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家鼻祖:孙武
2837800000007

第7章 隐居山林扬名后世

自伐楚成功后,吴国上下张灯结彩、沉浸在欢乐之中,宫殿里也是日日笙歌、庆功宴不断。吴王阖闾笑逐颜开,宣布大赦令,要与民同乐,还时常接受其他小国的朝拜、进献的各种奇珍异宝。当春光明媚之日,便泛舟江边,召来昔日楚国的舞女陪伴左右,欣赏吴越大好山川,勤政节俭的祖训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人往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吴王终日游玩山水,国内待处理的政务也积累了一大堆。孙武担心朝政荒废、他国趁机来犯,所以入宫觐见吴王,诚恳地对吴王直言:“大王,您今日取得的战果实属不易,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何况如今天下并不太平,楚、越只是暂时屈服于我们,如果北方大国帮助他们就有可能卷土重来。而且,国内还有受苦受难的百姓,如果不能及时救助他们,必将激起百姓的愤怒,引发内乱。历史上殷商的灭亡是一面镜子,我国从中可以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吴王每天听到的都是赞赏、恭维的话,突然听到这些丧气话,心中大为不快,但顾及孙武有功,便说:“将军多虑了,今日的吴国再不比从前了,我们拥有广阔富饶的土地,中原诸国即使有觊觎之心,也不敢与我抗衡。何况周边这些小国家,他们早就归顺于我了。”像这样,孙武觐见了多次,到后来吴王听说是孙武,就随便找个借口搪塞过去。后来,朝廷中那些嫉妒孙武的小人便开始在吴王耳边进谗言,说孙武不接受封赏还到大王面前胡言乱语,明显是不把吴王放在眼里,战争时期楚国使节那么听孙武的话一定是与他背地里早就有勾结,如今他不一定还有什么图谋,若吴王不加制止,孙武早晚会站在吴王头上发号施令。吴王开始没当回事,但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日子久了,吴王疑心加重,渐渐疏远了孙武。

阖闾继续大兴土木,大肆征集劳动力,为自己修筑多处宫殿和奢华陵寝,不同的节日住在不同的宫殿。秋冬季节,阖闾常常在城外的宫殿宴请百官,与众美女饮酒作乐,连醉数日。春天一到,就换上轻装,背上弓箭,带着宠幸之臣到郊外打猎、观赏奇花异草。孙武见此情形,多次规劝都无济于事,也就顺其自然,不再上朝议事,在家中埋头著书。一日,好友伍子胥到府上拜访,吴楚一战,多年的仇怨了结了,伍子胥终于可以告慰家族的亡灵。孙武看到朋友多年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也长长地松了口气。两个人斟满酒杯,坐在一起回忆过去茅草屋中立下的志愿,从过去到现在,又谈到将来何去何从。酒喝到兴头上,孙武说:“恕我直言,今日的吴王不图进取,沉迷于声色犬马,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恐怕我们辛辛苦苦换来的强盛不保啊!”伍子胥点点头,道:“贤弟的意思我明白,我也曾多次阻止过吴王大肆修筑宫殿,避免劳民伤财,吴王却不予理睬。”“那么伍兄将来打算怎么办呢?你的复仇大业已经完成了。如今的吴王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却亲近佞臣。”伍子胥深思了许久,道:“我的家人本来就所剩无几,多年过去了,已经不知去向,我这片叶子也不知道该落在哪块土地上。辅佐吴王这些年,对这里的花花草草、风俗人情都习惯了,况且吴王待我不薄,我只求平静地走完这一生。贤弟以为如何?”孙武道:“朝廷本是险诈之地,吴王现在渐渐疏远我们,他周围的那些亲信毫无大志,都是些贪图富贵之徒。即使你我安分做事,也免不了灾祸找上门来。不如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的茅草屋,虽然吃饭没有鱼肉、出行没有马车,但是简简单单一日三餐,耕地读书,傍晚谈天说地,抛开世间的争斗,过一种闲适恬淡的日子。”但是,两个人没有达成一致,孙武也就打算先暂时留在宫中,继续着宫廷的生活。

