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齐,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
“译文”
永州的老百姓都很会游泳。一天,河流突然涨了很大的水。有五六个人乘小船横渡湘水,船驶到河流中间,给浪打翻了,他们都下船游水。其中有一个人竭尽全力也游得不远。
他的同伴说:“你是最会游泳的,今天为什么落后了?”
他回答说:“我腰身上缠着千金,太重了,所以落后了。”
同伴又说:“为什么不扔掉它呢?”他没有答应,只摇摇头。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地向他呼号道:“你太愚蠢了!生命都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这个人仍是摇着自己的脑袋,结果被淹死了。我很可怜他。而且每当想到这件事,我就联想,如果发展下去,难道不会因为钱财越多而淹死更多的人吗?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种过分贪图钱财,甚至把钱财置于生命之上的人,必然葬身其中。
按 图索骥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所谓“按图索骥”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
“译文”
伯乐《相马经》里有“高大的额头,像铜钱般圆大的眼睛;蹄子圆大而端正,像堆叠起来的曲块”的话语。他的儿子就手拿着这本《马经》去找千里马。他出门看见一只大癞蛤蟆,对他的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马,与书上写的大略相同,只不过蹄子不像堆叠起来的曲块罢了!”
伯乐知道自己儿子愚蠢,只好转怒为笑地说:“这匹马喜欢跳跃,不好驾驭呀!”
这就是所谓的“按图索骥”!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通过实践,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只拘泥成法办事。
百发百中
“原文”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战国策·西周》
“译文”
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很善于射箭。离开柳树一百步而射树叶,百发百中。左右的人都叫好。
有个人从旁走过来说:“你已经善于射箭,可以教给你如何学射了。”
养由基说:“人人都叫好,你却说可以教我如何学射,你何不代我射它一下?”
这个人说:“我不能教你左臂支起来持弓、右臂弯曲持箭的射箭方法。那种射柳叶的功夫,虽然百发百中,但是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停息一下,过一会儿就会气力倦怠,弓也拉不开,箭也歪歪扭扭,一箭射不中,那便前功尽弃了。”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做事情要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善于休息调整,否则将前功尽弃。
暴富
“原文”
人有暴富者,晓起看花,啾啾称疾。
妻问何疾?
答曰:“今早看花,被蔷薇露滴损了,可急召医用药!”
其妻曰:“官人你却忘了当初和你乞食时,在苦竹林下被大雨淋了一夜,也只如此?”
明·冯梦龙《广笑府·偏驳》
“译文”
有个暴富者,早晨起来看花之后,有气无力地呻吟自己有玻妻子问他什么病?
他回答说:“今天早晨看花时,被蔷薇露水滴伤了,可否快点请医生来诊治!”
他的妻子说:“老爷呀!你忘了当年我和你一起在外面乞讨的情景,当初在苦竹林下被大雨淋了一夜,我们不是也过来了吗?今天早晨的露水算得了什么?”
“说明”
这说明暴富者一旦有了钱,就忘了过去,自娇自贵,令人作呕。劳动人民应保持俭朴的本色,千万不能娇生惯养。
杯弓蛇影
“原文”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唐·房玄龄《晋书·乐广传》
“译文”
乐广有一个极为亲密的好友,很长时间没有来玩了。有一天,他终于又来了。乐广问他是什么原因好久没有来。客人回答说:“上次在你这儿玩,你请我喝酒。我正要喝的时候,突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当时心里甚为厌恶。喝下去以后,我就病倒了。”
正当那个时候,乐广家里的墙壁上挂着一支弓,那弓上用油漆画了一条蛇。乐广心里猜想客人所见杯中的蛇,也许就是这支弓的影子。于是重新倒了一杯酒,放在原先的位置上,问客人道:“你在这酒中有没有看见什么?”
