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太多的行李,就不该开始一段旅行;如果有太多的牵念,就不该行脚于人间。世人难以割舍的东西太多,用心珍惜的却太少。我们都知道不该过多地背负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却也没少往行囊里塞这些东西。舍得舍得,放下放下,说来说去,还是要有所取舍,有所放弃。让我们和佛陀一起,于红尘中放下这一世的贪著与嗔痴,去人世间寻找这一世的安稳和美好。
痛苦,在于总是追求错误的东西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对酒歌》
这个世界看着挺大,但若放入无尽的十方世界来看,连蜗牛角的大小都没有;人生百年,好像挺长,但与无始无终的时间之流相比,只能算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就这么点大的地方,这么短暂的时光,有什么好你争我夺的呢?无论是贫是富,是尊是卑,都没什么好斤斤计较的。开口便笑,放怀得失才能有真正的快乐。
但“开口便笑、放怀得失”这八个字的境界岂是说说就能达到的?杜牧就曾说“人世难逢开口笑”,真正能懂得生活的真谛,笑口常开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还是在“抉择”与“争夺”里痛苦地挣扎着,不得解脱。而佛陀告诉我们,这无法解脱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们选择、争夺了错误的对象。
一位妇女去首饰店买手环,挑了半天,突然发现两只一模一样的手环,一个标价五百五十元,另一个却只标价二百五十元。她窃喜,虽然二百五十元的那只款式不算出色,价格也不便宜,但她还是果断地买下了它,得意扬扬地出了店门。等她出去之后,为她服务的那个店员悄悄对另一个店员说:“看吧,这一招屡试不爽。”
这位妇女本来是想买一只价格合适,自己又喜欢的手环,结果一看有“便宜”可捡,就忘了最初的目的和标准,以较贵的价格买了一只款式不佳的手环还沾沾自喜,真是可笑又可悲。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选择工作、朋友、爱人时,我们不也像这位妇女一样,往往为了“捡便宜”而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标准。
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业,一份理想的工作自然应该根植于理想。我们却往往选择了舒适安逸的职位,且这选择,常常还伴随着极其惨烈的争夺。成百上千人报考一个公务员岗位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可问题是,决定人一生的并不是此刻所处的位置,而是前进的方向!今天的现实虽然很“骨感”,但只要努力,自然有它“丰满”的时候。而现在的安逸只能让我们在今天比别人多吃“几块肉”,我们失去的,却是品尝人间百味的机会。
朋友是交心的知己,一个真正的朋友,应该是重情重义、无话不谈的。他可以锦上添花,更可以雪中送炭!但我们现在选择交友对象时,首先衡量的往往是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多少人脉、好处。与之交流的内容也无外乎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殊不知,你如何对人,别人也如何对你,今天你冷落失意的同窗,巴结得意的小人,他日当你陷入低谷、家财散尽时,你还指望有真正的朋友来施以援手吗?那些选择了攀附“登云梯”,一心往上爬的人,却失去了跌落于地时保护自己的、朴实却厚重的“垫子”。
爱人是一生的伴侣,一个完美的另一半,应该是彼此深爱、互相温暖的。但现在社会的普遍风气却是:男人选择貌美的女人,女人选择有钱的男人。可如果没有深沉真挚的爱作为基础,感情如何能够长久?曾经在网上有一个点击率很高的视频,是路人抓拍到一个女人坐在宝马车里挨打的情形。富家子连踢带打地拉她下车,她却一直赖着不走,路人、网友无不为她感到悲哀。尊严都失去了,哪还有幸福呢?