阖闾继续享受着战争的荣耀,公元前496年听说越王刚刚去世,新即位的勾践年幼无知,阖闾想趁越国国内不稳亲自率兵攻打,以吴军破郢都的强大实力必定大败越军。在没做过充分战略分析的情况下,再加上吴军多年耽于安乐、对越国过度轻视,越王勾践筹划细致,诱骗吴军进入埋伏圈,士兵逃窜之中,越军将领砍伤吴王阖闾的双脚。吴军出师不利,退回军营,吴王阖闾由于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吴国只好收兵撤回。太子夫差即位,他不忘父亲临终遗言,立志替父报仇雪恨。于是,夫差在孙武和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每日天不亮就起来练习剑术,认真操练军队,储存粮草,积极备战。三年后,吴国重整旗鼓,准备出兵伐越。越王勾践听到这个消息后,打算先发制人,他带兵乘战船从水路出发。听说越国发兵,吴王夫差立刻调遣十万精兵迎战。伍子胥和孙武商议后,采取夜间迷惑敌军的战术,命令五千士兵分为两队,人人手持火把向越军驻扎的军营靠近。漆黑的夜色中火光连成一片,照亮了天空,鼓声震天,喊杀声此起彼伏。在孙武的精心策划下,南北方各出现一小队士兵,变换队形,看得越军眼花缭乱。越王毕竟年少,经验不足,见此情形不知虚实,误认为自己已经被包围,便有些乱了阵脚,越军将士见来者凶猛,也无心抵抗,一心设法逃跑。这时,孙武马上率领主力发起进攻,在越军慌乱之际,轻而易举地击退越军。吴军转防御为进攻,直抵越国都城,勾践带着损伤的残兵已经无路可逃,于是派越国大臣出城请求与吴国讲和,说越国甘愿向吴国称臣、交纳贡品,越王自知无能,愿为吴王种草喂马、服侍左右。吴国将领听后纷纷表示同意,而伍子胥建议吴王夫差不要和解,如果此时不灭越国,将来必成祸患。由于收了越国不少好处,太宰伯嚭力劝吴王接受和解,毕竟不费力就占领越国,还得到这么多军队、财富,如果拼死一搏肯定会伤及许多无辜,到头来两败俱伤。夫差听了这些,也不愿再战,就接受了越国的求和请求。在越王勾践进宫服侍吴王期间,伍子胥反复劝吴王杀掉勾践,勾践不是轻易服输的人,将来一定会复仇。而吴王夫差被勾践的殷勤迷惑,一直把勾践当作忠厚的臣子。越国一天天恢复强大,伍子胥见吴国危在旦夕,却无能为力,为了免受牵连,他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太宰伯嚭将这件事情禀告给吴王,并且告诉吴王:“伍子胥这样做很有可能在串通齐国,当初他竭力劝您发兵灭掉越国,不就是想趁吴、楚交战帮助齐国削弱我国吗?再有,他劝您杀掉勾践,是想离间忠臣,将大王孤立起来,暗箭直指大王您啊。”夫差听了,没有做决断,立刻派人查清虚实,结果得知伍子胥之子已经到达齐国,证明了太宰伯嚭的话。于是,吴王赐给伍子胥剑,让他自尽。伍子胥悲痛万分,又悔恨当初没有听孙武的建议,他举起剑,仰天大呼吴国灭亡之日不远。这话又传到吴王耳朵里,他勃然大怒,派人从墓地挖出伍子胥的尸体,扔到江里。

