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2825300000009

第9章 波云诡谲中的平凡出身(3)

对于年少时期的事情,默克尔的记忆已经不是特别清晰,但是对1968年,她仍然记得当时发生的一件小事。那是他们一家人出去度假的时候,地点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巨人山脉附近。彼时,标志着华约内部产生裂痕、东欧即将迎来剧变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刚刚发生不久。在当地,默克尔遇到了度假屋主人的孩子,令她好奇的是,那个孩子在撕印有诺瓦特涅——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书记头像的邮票。那个孩子告诉她,被打倒的原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才是真正的英雄。至此,默克尔就已经看出端倪,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她的父亲,他们都明白,苏联要完了,民主德国也要完了。

回到学校讲述假期经历之时,默克尔本想讲述这次经历,但在看到老师的眼神之后,她最终选择讲了另一件事。那个时候,她才14岁。

自开始上学,默克尔就非常勤奋努力,她总在别人玩儿的时候学习。尽管身为牧师的女儿,但是同学们并没因此歧视她或者欺负她,她和班里同学的关系都很好,而且由于成绩好,又愿意将作业借给同学抄,别人问她问题她也会尽心回答,因此更得大家喜爱,在同学圈里也很有威信。

尽管如此,默克尔从小并没有放弃对自己的约束。她深知自己的身份仍然有一定的尴尬,歧视、不平等的眼光会一直存在着,因此她不管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始终表现出谦恭的模样,好好学习,不多话。默克尔从小就展示出对语言的天赋,这不仅表现在语言学习上,还表现在察言观色上。她知道如何遣词造句才能最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她也知道什么样的措辞才能让人们最满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让她在处事中非常紧张,总是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否得当,由此更加战战兢兢。

默克尔的想法并没有太多的错误之处。实际上,她所在的赫尔曼·马腾尔中学的校长,就是一个极度仇视西德的人。他不仅公开在校内宣告,绝对拒收在西德的弟弟寄来的任何物品,并且还规定,任何学生不得带西德的袋子前来上课,那些翻拍西德杂志的学生都会被开除。默克尔凭借着自己优异的成绩以及出色的学校表现躲过了许多困难。为了避免回答父亲职业时出现的尴尬,默克尔的同学们让她学会模糊地说话,就好像嘴里有东西那样,这样可以让“牧师”听起来像“司机”。

但是从实际制度来说,统一社会党在教育这一块的把关并没有默克尔想象中那么严。在升学的过程中尽管会更多地照顾工农子弟,但是牧师子女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

默克尔人生中真正遵从自己意志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在是否加入共青团的选择上。尽管拥有牧师的女儿这种特殊的身份,但父母仍然让她做出自己的选择。一向喜欢集体的她选择了加入,而她的表现也非常优秀,在同学们的眼里,默克尔就是那样一个在各个方面都争当第一,但是本人作风非常低调的人。

到了高中,她的语言天赋得到了完全的发挥,她在俄语奥林匹克比赛中获得胜利,那正好是1970年列宁100周年诞辰。教授默克尔俄语的老师艾丽卡·本对自己的这个学生评价非常高,认为她是自己遇到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但默克尔不太感谢这位老师。当被问到究竟是什么带来了俄语学习的进步时,默克尔回答说是与那些在滕普林附近驻扎的苏联军官的交流。这让老师非常失望,觉得自己的教育没有受到默克尔的肯定。尽管不久之后,卡斯纳将自己女儿在与普京会谈时,普京夸赞其俄语地道的新闻报纸剪下来送给她,这位老师仍难掩失落。

除了俄语之外,默克尔还对数学非常拿手,她曾经参加数学奥林匹克比赛并一路杀到国家级别。自然学科对她来说非常简单,但是一旦涉及动手方面的,她就非常吃力了。不管是绘画、手工,还是体育运动,她都显得笨手笨脚。对于音乐,默克尔自己觉得非常差,但是据她的同学回忆说还不错。

默克尔的家庭很特殊,当然这也有她的父亲身份比较特殊的原因。不过这能够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从西德寄过来的包裹都能安然抵达,就算不能抵达,最终也会安然无恙地退回原地址。这让她能够保持与西部亲戚的联系。

1961年8月13日对全体德国人来说都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对默克尔一家人来说也是这样。在此之前,默克尔能够非常便利地前往自己母亲那边的亲戚家里,能够与亲爱的外婆共度快乐的下午时光,能够与相熟的表姐表妹们共享小女生间的点点心思。也是这样的交流让默克尔发现,西部与东部的生活其实差别并不大,彼此都有着相似的烦恼,这让她自信不少。但是在8月13日那天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德国东部与西部的鸿沟建立起来,统一社会党不断强调的所谓“反***保护墙”横跨在默克尔的亲人之间。原来美好的生活随着柏林墙的拔地而起而消失殆尽。此后,默克尔一家人一直有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能够前往西柏林凯宾斯基饭店吃生蚝。