贪恋荣华、好占便宜、惰于耕耘……正是这些错误的追求,影响了我们人生的众多选择,让我们在纠结、嫉妒和痛苦中挣扎翻涌,不得解脱,更别谈开口便笑的自在和心头释然的幸福了。
其实,这些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很多人不愿作出改变而已。难怪有偈子说:“佛用一切法,以度一切心;苦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倘若人人都明知自己在追求错误的东西,却依然不愿面对自心真性、远离苦海,那莫说一切法,纵是佛祖,也无能为力了。
再尊贵的容装,也不过一副皮囊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唐·永嘉禅师《证道歌》
有一位研究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都很看好他,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后来,他是有了成就,但既不是高官也不是教授,而是卖米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在毕业后不久,他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过桥米线的小摊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米线来。他的研究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或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慢慢的,他不但卖蚵仔面线,还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份,不要被面子所左右。”是那位同学的口头禅和座右铭。
放下身份,路才越走越宽。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呢?永嘉禅师作为六祖慧能的得意弟子,修为高深,自然能将这副色身修成法身,甚至最后还能将法身也悟成空。而作为凡俗的我们,却常常连这虚幻不实的色身都看不破,放不下,着实令人叹息。
要知道,再尊贵的身段,再华丽的容装,都不过是一副皮囊。痛痛快快地把它放下,才能轻轻松松地行脚,涉足更多的道路,走出自己的一片宽阔与自在。
其实,人世间,成功之道很简单;佛门中,解脱之法也很容易。一心一意,尽心尽力,自然可以在任何领域登峰造极。只是,普通人往往并不能一心一意地依法顺道而行,在他们行脚的过程里,常常还要背负很多无关紧要的东西。而在这些多余的包袱里,身段、形象、气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别人的看法是其中最沉的几件。
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做到了经理的职位,却依然整日愁眉不展,似乎满怀心事。
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住煎熬,便去找禅师倾诉。
原来,他有一个年纪比他大五六岁,样子也更成熟稳重的男下属。他们一起去谈生意时,男下属总是忘记带名片,弄得对方客户每每以为那个男下属才是上司,年轻人对此颇为耿耿于怀,恨不得每次都帮男下属带上名片。但即使如此,却依然平息不了他心里的烦躁和忧郁。
禅师笑了笑,问道:“你是什么职位来着?”
年轻人答道:“经理啊。”
禅师又问:“你怎么证明?”
年轻人下意识地去掏名片,却发现匆忙中没有带名片,一时不知如何证明,窘在那里。
禅师淡淡地说:“没有名片,你就不是经理了吗?”
年轻人如醍醐灌顶,顿有所悟。
原来不是那位男下属过于成熟,抢了他的风头,而是他自己缺乏自信,需要用一纸名片来证明自己和下属的位置差异,进而证明这位置所代表的能力的不同。
其实,以为外表、头衔就是一切的人,远不止这位年轻人。我们行脚于一个匆忙的年代,身边的人们都是低头赶路、急急忙忙,他们很少停下来,耐心打量你的容装、举止,从而给你一个客观、切实的评价。他们往往只是快速地扫扫你的名片或穿着,草草地给你一个“标签”,有的写着“贵”,有的写着“贱”,并依此决定是否和你继续交往。
但我们自己怎能因为他人的浮躁而心生悸动呢?我们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穿着无须多么奢华,得体即可,再尊贵的容装,也不过一副皮囊;才华、能力也无须在名片上用头衔彰显,只需厚积薄发,在自己的天地慢慢施展即可。人生如茶,轻易浮起于水面的只是干瘪的劣质茶叶,悄然沉淀下的才是能散发醇香的佳茗。
与其祈求诱惑不来,不如自己抽身离去
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搢绅。
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书中苦觅元非诀,醉里微言却近真。
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宋·苏轼《赠善相程杰》
“遍赏洛阳春”的豪情人人都可以抒发,但“急流勇退”的果断与智慧,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从前有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乏、干渴。突然,他发现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里面淌出清澈的溪水,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之后,那清澈的感觉和丝丝甜味在嘴里游荡,但是他已喝不下了,于是他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说完后,发现溪水依然细细地流着,仿佛还在引诱他去喝,他不禁有点生气:“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觉得好笑,便上前开导说:“水自然是一直流淌不息的,与你何干呢?你既然已经喝饱了,为什么还不走呢?”
是呀,喝饱了,为什么还不走呢?
世人挣扎和纠结的七情六欲,正如这溪水一样,是长流不止的。虽然每个人都会忍不住去追求一些东西,可是久而久之,人们也会对这缠人不休的欲望生出疲倦和厌烦,于是心想:“这些诱人的色声香味,不要再来到我的面前来了,使我眼见心烦。”可是欲望依然如旧,不断纠缠人心,于是人们按捺不住要大发雷霆,并再次诅咒:“我要你立刻消失,永远不要再出现!不要再来纠缠我,让我一见就心生烦恼!”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行为很可笑呢?居然要求诱惑如同流水一样为你停止。殊不知,佛法大道也好,诱惑烦恼也罢,都是有其自身生长、运行的规律的。佛法本不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汤汤奔腾,诱惑也不是为了挑逗我们才涓涓长流。“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其实,一直是我们自己在庸人自扰。
佛门所讲的因果、缘起,其实就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而欲望、贪恋,则是人,是万物的本性之一。与其祈求那些亘古有之的规律和万物根深蒂固的本性为我们所改变,不如我们自己做出果断的选择:抽身离去!
