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家鼻祖:孙武
2837800000006

第6章 助吴伐楚成就霸业

孙武第一次真正指挥战争的机会来了,那是他为将不久,正在积极认真地训练士兵的时候,吴王阖闾来到军营听取孙武汇报情况,也正要与孙武商量出兵讨伐掩余和烛庸二人的事情。当年阖闾在即位之前,吴国王室的两个公子掩余和烛庸恰好分别出使周边的徐国和钟吾国,他们是吴王僚的同母弟弟。阖闾担心他们谋反,所以私下里命令徐国和钟吾国捉拿他们送回国,两个人知道国内发生动乱后,明白回去必将性命难保,所以迅速乔装打扮,逃脱追兵的搜查,投奔到楚国。阖闾大怒,羁押了钟吾国君,又出兵讨伐徐国,堵塞山的出口,放水淹了该地,消灭了徐国。徐国的国君也逃到楚国。当时,吴、楚是南方大国,为争夺土地,都虎视眈眈、伺机控制对方。得知吴国两位公子来投奔,楚王热情欢迎,让他们安顿下来,并且把养城封给他们,替他们修筑防护的城墙。很显然,楚国是想借掩余和烛庸二人对阖闾的仇恨之心来报复吴国,通过替掩余和烛庸养兵,一点点扩大他们的军事实力,准备有朝一日打回去,削弱吴国,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楚国可以凭借强大的兵力击垮残兵,吞并吴国。当然,楚国在打什么算盘,吴王阖闾心里也很明白,只有除掉掩余和烛庸,才能保住自己的政权,去除后顾之忧。

在出兵之前,孙武画好地形图,召集众将认真分析了对方城池及兵力等状况。孙武认为,这一战涉及到楚国的利益,但是目前吴国实力还不足以迎战楚国,所以尽量不惹怒楚军,避开与其正面的冲突。主要消灭掩余和烛庸的势力,还可以趁此机会除掉淮水北岸的楚军,削弱楚国郊外的势力,为日后消灭楚国扫清道路。

因此,孙武向吴王阖闾提出了“肆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方针。在作战过程中,伍子胥提出建议,吴军不在本土作战,如果全军持续作战将不利于将士休养,所以从吴军中抽出三个军的兵力,对养城及楚军边界轮流袭击。第一军袭击养城,敌方全军严阵以待,出城应战,这时,吴军马上撤退。像这样引出敌军又退回去很多次,敌方将士起初精神振奋,但到后来以为又是虚惊一场,所以一次比一次士气下降。出兵几次后,将士疲惫不堪,无心作战。此时,吴国三军同时发起进攻,攻克养城。活捉掩余和烛庸,吴国士兵个个喜形于色。

第二年,吴国开始试探楚国兵力虚实,所以先筹划攻打夷地。在强攻不克的情况下,吴军便调转军队,南下渡过淮水,直接向潜、六二地进发。当楚军的援兵赶到支援时,吴军便撤退待命,不与楚军正面冲突。楚军担心吴军假装撤走,或夜间来犯,所以将部队驻扎在附近,以待在此出兵保护潜地。当楚国部队还在坐守空城时,孙武秘密调动他的第二军人马沿着淮水前行,疾行数百里围攻楚国战略要地弦邑。当楚军即将赶到弦邑时,孙武见已成功调动了敌人,就立刻命令部队撤退。由于吴军的两支部队成功地调动了楚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楚军将士被左右牵制、不知所措、精疲力竭。

虽然是第一次带兵,但在战场上孙武已经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避开与敌军正面交锋,用灵活的方式寻求有利战机,攻击敌人防备虚弱的地方,出师大捷,全军上下对他莫不佩服,这场战斗的胜利确立了孙武在吴军的军事领导地位。

吴王阖闾对孙武等将士大加褒奖,高兴之余,打算乘胜进入楚地,攻打楚都郢城。孙武和伍子胥一致认为不妥,孙武说:“我军虽然获得胜利,但是刚打完这一仗士兵身体疲倦,而且大家心里都明白,楚国毕竟是一个大国,一次小小的失败并没有损伤元气,再说楚国背后还有不少同盟国,以我们的疲敝之兵对付强大的联军,就像是以卵击石啊!”吴王想了想,觉得孙武的分析有道理,便接受了规劝,答应暂时安抚士兵,整顿军备。

