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2825400000022

第22章 外财养身,内财养心(2)

二战时,英国流传着一张著名的照片,是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贫民窟进行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种对人的尊重,是已经融入他们血液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英国王室才能始终受到民众的支持,延续至今。

富贵富贵,既富且贵。富贵不仅是钱财,更是修养,是境界!而修养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境界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我们在学习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因为现实中,很多人的失败并不是能力的失败,而是做人的失败、道德的失败。学会了做人,懂得尊重、谦卑、礼貌,别人才会愿意相信你做事的能力。这就好比化妆,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衣着的光鲜并不能让别人持久地尊重你、相信你,只有精神、生命的修养才能持续地吸引别人、打动别人。

我们的善良、豁达、从容和信心,这些才是对生命底色的最好装扮,才能真正显示出我们的富贵之气。

莫钻枯境,找回忘失的灵性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寻。

——宋·雪窦禅师《偈子》

参禅悟佛犹如打猎,有的人像空中的苍鹰,境高望远,一下就能发现自己所要的东西,有的人却像昏沉的猎犬,只知道嗅着猎物的气味到处乱跑,连兔子早被苍鹰捉去了都不知道。

那些参话头、参公案、死钻经书的人就像猎犬,只知道去枯桩境里寻找“兔子”。而大智慧的人,就像那只老鹰,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

因此,一个参佛之人,千万不能误入歧途,钻故纸堆,而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灵性,让自己的生命在当下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这才是能使我们的自心真正完满起来的宝贵财富。

明朝有位名叫袁了凡的人,他曾经遇到一个算命很准的人,算他未来的事情一一应验了。于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种“顺天应命”的人生态度,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不需要刻意追求。

一年,他去拜访一位名叫云谷的禅师。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改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

袁了凡告诉禅师,按算命的说,他自己考不上进士,而且没有儿子。

云谷禅师问:“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

袁了凡想了很久,说“不应该”,并承认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点,性格急躁,心胸不开阔,不能容人。有时还仗着聪明来压别人,任性,说话不注意;以及太喜欢干净,脾气不好,冷漠,说话多,喜欢喝酒,喜欢彻夜常玩,不保养身体等。他认为这都说明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应该有福气。

云谷禅师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说法,随后说:“你今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可以改正。务必要积德,务必要宽容,务必要有爱心,务必要爱惜身体。从前的种种,就像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刚出生的(和过去一刀两断),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

袁了凡相信云谷禅师的话,诚恳地接受了他的教导。在佛前做了忏悔,并且表露心愿,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云谷禅师给他一个“功过格”,让他每天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录上去,加一个数;做了坏事就减一个数。他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促使命运的转变。所谓‘修养’,就是有什么缺点,都要想办法消除。能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先天的境界’,这是真实的学问啊。”

从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自己,感觉生活和过去不同了,过去是放任自己,而现在是时时警觉。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别人恨他、诋毁他的时候,也能有度量宽容了。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编”。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记录,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后来,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运也越来越好。

通过改正错误、不掺杂念地行善积德、修身养性,袁了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若他没有经过云谷禅师的点化,就此相信算命者的话不做改变,他的生活可能就不会有任何改变。每个人生来都是灵动自在的,只是长大后,往往就被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桎梏住自心的轻盈灵动,忘记了自己本来面目的鲜活。

而一个遗失了生命的灵性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人。因此,参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人要找作为人时所需要的灵性。

每一位佛都在放光,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可是为什么众生看不见呢?因为被自己的业力盖住了,所以看不见佛光。光明被内心里的乌烟瘴气遮盖住了,佛光想灌都灌不进来。因此,一个人一定不要被社会污染得太严重,妥善保持好内心的纯洁,保持自我的灵性,才能在和自心的愉快游戏里享尽人世的乐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身上着衣,心里却不挂着一丝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禅师《牧童》

世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穿梭,怎能体会到山野间“无是亦无非”,心里不着一丝的快活呢?虽然我们常听有些人说自己不在乎荣华富贵,不贪求功名利禄,仿佛放下了一切,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一天,父子二人走在路上,儿子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便不屑地对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这个父亲是睿智的,很多人貌似视金钱如粪土,看不起有钱人,其实,他们只是自己没钱而已。这样的心态,离心里不挂一丝的宁静差得太远太远。

一个年轻人有心向佛,在生活中却过得很不快乐,便去拜访禅师。

年轻人问:“师父,我很苦恼,为什么那些善良的人常常痛苦,而那些作恶的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禅师回答:“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的存在。如果你经常感到痛苦,那说明你内心的恶也不少,还没有完全得悟证道。况且,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你对他们‘恶’的判定,是不是仅仅根据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呢?”

年轻人不服气:“也许我说他们‘恶’有失偏颇,但我自己一心向善,怎么会有恶呢?”

禅师笑笑:“你不妨把你的苦恼说与我听,我来告诉你它们为什么是恶。”

年轻人说:“我的苦恼有很多!我是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工资却不高,反观社会上一些没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实在不服气。同时,我家的住房也不够宽敞,所处的地段也不好,所以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迫切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却无能为力……”

禅师点点头,笑着解答:“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养活自己和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子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虽然面积小了一点,但也是一个温馨的家,你本不必为这些感到痛苦,但是因为你内心对财富和宽敞的住所有贪求之心,所以就有了‘贪苦’,其实,这正是‘贪恶’。

“社会上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在没有了解他们的人品和付出了多少努力的情况下就感到不服气,这其实是嫉妒心,嫉妒心难道还不算恶吗?

“你认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有文化,就应该一工作就拿高收入,这既是傲慢心也是愚痴心,决定收入的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对机遇的把握,并不是一张文凭。学校教授的不是赚钱之道,而是治学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人类智慧的精华。”

禅师最后总结道:“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了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年轻人若有所悟:“可是师父,我如何才能去除那些恶心呢?”

禅师笑笑:“很简单,首先,你要告诉自己:一个人是否快乐,不是取决于他拥有多少金钱和多大的房屋,而是取决于他有多少兴趣爱好和多大的胸怀。珍惜时光,关心亲人和朋友,沉浸于自己的喜好之中,就不会再生对金钱的贪求心。

“想想你的工资使你不会饿死、冻死,那些富人虽然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冻死而已,这样你会释怀一点。在此基础上,你可是试着为那些发了财的人高兴,不管他们是否有文化,他们的财富都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取得的,他们有了钱,就表示他们的妻子儿女不会再忍饥挨饿,这样你的嫉妒心也会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