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科学博览4
2813700000041

第41章 尖端科技促成考古新视界(1)

国内发现

秦始皇曾在南阳山区修“铁路”

秦始皇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有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该铁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用马力拉动,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秦始皇的“铁路”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大致模样来。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更重要的是较软的枕木和夯筑得坚硬的路基结合能使轨道平稳。

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下来。那么最后怎么停下来呢?专家认为:一定有专门的车站,这里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其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以前一般认为秦始皇修建的驰道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历史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现在可以理解秦始皇“车同轨”的意思了,即统一“铁路”轨道之间的距离。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修建的规模都比较小,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全国大规模地修建起来了,以致成了一个茂密的“铁路网”。

当时我国有良好的木材,为修建“铁路”提供了物质条件。

秦朝时的车子,轮子非常奇特,它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该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在南阳山区发现的“铁路”是单独复线,没有公路相伴。

但是秦国的铁路网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

专家们认为,秦始皇的“铁路”,有的在战争中被毁,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汉朝的经济很久以后才复苏,又长期实行无为而治,所以也一直没有劳师动众重修“铁路”。加上秦朝的驰道太宽了,因此在后来经济复苏中,许多道路被开垦为耕地,变窄了,甚至完全不复存在了。还有,秦朝的“铁路”显然是用于长途运输的,而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原来人烟稀少的长途运输必经地也因此失去了其重要性,大概只有这些地方的铁路才能够得以免除被人为拆除和开垦而遗留下来,但也正因为人烟稀少所以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以至于人们再也不记得曾经有过如此的辉煌。

不过到目前为止除了南阳山区以外,在别的地方还没有找到秦朝“铁路”的遗迹,说秦朝有过非常发达的铁路网也只是个推测。

秦直道留给人们的难解之谜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目前,在鄂尔多斯境内可确认的秦直道遗迹北起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高头窑乡吴四圪堵村东,南至伊金霍洛旗的掌岗图四队,全线长约160公里。

专家说,纵观鄂尔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向不难发现,现今秦直道路线是经过极为缜密的勘查后选定的。可是,2000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掌握精确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丰富的地理学、地貌学知识的?难道仅仅依靠据说刚发明不久的罗盘定位技术?

一般认为,秦直道是在今天达拉特旗昭君坟渡口南渡黄河的。秦直道南渡黄河后,要经过约20公里宽的黄河冲积滩平原,然后穿越如今宽度约15公里的库布齐沙漠,之后与已探明的秦直道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北段遗迹衔接。但如今在这些地区寻找秦直道遗迹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渡过黄河后的秦直道是如何走向的?特别是如何通过已形成了200多万年的库布齐沙漠的?如果是跨越直穿而过,那当时的库布齐沙漠有多大?2000多年前的穿沙公路又是什么样的?如果绕过库布齐沙漠,就应该沿柳沟(当地的一个沟谷)而下,那么工程难度比前者小得多,但这条大道又如何解决汛期的大队人马通行以及大队人马穿行于沟谷内避免敌军设伏袭击的军事大忌等问题呢?

乌兰木伦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上游位于鄂尔多斯中部,是秦直道沿途所经之地最大的一条东西向河流。这里如今沟谷的宽度在1000米以上,河床的宽度约100米,深度20米,两岸为中生代砂岩结构,地表基岩裸露,河床陡峭。秦直道虽然在鄂尔多斯境内跨越了无数的洼地河谷,但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堙谷”的方式来进行,而要通过这道两岸陡直的河流,绝非简单的堵塞、填垫所能解决的。综合分析,秦直道在此唯一的途经方式便是架桥。修建这样一座跨度应该在100米以上的大桥,对于2000多年前的秦人来说,自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究竟采取什么方式、什么材料来进行架桥,目前仅仅通过地面调查,还无法得到丝毫线索。

另外,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秦直道遗迹两侧,分布数座古城址。据古城所在地区、城内出土遗物等综合分析,它们应该是与秦直道有密切关联的行宫、城障遗址。

