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家鼻祖:孙武
2837800000008

第8章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1)

孙武一生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体系完备的兵书专著,也是世界兵学宝库中的珍品。孙武在总结商、周、春秋时代战争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战争的看法、战略战术。同时孙武辅佐吴王多年,亲自率领吴军伐楚、攻越,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军事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该书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战胜敌军的规律、将领的才能和职责、军队的编制和训练、战场上遵循的原则、后备资源的供给、战争中的天气状况、战略地形等等,被尊为“百代谈兵之祖”和“兵经”。

全书共分为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前半部分主要从整体上讲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有效地从全局指导战争、在战争中如何掌握主动权等战略思想。后半部分则侧重从具体问题入手,讲述战争中的地形、阵势、进攻等细节。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状况,研究战略战术的思想家很多,保存至今的只有《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和新出土的简本《孙膑兵法》六家。这些兵书中,其他五家远不及《孙子兵法》声名卓著。《孙子兵法》经历千年历史的淘洗,流传下来,说明孙武总结的经验对于战争及战争之外的其他事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历朝历代君臣将帅所接受。此外,该书阐述兵法细致入微,对火攻、使用密探的方法、战争地形作了深入的分析,划分为许多种类,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根据《韩非子·五蠹》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兵法》在战国和西汉时代就是用兵者的必读书目。战国时代的孙膑与庞涓共同向鬼谷子请教兵法,学成之后,孙膑运用围魏救赵的计谋,帮助赵国走出困境。汉代谋臣张良和武将韩信,精通孙子兵法,在楚汉战争中巧妙施展计谋,帮助刘邦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建立大一统国家。三国时期,战略名家曹操对该书备加推崇,他认为《孙子兵法》是兵书中的精华,于是反复诵读,领会精髓,在战争中力克群雄,统一中原。

虽然一提到孙子,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战争,《孙子兵法》通篇也是在教给读者如何在战争中出奇制胜。但是孙武并不是一个喜好攻伐、提倡战争的人,我们要看到“慎战”是他探讨作战的出发点;维系和平、避免战争是他的理想。但是身处春秋混战的社会,时代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在稳定难以维持、不得不战的情况下,孙武发表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如果说在《孙子兵法》中,孙武绞尽脑汁告诉人们作战取胜的千万个策略,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下面选取《孙子兵法》中的几个重要思想来谈,并且举出历史上有名的战役相佐证。

(一)《孙子兵法》的核心——上兵伐谋

战争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大事,而只要是战争就难免要损兵折将、破坏极大。孙武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在战争中既想取得胜利,而又避免流血伤亡,最佳的途径就是——伐谋。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篇》)

保全双方,不通过战争而使对方主动归顺,才是真正善于作战的人,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所以,计谋才是作战的根本,也是贯穿于全书的精神。在作战前,要进行周密的分析,孙武在《孙子·计篇》中提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庙算”是指古代社会,国君在发动战争之前,都要将众将领召集到庙堂上举行会议,一起谋划作战大计。对敌我状况分析得越全面、获得的信息越可靠,取胜的几率就越大;而不进行任何谋划就盲目作战,是最为愚笨的。谋划涉及方方面面,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即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一是道,要看发动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得到百姓的支持,上下同心同德;二是天,昼夜、寒暑、风雨、季节等天气状况对战争有极大的影响;三是地,根据路程远近、地势险阻、地域广狭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攻伐防守策略;四是将,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赏罚分明、爱护士兵、军纪严明、勇敢果断等;五是法,军队的编制和管理是否合情合理,后备资源供给是否及时稳定等等。孙武综合了自然和人事双方面因素,尽量使各方达到最佳的状态。具体的衡量标准是“七计”,要看哪一方的君主更加得民心,哪一方的将帅智勇双全,哪一方获得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施行到位,哪一方军队的力量强大,哪一方士兵勇猛顽强、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来判断哪一方获胜,“七计”是对“五事”的延伸。

智谋可以化解激烈的军事冲突,平息一触即发的战争,公元前630年,烛之武帮助郑国摆脱秦晋两大强国的围攻就是一例。晋国和秦国联合举兵攻打弱小的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召来善于辞令的老臣烛之武,派他游说秦穆公。烛之武接受这一重任后,秘密出城到秦军阵营,恭恭敬敬地对秦穆公说:“大王,目前郑国处在秦晋这样两个数一数二的大国包围之下,自己也知道快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有好处,那么您发兵也是值得的。可是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郑国的领土是不能直接并入秦国的,倒是很可能被晋国占有,既然这样,您为什么劳累秦国士兵来帮助晋国扩张版图呢?晋国的实力增强了,相当于削弱了秦国,对秦国是十分不利的。大王您何不把郑国留着作为远方的伙伴呢?有什么外出交流的使节还可以在郑国休息,成为您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地方。而且郑国国君将感激您。您的敌人不是郑国,而是忘恩负义的晋国,当年您帮助晋惠公立稳脚跟,他答应回国后把焦和瑕这两个地方给您,可是他刚回去就开始修筑防守的城墙,根本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晋国这次联合秦国想吞并郑国,其欲望是无边的,那么下一个要扩张的领地恐怕就是您的国家了。”秦穆公听了这一番话,频频点头,于是和众将领商量后,带着秦国的人马撤退了。晋文公见此情形,本来想继续攻打秦国和郑国,但想起秦穆公在自己流亡的时候伸出援手,才得以夺回政权,所以晋国也就收兵了。

(二)兵贵神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九地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作战篇》)

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资,由于古时候经济、交通不发达,如果离开本国,率兵长途跋涉,就要尽可能地节省一切劳力。在出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轻便马车、重型战车、粮草、维持作战所需的各种物资器械、与诸侯国往来的费用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备齐的,而是需要若干年的积累,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做后盾。率领越庞大的军队出征,每天耗费的人力物力越大,所以要讲求速战速决,时间拖久了,一方面,士兵的锐气会被挫伤,战斗力减弱,攻打城池就会耗尽所有的力量;另一方面,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国家财政将难以支撑,经济逐渐萧条,百姓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其他诸侯国很可能趁国内空虚发兵攻打,使军队措手不及。所以,为了避免大量从远方运送粮草,孙武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善于带兵的将领,不反复征集士兵,以免引起反战情绪;粮草不多次运送,只从本国带来武器,粮草依靠敌国来解决,这样军队就可以保证充足的供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