得知伍子胥惨死的消息,孙武痛哭流涕,想到挚友为吴国鞠躬尽瘁大半生连尸体都不能保全,如果自己还继续呆在朝廷这块是非之地,还对吴王夫差抱有幻想,到头来必定遍体鳞伤。一同为吴国打江山的伍子胥死了,下一个落难的说不定就是自己,所以孙武决定必须要离开吴国。第二日一早,孙武进宫求见吴王,恭敬地说:“臣一介草民,在无路可走之际投靠吴国,先王仁慈,不仅赐给臣府第,还授臣高官,臣感激终身。现如今臣身体大不如从前,带兵也心力交瘁,恐怕不能继续为大王排忧解难,幸好大王年轻有为,国内人才辈出,臣也就放心了。臣不求荣华富贵,只愿大王成全臣告老还乡这一点点微小的心愿。”吴王颇感惋惜,说:“将军竭尽全力辅佐先王,带兵东征西讨,没有将军就没有吴国的今天,将军功不可没。我本想赐给您封地,让您安享后半生,但将军情辞恳切,若我一再挽留反倒为难了将军。”孙武再三拜谢吴王,回府收拾行装,值钱的器具都放在原处不动,只将竹简和粗布衣服装上马车。清晨,吴王派众大臣为孙武送行,其中吴王身边的一个随从端着小盒子,说:“将军,这是吴王赏赐给您的珠宝,买个宅院,保您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他又转身向马车摆摆手,下来两个貌美如花的年轻姑娘。随从道:“这两个丫鬟也是吴王送给将军的,她们知书达理,以后可以侍候将军的日常起居。”孙武连忙作揖,道:“吴王大恩,臣下无以为报。大王的一番心意,我接受了,但是这些珠宝和丫鬟,请您带回去,我还可以养活自己,有这些书陪伴就足够了。”送别的大臣见此情形,纷纷劝孙武收下,免得生活困窘。孙武道:“谢谢诸位的好意!可是,这些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我不知去何处,将四海为家,带着这些反倒是累赘,不如轻便地离开,随遇而安的好。”诸位大臣见孙武决心已定,所以就不再劝说了。孙武再次拜谢,饮一杯酒告别了众人,赶着马车,踏上归隐之路。都城渐渐隐没在夜色中,他走了一天,虽然腿脚有点儿疲乏,但是心里舒畅得很,呼吸着郊外的新鲜空气,扛着锄头的农夫三三两两地从身边走过,自己好像与这个世界分开了很久,在朝廷的紧张生活仿佛是一场虚幻的梦。

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是吴国、楚国还是越国,孙武在一处僻静的山脚下搭建了一座草房子,在后山开垦了一小片土地,春季播种,天蒙蒙亮就开始锄地。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到屋里,烧火蒸饭。看着炊烟袅袅升起,心仿佛也随之飘到无边的天际,没有任何羁绊。晚上,借着泛出一圈圈黄晕的豆大光亮,删改兵书,这是他一生的心血。当饱经沧桑的目光停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上,孙武想,祖父和父亲的一生都是以战争为伴,我自幼学习兵书,后来自己著书,指挥吴军讨伐周边也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想法。现在自己逃出战争的圈子,但是在战场上看尽了人命如草芥,一路上看尽了骨肉相离,为了夺权手足相残。即使一直以来主张伐谋,但战争不可避免会有损伤,能不能有比伐谋更好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呢?

思考着战争、思考着人生、思考着世界,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悄悄地闭上了双目,离开了征伐、离开了战争。

后来吴王夫差听信谗言,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越王勾践忍辱数年,积累了充足的兵力、物力,在一年冬季发兵讨伐吴国。吴军毫无防备,仓皇而逃,越军将吴国都城围困数日,城内粮食越来越少,士兵饥饿难耐,守门将士打开城门,主动投降。越军轻而易举地进城,士兵们冲进吴王宫殿,将吴王层层围住,吴王夫差自知失掉都城已经无颜面对先祖,若再落入敌军手中,更是奇耻大辱,所以拔剑自刎。

据史书记载,孙武卒于公元前480年左右,死后葬在吴国都城的郊外。后人在他的墓旁栽种了柏树,纪念这位卓越的军事家。时隔千年,直到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当年孙武伐楚的许多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