秦兵马俑多为紫色是施展了魔法

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最特别的是,在一个距今201 7年之久的墓地里发现的8000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都是彩绘,且大多数都有一种罕见的亮紫色。有关这些紫色颜料的新研究表明,这是道士实验所致,是为了制造假玉石而做的。在道教认为,玉石是永存不朽的东西。

此发现解释了为何其他兵马俑有惹人注目的彩绘,也表明宗教与军队有关联。

科学家从兵马俑膝盖处取了一些紫色颜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荧光与微量分析以及其他技术手段,来确定此化学颜料的成分以及制作方法。

紫色兵马俑结果发现,这是一种目前还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BaCuSi2O6),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

刘志认为古代化学家当时正在用生产中国玻璃的钡、铅和石英来仿制玉石,却生产出了紫蓝色颜料。

由于陶俑上的紫蓝颜色出自道士之手,因此道士可能参与其生产,至少涉足了陶俑的绘彩。

也许在秦始皇死之前,他就召集所有学者和博物学家到皇宫来,希望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并准备制造极好的药物,如长生不老丹和其他混合物。

而这种引人注目的紫色,始皇帝则可能将它与玉石的神话般功效联在一起,希望它起到长生不老的作用。此外,这也符合我们所知道的道教哲学和道士热心于自然物质实验的事实。而且,中国紫色的消失与道教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兴起相吻合。

武则天陵墓发现神秘圆环

考古人员日前在对陕西乾陵遗址调查时,发现陵区南部存在十余处巨型圆环状遗迹,其中最大一处的直径约达110米。

埋葬着武则天与唐高宗的乾陵,因其宏大的建筑格局以及难以估量的地下遗存而举世瞩目。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与乾陵博物馆组成的调查组日前通过航拍照片,发现了许多巨型圆环,最大的圆环直径约110米,环宽约为3米左右,处在较为平坦的耕地中,呈淡淡的暗色调,与周围田野的色调明显有别。除西南部约1/4不清楚外,圆环的其余部位十分规整,只是在一处道路经过处出现短缺,通过与早期的航拍图片比较,专家基本确定圆环应是历史遗迹。

历史上乾陵拥有至少3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在远离梁山主峰之南的3~5公里依然属于乾陵的范围处,调查组又发现了十余处小环,这些小环直径多在30~40米左右,错落分布在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地带,分布状况目前看来并不规律。其中的一些圆环已经有所残缺。据推测还应有类似遗迹,但可能因自然侵蚀和平整土地等活动消失。

这些圆环究竟是什么?设置在当地有何用途?与乾陵有着怎样的联系?专家尚未找到相关线索。有人认为,这些圆环有可能是人工掘出的壕沟,由于年代久远,被深埋于地下成为潜沟。

古人设置圆环的目的何在,是代表天上的星宿?是一种地域的划分?还是军事防御的环壕?现在这些都无法确定。

目前,这些圆环中的大圆环因拥有着特殊的“圆心”成为专家为破解圆环之谜而确立的研究重心。

据乾陵博物馆樊英峰馆长介绍,图片中显示大圆环的圆心其实是已发掘的唐朝燕国公李瑾行的墓葬,系乾陵陪葬墓之一。圆环是否属这座乾陵陪葬墓的建筑遗迹目前还不好说,因为自新石器时代起,乾陵所在地便一直有人类活动,秦始皇曾在此建梁山官,唐安史之乱之后,该地一度又为叛军所占据。

科技发现

伽利略手绘水彩月面图重见天日

400年前天文学家伽利略就首次用望远镜看清了月球表明的真面目。日前,伽利略亲手绘制的5幅月球表面水彩真迹在失踪4个世纪后重见天日。

据报道,这5幅水彩画出自伽利略拥有的一本他自己的著作《星空使者》,此前从未在该书的其他任何版本的任何一本中出现过。图中月球背光部分为赭石色和浅棕色的阴影所覆盖,而阳面部分的茫茫平原、像火山口一样的环形山清晰可见。

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进行绘制的科学家。

1609年末,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月亮,并绘制了世界第一幅月面素描图,月亮像地球一样凹凸不平,这打破了人们几千年以来的观念。随后,他观测到了木星的卫星、金星位相的变化、土星光环、太阳黑子等一系列重大天文现象。1610年,伽利略将观测成果汇集为《星空使者》一书出版,为哥白尼“H心说”提供了最佳论证。人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1632年,伽利略又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把“日心说”推到了最终胜利的阶段。罗马教廷将该书列为禁书,并在1633年将70岁的伽利略判为终身监禁。