经过几年的力量积蓄,吴国在一步步兼并楚国边境的小地区。这时,孙武、伍子胥等大臣见时机成熟,开始与吴王阖闾一起商讨大举进攻楚国的计划。孙武认为吴国如果想直接逼近楚国中心,当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大别山以东江淮之间的豫章地区,该地还在楚国的控制之下,因而决定先打下豫章。在豫章地区附近,还存在一些独立的小诸侯国。如果发动兵力依次灭掉这些小国家,必然会伤害吴军实力,如果施展计谋使这些小国间发生争斗互相削弱,则可以大大节省兵力,所以孙武避开兵力讨伐,而通过外交手段作战。首先找到对方的矛盾,他发现这些国家每年都要向楚国交纳大量的赋税,才能获得暂时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楚国俯首称臣。孙武利用这些小国对楚国的不满,离间他们。策动桐国背叛了楚国,同时答应无条件地保护舒鸠氏并且分给他一小块土地,说服他帮助吴国引诱楚军出战。舒鸠氏被眼前的利益征服,于是,他听从了孙武的安排,跑到楚国对楚令尹囊瓦说:“楚军实力强大,吴国人很惧怕楚国,他们明白若是将军率军围攻吴国都城,吴国根本不是您的对手,所以吴军甘愿为楚国效劳,代您讨伐叛臣桐国,收复失地。”囊瓦是个骄傲自大的人,一听这些奉承的话便大喜,于是当年秋天率领楚军向东进发,在豫章驻扎大批军队,观望吴军“伐桐”的行动。孙武见楚军已经中了圈套,便摆出一副替楚国讨伐桐国的阵势,把吴国的多艘战船停靠在豫章南部的江面上。与此同时,孙武暗中调遣吴军大批部队集中到豫章地区中段的巢城附近,等待有利战机。然而,楚军驻扎在豫章已经很久了,却不见吴国战船有任何动静,毫无攻打桐国的迹象。久而久之,楚国士兵无所事事、变得散漫、战斗力下降,粮草也供应困难,楚军将领看到这种情况,权衡之下觉得不如打道回都。就在楚军打算撤兵之际,吴国战船突然进抵豫章,步兵也从后方赶来,摇旗呐喊,将楚军包围,只留一条小路,对楚军发起了猛攻。楚军此时哪有拼命的士气,将帅的指挥贯彻无力,士兵丢掉兵器,仓皇向小路逃跑,而吴军另一批部队早已经在这里等待很久了,见逃兵出现立刻冲出来歼灭楚军,大获全胜。

率领军队回去的路上,孙武见楚国的巢城防守松懈,而此时吴军士气高涨,便趁机指挥吴军一举攻克了巢城,活捉了楚国巢大夫子繁。这一次,孙武采用“诱骗敌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策略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以计谋胜出,而吴军的损伤是历来最少的。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帮助吴王打通了入楚的通道,为下一步直逼郢都铺平了道路。豫章之战后,吴国占领了原属于楚的大片土地,举国将士、百姓信心十足。吴王阖闾见此情形,召集文武百官,问道:“众位爱卿,今日我国繁荣形势是历史上罕有的,此时攻打楚国郢都,诸位以为如何?”大家商议了一番,多数认为此时是最佳时机。伐楚关系重大,于是,君臣共同制定了周密的讨伐计划,不敢有一丝疏漏。如果硬拼,即使吴军占领楚国也会遍体鳞伤,很有可能给北方强国以可乘之机,所以怎样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胜利是关键。孙武找到了伐楚的突破口,他说:“作战不仅仅国内要同心协力,还要尽可能调动外部力量。楚国有个将帅叫子常,此人见利忘义,贪得无厌,而距离郢都不远的蔡、唐两个国家多年以来备受子常的盘剥,当地百姓都对他痛恨不已。大王您如果想讨伐楚国,蔡、唐这两个小国家可以成为我们的盟国。”伍子胥支持孙武的看法,他说:“蔡、唐离郢都比我们近,对郢都附近的地形、经济等状况比我们熟悉得多。这将为我们节省很多实地考察的时间。”吴王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孙武收集了大量地图,并派密探潜入楚国内部了解楚国军事实情,获得可靠情报,与参与过吴楚之战的将领商议进攻路线,在深入研究了吴、楚之间的地形之后,勾勒出千里破楚的进军路线。吴王和诸位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公元前506年,浩浩荡荡的吴国大军从都城出发,乘着战船沿淮河上行,途经黄邑、弦邑,然后下船徒步前进,自章豫地区西北边湍地段南下。吴军的这些行动楚军毫不知晓,直到兵临汉水时,才有人来报,楚将子常和左司马沈尹戌立刻调遣军队布阵防御,与吴军在汉水形成对峙的局面。孙武早已在子常周围安插好了几位密探,其中一位假装从吴军逃出,禀报子常道:“早闻将军宽厚,小人在吴王军中服役多年,忠心耿耿,却遭人陷害,身受酷刑,实在难以忍受才逃出来。吴王是个昏聩而没有主见的人,只会听孙武的胡言乱语。”子常对这些话当然是持怀疑态度,问道:“那么你打算怎样证明你的忠心呢?”这时来者从衣袖中拿出一张折了好几层的丝帛,“将军,小人知道只凭借只言片语难以证明我的诚心,这是我从吴军中偷出的战略路线图,希望能对您取胜有所帮助。”随后,他打开图给子常分析吴军的军阵部署,子常害怕其中有诈,所以暗暗派人到吴军考察,回来的士兵报告与来者所献图完全一致,子常也就取消了戒心。原来这一切都是孙武预先安排好的,他故意用假图骗取子常的信任,又花重金买通子常派去的士兵,导致子常对战事作出错误判断,连连中计,经过三次交战,楚军大败,失掉汉水,向后撤退。

