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释迦牟尼佛传
2819100000001

第1章 楔子(1)

1.南亚次大陆——古印度概况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摇篮,它们以从东到西的顺序依次为:中国、印度次大陆、埃及和地中海地区(希腊、意大利等)。文化的种子从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到全世界。而以给予世界的影响而论,尤以印度次大陆和地中海地区为最大,所享有的声誉也最高。地中海的文明为西方文明奠定了牢固而开放的根基,西方社会的主体文化是蒙地中海文明的福泽而更加发扬光大的;而印度次大陆的宗教(主要是佛教)曾深深地影响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宗教和文化,为东南亚整个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更为广远博大乃至宽容的思想,与佛教俱来的文化和思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成为了东南亚文化极为重要的成分,应当说东方文化也是深蒙印度文化的福泽的。像火炬一样,佛教借助它有力的手将火种传到世界各地,使世界文化深深烙上印度文化的印记,它所宣示的永恒的真理依然在世界各地闪烁着熠熠生辉的光芒,无论从它传播的久远的意义或者广大的规模,印度文明都足以使印度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印度,梵语拼写为Sindhu,波斯人拼写为Hindhu,希腊人拼写为India,印度(Indus)河流经其北部地区,所以又以印度称其全境。在中国旧译为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名,其意为月,是因为此地贤圣相承,领导人民,有如月之照临大地,因此有了印度之名称。印度次大陆的总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是个巨大而复杂的地区。它位于亚洲大陆南部,突出于印度洋半岛,就像一个倒立的等边三角形。印度北部有号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所以又称雪山,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座山脉的下面。这两座山脉将印度与其他大陆隔开,山峦重叠,山势陡峭,长年的积雪以及山下密布的丛林,丛林出没着毒蛇猛兽,杳无人烟。印度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部的科摩林海角与印度洋直接相对。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这里也很少能与外界发生任何形式的联系。正是高山与海洋使印度成为一个地理上的独立单元。独立的地理条件使印度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于形成其独立的文化体系起着极大的作用,使古印度文化既具有个性鲜明的幽深的特色,又具有孤立的特征。(从孤立这层意义上说,印度有些近似于中国。中国也是在早期文明的巨大辉煌之后,由于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性使本来相对开放的社会逐渐走向民族的个性的内敛,加以统治者的着意提倡以至扭曲,便导致个性以及思想的极度僵化,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下,生机相对停滞,失去了创造力,整个民族于是在折腾几千年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这是使民族不能长大成为真正健康者最可悲观的历史黑暗的一幕。)但孤立并不等于说是绝对的不与外界发生联系,有时受到外界的冲击是巨大的,如印度历史上的雅利安人的进入,就使印度文化发生了一次非常大的质的变化,而这个进入,是侵略性的,而印度本地的居民达罗毗荼人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切。雅利安人成了统治者,土著居民接受了前者的统治,两者文化的融合给印度文化带来了整合的机会,在经历了近一千年的培养后,印度文化辉煌的业绩就显示了出来。但地理因素还是给印度次大陆历史进程产生了具有阻碍作用的巨大影响。从北至南,古印度地形分为三个单元,即喜马拉雅山地、印度河-恒河平原以及德干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呈东西走向,连绵不绝的参天高峰成为隔开南亚同西藏高原的天然屏障。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为印度河与恒河以及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印度河-恒河冲积平原。东部恒河流域,土壤肥沃,降水丰沛,农业发达,为人口的密集地区。南部的德干高原,是古老而稳定的地块,经长期侵蚀而形成向东缓倾的台地。因地理条件差异而形成的地域小单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准的不平衡就较明确而迅速地显露出来。地域单元造成行政单元的分立,它们因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不同的文化素质,因而具有不同的政治意识和目标。在历史上,印度次大陆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过统一的中央政治实体,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各自为政,独霸一隅,而广阔的地域、山川的梗阻,更增加中央政府谋求和实施统一的困难。即使有暂时性的统一,也无法实行长久的管理,中央政权对于地方的抵抗往往鞭长莫及,任其坐大,因此免不了造成印度历史以分裂为主要倾向的特征。同时,印度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是近代西方探求新航路的重要一站。浩瀚的海洋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航行之便利,而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的几个通向北方的山隘为陆路入侵的外族提供了孔道。所以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上,便有着一批批外族蜂拥而至的记录。最早的侵略者为原始雅利安人,后来相继而至的有波斯人、希腊人、大夏人、安息人与塞种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与莫卧儿人等,这些都是从西北部进入山口而深入印度境内的。侵入印度次大陆的这些部落、部族或民族,大都在印度建立了各自的统治王国,他们的人民也大都为印度原有的文化所同化,虽然有的部族仍保有其原来的宗教、文化特征,但可以说都基本融合于印度社会,成为了印度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们对印度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各自不同的作用。而从海路入侵的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则以统治始,以统治终,始终独立于印度社会之外,这是与前此的入侵者所完全不同的。总之,屡遭外族入侵、长期分裂割据、大小王国之间相互争战等,构成了印度政治史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印度社会的另一重要突出特征是历史发展迟缓,印度社会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的特点。除上面所讲的政治因素之外,简单的自治制的村社制度构成印度奴隶、封建社会的基础。这些简单的村社自治制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狭小的范围之内,极易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因而也极易丧失伟大的创造精神,其不开化的利己性使其注意力集中于狭隘的领域,往往最终成为被他人驯服的工具。这种社会基础为外族的频繁入侵提供了条件,更为严重的是它极大地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而另一种阻碍其发展的宗教、种姓制度也为印度的保守和落后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印度是一个复杂的国度,它为东方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却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进步。他们是过多地倾向于精神的,而忽略了物质。

2.印度文化、种姓、妇女和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