不过,在伽利略的推广下,天文望远镜在欧洲逐渐流传开来。此后,无数的天文爱好者把各式各样的望远镜对准了夜空。

千年前的计算器比现在更精确

德国科学家表示,古希腊人公元前2世纪末制造的一种古代计算器的精确度令人赞叹不已,比之后1000年发明的任何一种计算器都精确、先进。

安梯基齐拉器械(Antikythera Mechanism)是已知最早包含一套精密齿轮系统的计算仪器,1902年被发现,之后100多年,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它是如何工作的,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得以破解。

安梯基齐拉器械被发现时只剩下82个黄铜碎片,但来自英国、希腊和美国的科学家利用高清晰度X光线断层摄影术,重造了一个模型。它把37个齿轮装在一个木盒里面,一些齿轮涵盖了长达54年或80年的周期,木盒盖子刻有同行星活动有关的文字。

“它可能被看成是已知第一个计算器。”威尔士加迪夫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迈克’埃德蒙表示,安梯基齐拉器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普通算法,还可以排列一年的阴历月份,显示太阳和月亮在黄道十二宫图中的位置。

埃德蒙教授及同事发现,这一仪器的刻度盘可以预测月食和日食何时出现,甚至还能将月球的椭圆形轨道考虑进去。研究人员成功破译了木盒盖子上同行星活动有关的文字,结论是最初可能还有一套用来预测行星运动的传动装置。

在中世纪教堂大钟出现之前,科学家尚未发现类似精密器械。埃德蒙教授表示:“实际上,那一时期的天文学完全可以用完美一词来形容。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古希腊人竟然能发明如此精密的技术仪器,竟然能将其制成铁制仪器。”

人类在4800年前便会制造假眼

英国考古人员目前在伊朗东南部发掘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人造假眼。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只珍贵假眼的出土地点位于一片被称为“燃烧城”(Burnt City)的地区,其所有者是一位死于大约4800年前的年轻女性。

他们指出,这只假眼“始祖”主要由天然树脂制成,其中还添加了一些动物脂肪,这是考古界首次发现此类物品。

为了让这只假眼看起来更为逼真,4800多年前的工匠们无疑花费了不少心思:假眼中不但添加了直径只有0.5毫米的纤细金丝,以模仿眼睛中的毛细血管,而且在假眼的两侧还设计有两个小孔,以方便固定。

当然,如此精巧的假眼肯定会价格不菲,拥有它的一定是当时的有钱人或贵族。遗憾的是,虽然假眼设计精巧,但在其与皮肤的连接点上,研究人员依然发现了发炎的痕迹。

古希腊露天剧场音效之谜

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埃普道鲁斯露天剧场是古希腊保存得最好的古剧场与古典建筑之一,剧场以其极佳的声效而闻名于世。剧场是古希腊著名建筑师阿特戈斯和雕刻家波利克里道斯的杰作,它坐落在一座山坡上,中心的舞台直径20.4米;歌坛前的34排大理石座位依地势建在环形山坡上,次第升高,像一把展开的巨大折扇;全场能容纳1.5万余名观众。

这个古剧场的音响效果非常好:演员站在露天的舞台表演,坐在60米之外的后排观众也能清楚地听见他们的声音。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Nico Declercq和CindyDekeyser发现,秘密在于阶梯形的座位安排。他们通过计算发现,这种以半圆形状展开的阶梯形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完美的声音过滤器,它在传播表演者高频率声音的同时抑制了低频率的声音,而绝大多数背景噪音都是低频率声音。

Declercq以前的研究发现,墨西哥玛雅的金字塔形神庙的阶梯形表面能将掌声或脚步声变成小鸟般的啾唧声或雨滴声。现在,他和Dekeyser通过计算发现,埃普道鲁斯剧场的石阶座位也会影响声音的反射,其中频率低于500赫兹的声音会被更高频率的声音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