吴军渡过汉水,接着,孙武派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率领五千人,击溃楚国派来支援子常的一支最为强劲的步兵,显示出吴军势如破竹、志在必得的信心。这时候,楚军上下军心动摇,产生畏惧之心,纷纷逃散。吴军马上出兵追击敌军,直到清发水,夫概按照孙武的嘱托,等到楚军一半人渡过河时再攻打,楚军一片混乱,狼狈而逃,吴军穷追不舍。当楚军士兵在逃跑路上停下来,准备好粮食,烧火做饭的时候,吴军再次发起攻势,楚军将士只有丢掉食物,饿着肚子逃跑,剩下还没动过的粮食统统归入吴军的口袋。孙武安排吴军这样做,是考虑到将士们在异地作战,粮食供给是最为关键的,只有从楚军本土获得粮草,才能保证持续作战,并且减轻从国内运送粮草的负担。经过十几天的不懈追击,楚军已经完全丧失了防御能力,而此时的吴军愈战愈勇,三万大军会合于郢都城门外,准备攻城。楚国朝中一片大乱,有人主张拼死一搏,有人主张暂时投降以待来日重整旗鼓,收复家园。楚昭王情急之下不知该作何决定,最后命令众将士奋力抵抗到底,担心一旦城门失守自己将命丧敌军之手,于是暗暗令身边的重臣慌忙收拾行装,带着妻儿乘马车从后门逃出城。楚军动用滚石、弓箭投向城下吴军,如暴雨从天而降,吴军冲在最前方的士兵死伤无数。孙武见势不妙,命令立刻停止进攻,而派人进城说服楚王投降,并且昭告城上将士若开门投降可免去一死,不追究任何人的罪责,而且得到丰厚的封赏。此时楚军才发现楚昭王已经不见人影,留下这些臣民替他拼命,于是将士们无心再战斗下去,此时城池易主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无关紧要,只要能够有条活路就足够了,况且还有封赏,何乐而不为。于是,将士们打开城门,吴军一举攻破郢都,完成了伐楚大业,盛极一时。进城后,孙武一一兑现了攻城时许诺的事情,并且颁布法令,不许吴军劫掠郢都百姓的家财,有违反者斩首示众,士兵们个个听从命令,不敢有任何狂妄的举动。孙武派几位将领到各地安抚百姓,帮助当地百姓恢复生产,稳定民心。楚地百姓的脸上又出现了昔日的笑容。在这次大战中,孙武指挥得当,以三万精兵击溃楚军二十万雄师,名声远扬。

当吴楚激战之际,位于吴国南部的邻居越国看到吴国国内空虚,虽然当年吴越订立过盟约,互不攻伐,但是这样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所以举兵攻打吴国。吴国由于防御不足,损兵折将,都城内狼藉一片,越国占据了周边的一些土地。当吴军凯旋时,见此情形,吴王阖闾痛下决心横扫越国。孙武力劝吴王要三思而后行:“我军已经攻破郢都,实现了大王的夙愿。目前,将士们最需要的就是休养,国内百姓刚刚受过越国的劫掠,安定生活被打破,国内的状况不容乐观,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安抚百姓、整顿国内,等到恢复之后再报仇不迟,请您斟酌。”吴王此时也精神疲惫,于是让出征的将士回家休养,封赏有功者。参与伐楚的将士按照功劳的大小都得到了应有的封地和官爵,朝廷上下一片喜悦。而此时,人们才发现,自始至终指挥这场战役的孙将军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府第,拒绝了高官封赐,大家心里都明白他才是最大的功臣。伍子胥亲自到他的府上,不解地问道:“贤弟为什么拒绝了封赏,这次攻打郢都,若不是贤弟指挥有方,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的。”孙武笑着摇摇头,说:“伍兄你忘了我当时进宫时的许诺了吗?只要我的兵法运用于世,我就满足了,这远远胜于万贯家财。而且,此战大捷,若不是我朝君臣共同筹划周密,将士奋不顾身拼死杀敌,仅仅凭我自己,是做不到的。”伍子胥见此,心中也明白了孙武是绝对不会接受的,所以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

至此,吴国控制了强大的楚国,越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在孙武的帮助下,吴王登上南方霸主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