我们抵制不了山珍海味的诱惑,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家人温馨地待在一起,这样自然就会降低对菜色酒味的要求。
我们抵制不了功名利禄的诱惑,但可以不去参与那些关于谁谁发了财、谁谁升了职的闲聊。和父母谈谈他们的过去,和孩子谈谈他们的未来,自然可以让我们忘怀得失、身心愉快。
我们抵制不了健康长寿、青春美丽的诱惑,但可以不去关注那些明星代言的养颜产品。和有学识、有涵养的人聊聊天,会让我们自己的气质也发生质的转变。比起养颜,“养气”才是无须化妆的,对身心更好的保养。
可惜的是,懂得及时“抽身离去”的人并不多。虽然“急流勇退”“壮士断臂”这些成语我们时常提起,却没几个人能真的做到。更多的人,则是舍不得那得之不易的“甘泉”,想多尝几口,结果却被那激流无情地冲走了,最多只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反面教材而已。
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写出《马丁·伊登》以后,名利双收,有了别墅、游艇。但他沉湎于成功后的这些“诱惑”,无法自拔,渐渐倦怠、感到空虚,最终走向疯狂,服毒自杀。有意思的是,他的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命运也是如此,那就是奋斗、成功、自杀三部曲。
如果不懂得及时抽身离去的果断与智慧,而是沉湎于欲望的满足,或是愤恨于诱惑的罪恶,我们最终,也难以逃脱自己的三部曲,只不过每一部的名字都一样,那就是痛苦、痛苦、痛苦。
而这人生的剧本,正是我们自己写下的。
幸与不幸,都只是一个过程
一念空时万境空,重重关隔豁然通。
东西南北了无迹,只此虚玄合正宗。
——日·一山国师《牧牛颂诗》
人生如梦,一念即空。
世人常常用“醉生梦死”来形容难以描绘清楚的人生。醉生,生如醉酒中,并非心神已经被酒精麻醉,而只是晕晕眩眩之中,不知怎样生来,生来为何;梦死,死如梦一场,灵魂消逝肉体枯竭,百年过去大多数人仍然如出生时一样孤独,死为何物,仍旧懵懂。这是芸芸众生的悲哀,世人都在这红尘闹市中隐忍地生活,相伴相随的苦并非一服穿肠毒药,而是如武侠小说中的“情花”之毒,因为心中有情有欲,才会深受其苦。
佛陀把救众生脱离苦海当做自己必须主动承担的责任,并为此耗尽一生心力,而他从中感受到的,却都是快乐。这是佛的慈悲,佛的智慧。真正的禅修者应该在漫长的修行中摆脱自己内心的魔障,并效法佛祖,以救众生为人生的目标。圣严法师曾在《空花水月》中提到:“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即使正在受苦,也不会觉得那么痛苦,因为对于他来说,已没有困难这回事。能不以苦难为苦难,这就是真正的灭苦。因此,消极的出世,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只有积极的知苦、体会苦,从苦难中成长,才可以真正的离苦得乐。”这才应该是世人面对苦难所应有的态度。从痛苦中穿行而尘不染衣,继续前行总会看到晴朗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快乐的人群。
世间万事,来不可阻挡,去也不必挽留。生生死死,哭哭笑笑,一切的幸与不幸,都只是一个过程。
佛印坐在船上与苏轼把酒话禅,突然听到:“有人落水了!”
佛印马上跳入水中,把人救上岸来。被救的原来是一位少妇。
佛印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寻短见呢?”
“我刚结婚三年,丈夫就抛弃了我,孩子也死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佛印又问:“三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的眼睛一亮:“那时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当然没有。”
“那你不过是被命运送回到了三年前,现在你又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了。”
少妇揉揉眼睛,恍如一梦。她想了想,向佛印道谢后便走了。以后,这位少妇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三年前少妇是快乐的,三年中有丈夫和孩子的相伴,她也是幸福的,而三年后一旦失去,却陷入了痛苦的泥潭,不能自拔。缘起缘灭,得到失去,都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世人痴迷,三年前的快活犹在心中,却难以抵消三年后的苦恼。苏轼曾在赤壁慨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既是如此,又何苦执著?一切都将过去。
众生苦苦寻求,就是为了离苦得乐,然而,什么才是快乐的真正法门?不讨厌坏境界,不贪求好现象。不妒不贪,才能无欠无赊,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命运弄人,它总是喜欢以玩笑来捉弄世人,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太较真呢?有时候不妨也以游戏的心态面对,“游戏”不是态度,而是一种心情。逆境中要勇于承担,切不可自暴自弃;顺境中要谦卑恭谨,切不可得意忘形。
有一个人穷困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一定会用这笔钱好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枚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枚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晚上没有合眼,他家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也足够他花了。每当他决定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他都舍不得,于是他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