默克尔在民主德国的少年生活尽管因为柏林墙而受到诸多限制,但是并没有因此缺少快乐。当时他们一家人收入并不高,许多活动都受到了限制。比如小时候默克尔从未穿过传统的民主德国服饰,每次收到从西德寄过来的牛仔裤都喜出望外。她13岁的时候,家里的小妹妹出生了,得益于此,她有了自己的房间。这也让她非常开心,这样她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和朋友们在房间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了。据说,除了母亲会来给大家送点心之外,其他人从未来打扰过她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爱也成为少女们的心事之一,但是默克尔并没有太多这样的烦恼。据而今的默克尔回忆说,彼时更多的是好感,并没有对某个人有非常强烈的恋爱感觉,而且好感也是柏拉图式的,真正的恋爱从未有过。而初恋是在大学时候发生的了。

青年时唯一的叛逆事件

尽管用波澜不惊来形容默克尔的青年时代非常恰当,但是其中仍然有一波小小的浪潮引人注目。尽管这件事给不少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对默克尔来说,就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接受采访时她提到:“就算这件事当时有给我带来什么影响,比如我因此受伤之类的,现在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实际上,从默克尔在学校的表现来看,她成为这件事情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的可能性非常小。

那是发生在1973年,默克尔升入大学前夕的事情。

1968年,越南共产党的学潮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不管是西德还是东德都受到了一定的波及。联邦德国为了避免自己与北大西洋公约的关系出现隔膜,于是在许多国际发言上都非常谨慎小心,避免过多批评美国,对国内也加强了控制,许多西德的学生都对此憋着一口气。但是在东德就完全相反了。民主德国要求国民对越南共产党表示支持:“要与我们的同胞——越南人民——站在一起!”但是即将进入大学的默克尔和同学们对这个可没什么兴趣。

彼时,按照要求,每个班都必须参加为声援越共举行的文艺汇演,当时默克尔所在的十二年级二班全体团结一致拒绝参演。她的父亲得知此事之后,警告女儿:他们全班有可能因此无法进入大学,就算他们现在已经拿到录取通知书也无济于事。除此之外,他们班还被学校公开在广播中批评。

最后十二年级二班表演了一个朗诵节目,内容是克里斯蒂安·莫根施特恩的诗歌:“人啊,好好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哈巴狗一样,和墙头草没区别,谈何自尊!”此外,他们班还用英语唱了国际歌。这样的表演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当时看来,这是对学校、对统一社会党的挑衅。而随后举行的家长会则让事态进一步恶化,不少老师在家长会上批评家长们让孩子们穿着西德的衣服前来上学,而家长们则抱怨其根本不知道为孩子们选择衣服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为此,还有不少家长在家长会还没完的时候就提前退场。

由于影响的扩大,班里的同学们受到了调查。由于默克尔正是其中的一名参与者,不少“有心人”想要找出她是领导者的证据。不过,当时的十二年级二班异常团结,他们咬定这是一项集体活动,没有任何领导者,出了任何后果都由他们全体承担。结果,他们的班主任因此被调离,尽管他需要为自己没有尽责引导学生负上一定责任,但是对这个结果他本人显得不能承受。直到今天,他仍不愿说起任何关于自己曾经的学生默克尔的任何事情。

为了促进事情的和平解决,不至于让学生们陷入不能读大学的窘境,老师们都显得非常焦急,为此也帮了不少忙。默克尔的父亲也非常忧心,还为此去找了大主教帮忙,大主教则把这事儿报给了更高一级。

最后,十二年级二班的同学全部收到了来自教育部的警告信。警告信严厉批评了他们在此次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坏了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给学校带去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不仅让他们自己蒙羞,还让他们的家人、他们的老师同学都被人们鄙视。尽管措辞严厉,但是这封信里面提到的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此次批评并不会被纳入学生的操行评语。这也是学生们关注的重中之重。有了这句话,所有的学生都放下心来。

尽管后来默克尔和同班同学们受到了来自其他同学不好的对待,比如被歧视、被公开批评之类的。但是很明显,这并没有在默克尔的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分子,默克尔也只是普通的一分子而已,她并没有任何脱离了团体的感受。

这一事件的主要参与人,默克尔的同学凯博内沃尔现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的做法确实有些不对,也确实有很多纰漏,比如可以采取更好的措施,把这件事情定义为对学校的挑衅,而不是对政党的挑衅,这样可以让结果变得更好。当时学生们考虑还是比较欠妥当,尤其是从学校角度考虑得较少。学校既要应付政府,又不能让自己太过丢脸,因此在处理这件事务上总显得有些吃力,他们当时也没有给学校太多的时间反应,因此使得事情越闹越大。在学校看来,如果这件事解决不好,诸多学生在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下还被退学,就会让学校毫无面子,在社会中的影响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学校也不能得罪政府,这是任何一个学校都必须考虑周全的事情。

当遇到带来如此严重后果的事件时,默克尔丝毫没有冒出头来的行为,恰当地将自己埋藏在人群之中,尽管也有非常危急的时候,也面临着可能不能上大学的危险,但她仍然不动声色。懂得在适当的时机隐藏自己,这是她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点。从隐于人后到走出人群非常简单,难的恰好是如何摆脱人群的目光藏身群体之中。在学会前者之前,默克尔就已经先学会后者了,既能恰当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又不因在人群中太过出色以至于引来过多注视。这一点在她后来进入基民盟以及逐渐步入政坛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