作用。多数精神活性物质都有增加正性情绪的作用,如“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酒逢知己千杯少”。吸毒后的快感以及社会性强化作用都对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起到了增强作用。同样,依赖性物质也有强烈的负性强化作用,如“一醉解千愁”“无聊的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毒品甚至有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重要的是,在依赖产生后,由于戒断症状的出现,使依赖性物质使用者不能自拔,必须反复使用依赖性物质以解除戒断症状。这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最强烈的负性强化作用。

3.生物性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性因素在依赖产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即使是与社会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关系密切的烟草依赖与酒精依赖也不例外。中国人早就有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然,依赖的形成存在物质基础,对依赖性物质的渴求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同样有物质基础。目前认为,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叶皮质(PFC)和纹状体(striatum)的多巴胺(dopamine)能神经通路,以及从前额叶皮质、杏仁核(AMG)和海马(hippocampus)向伏隔核的谷氨酸(glutamate)能神经投射,共同构成依赖的伏隔核相关的神经通路(NAc related circuitry)。研究结果表明,此通路不仅是物种个体、种族保存相关行为,如饮食、性等的神经解剖基础,还是介导与依赖性药物使用相关的犒赏(reward)、动机(incentive motivation)和学习等的重要神经通路。

尽管不同种类的依赖性物质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他们的最后共同通路是作用于伏隔核相关神经通路,增加中脑腹侧被盖区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冲动,使伏隔核以及其他区域,如前额叶皮质中多巴胺的释放增加。可卡因、苯丙胺类药物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多巴胺重吸收而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而阿片类物质可能是通过激动μ、δ受体及解除GABA神经元对多巴胺的抑制作用,间接促进了多巴胺的释放。尼古丁通过作用于尼古丁乙酰胆碱能受体,间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

三、尼古丁依赖和戒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大多数烟草消费者(>98%)吸卷烟。尽管吸烟者可能不是每天都吸,但其心理上对尼古丁的依赖是明显的。尼古丁依赖的形成一般分为早期、发展阶段和依赖阶段共三个阶段。早期:社会性药物获得和急性强化效应阶段;发展阶段:逐步增强的强迫性药物使用阶段;依赖阶段:耐受、戒断、强迫性使用。

(一)尼古丁依赖的诊断标准——DSMⅣTR标准

(1)1年中出现下列3种或更多症状;

(2)尼古丁的效应不断减弱,增加吸烟量以获得相同效应;

(3)戒烟后出现戒断症状;

(4)尽量减少吸烟量但对吸烟渴望依旧;

(5)很多时间花在吸烟和买烟上;

(6)为了吸烟延迟社交、工作和娱乐;

(7)健康受到威胁,但照吸不误。

临床诊断尼古丁依赖的主要依据是:①连续几周的每天吸烟量在10~40支;②出现耐受(注意询问吸烟者是否有尼古丁过量的不良反应,如恶心等);③停止吸烟时出现戒断症状(如烦躁、易怒、失眠、心率减慢、吸烟的欲望增加或渴求等);④大多数吸烟成瘾者表示早晨醒来后的半小时内会吸第一支烟。评估尼古丁依赖的Fagerstron试验即尼古丁依赖检验量表(FTND),用于评估尼古丁依赖程度,该方法已验证有效(表31)。

(二)戒断症状

尼古丁摄入突然中断会出现戒断症状。症状包括渴求、焦虑、抑郁、不安、头痛、注意不集中、睡眠障碍、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部分患者出现体重增加,一些患者在特定环境下渴求会持续1年以上。表31尼古丁依赖检验量表评估内容0分1分2分3分自我评分早晨醒来后多长时间吸第1支烟>60分钟31~60

分钟6~30分钟5分钟以内您是否在许多禁烟场所感到很难控制吸烟的需要?否是您最不想放弃的是哪一支烟?其他时间早晨

第一次您每天吸多少烟?≤10支11~20支21~30支≥31支您是否在早晨醒来后的第1小时内吸烟最多?否是如果您患病卧床是否还会吸烟?否是评分1~3分:尼古丁轻度依赖。建议使用戒烟辅助药,或靠毅力戒烟。

评分4~6分:尼古丁中度依赖。建议使用戒烟辅助药。

评分大于7分:尼古丁重度依赖。建议使用戒烟辅助药。

(三)尼古丁戒断(DSMⅣ)诊断标准

(1)每天使用尼古丁,持续至少数周。

(2)突然停用尼古丁或减量,在随后的24小时内至少出现以下4项症状或体征:

1)苦闷或抑郁心境;

2)失眠;

3)易激惹、沮丧或发怒;

4)焦虑;

5)注意难以集中;

6)坐立不安;

7)心率减慢;

8)食欲增加或体重增加。

(3)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社交职业功能损害。

(四)尼古丁依赖的病程

Twain曾说:“戒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我已经戒过上千次了。”这说明尼古丁依赖的病程呈慢性和高复发性。在普通人群中,戒烟后1年的复发率为97.5%(CDC,1994年);有2/3戒烟者在戒烟后2天重新吸烟;经历过临床治疗的戒烟者复发率约为73%,多数是在开始戒烟后头几个星期发生的;戒烟复发率与其他药物滥用(drugs of abuse)复发率相似。

(五)吸烟相关环境与复吸

即使停止吸烟后很长一段时间,相关环境线索通过条件反射与学习,同样具有诱发吸烟的作用,可导致戒烟者对香烟的心理渴求与强制性烟草使用行为。这是复吸的重要原因。

复吸的原因:①=1*GB3与当时戒烟的动机及决心有关;②=2*GB3如果在戒烟过程中戒断症状较重,使戒烟者难以忍受,也会引发个体对烟草的心理渴求;③=3*GB3迫于同伴的压力,担心被人议论、笑话,或因难于抗拒烟草而复吸;④=4*GB3家庭、社会环境的态度,比如家人对戒不戒烟无所谓,很少给予戒烟者正性心理支持;⑤=5*GB3遇到外在应激性事件;⑥=6*GB3错误认知和不良情绪状态;⑦=7*GB3经济和社会压力增大。

四、尼古丁依赖的治疗方法

戒烟者常发出如此感叹:“尼古丁啊,你是何方神圣,男人为你累弯了腰,女人也要为你锁愁眉。”尼古丁依赖的原因、临床表现与复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治疗尼古丁依赖需采取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及社会综合措施进行干预。尼古丁依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尼古丁依赖者有治疗动机是戒烟治疗的第一步。戒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大多数戒烟药物的治疗周期在12周左右,所以在这12周内,坚持服用药物,对缓减戒断综合征、保证药物疗效、提高戒烟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行为干预,首次戒烟成功率即可达到40%以上。如上所说,烟草依赖是慢性尼古丁依赖性疾病,戒烟实际是在治病。

(一)尼古丁依赖的非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