客人回答说:“我所看到的,同上次见到的一样。”乐广就向客人讲明了原因,使他明白杯中的蛇不过是弓的倒影。客人心中的疑团一下子解开了,久治不愈的毛病顷刻间就好了。
“说明”
一个人要胸怀坦荡,不疑神疑鬼,才能健康愉快。
扁鹊见秦王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之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二》
“译文”
名医扁鹊进谒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扁鹊。扁鹊便答应给他治玻但是,武王左右的人却说:“国君,你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要医治它未必能断根,反而会把耳朵搞聋,眼睛搞瞎。”武王就把这些话告诉了扁鹊。
扁鹊一听十分恼怒,立刻把石针扔掉了,并对武王说:“国君,你与懂医道的人商量好了的事,却又给不懂医道的人破坏了,假使像这样去管理秦国的政治啊,那么君王很快就要亡国了!”
“说明”
它告诫人们,治国同治病一样,也要依靠各方面的内行,依靠有真知灼见的人才,否则,国家是治理不好的。
扁 鹊说病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韩非子·喻老》
“译文”
神医扁鹊拜见蔡桓公,在旁边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我看君王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及时诊治,恐怕病要深入体内。”
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说:“我没有什么病。”扁鹊就告辞出去了。蔡桓公说:“当医生的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来邀功请赏。”
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我看君王的病已发展到了肌肉里面去啦,再不医治,恐怕还会加深呢!”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扁鹊又只好告辞出去了,蔡桓公仍然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说:“我看君王的病已发展到了肠胃里去了,要是不及时治疗还会更深。”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扁鹊出去后,蔡桓公仍然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就掉头走了,蔡桓公便派人去问扁鹊为什么不说话就走了呢?
扁鹊说:“皮肤病用汤药洗或热敷就能见效;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炙可以治好;病在肠胃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那只能由阎王爷作主了,医生是无能为力的。现在君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玻”
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说明”
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的错误和缺点,也应该及时改正,如果任其发展,由小变大,由轻变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者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
卞庄子要去刺杀老虎,旅馆里的一个孩子制止他说:“两只虎正要去吃那条牛,当它们吃得味口很香的时候,就要抢起来的;一抢必定互斗;斗的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那时,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这个孩子讲得对,就站着等待。过了片刻功夫,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了。卞庄子再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这一下子果然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不可贸然进攻;要看到敌人内部的矛盾,耐心地等待这种矛盾的激化,在他们你争我夺、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收拾他们。这样,才可避免重大牺牲,取得预期的胜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
炳烛之明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译文”
晋平公询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再学习,恐怕为时晚了!”
师旷说:“你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呢?”
晋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人戏弄他的国君呢?”
师旷说:“盲臣哪里敢和国君开玩笑呀!臣听说:少年而好学习,像早晨温和的太阳;壮年而好学习,像中午的太阳光;老年而好学习,像点燃的蜡烛发出亮光来。点燃的蜡烛照起亮光,还有谁会在昏暗中行走呢?”
晋平公听后说:“好极了!”
“说明”
这则寓言说,人到七十岁,想要学习,为时不晚,它告诫人们,学习不分老少,活到老学到老,精益求精,永远受益。
剥地皮
“原文”
一官甚贪,任满归家,见家属中多一老叟,问:“此是何人?”
叟曰:“某县土地也。”
问:“因何到此?”
叟曰:“那地方的地皮都被你剥将来,教我如何不随来?”
清·石成金《笑得好》
“译文”
有一个贪官,任期满后回家,看见家属中多了一个老汉,便问道:“你是谁?”
老汉回答说:“我是某县的土地爷爷。”
贪官问道:“你为什么到我这里来?”
老汉说:“某县的地皮都被你剥夺过来了,叫我怎能不随土地而来呢?”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把贪官的残酷凶恶面貌,画龙点睛地描绘出来了。
不禽不兽
“原文”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
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
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明·冯梦龙《笑府·杂语》
“译文”
凤凰做寿,百鸟飞来朝贺,惟独蝙蝠不到。凤凰责备说:“你在我位下,为何傲慢不恭的?”蝙蝠说:“我有脚,属于兽类,以什么名义来祝贺你呢?”
又一天,麒麟生日,也是惟独蝙蝠不到。麒麟也责怪它。蝙蝠辩解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以什么名义来祝贺你呢?”
麒麟和凤凰相会,谈到蝙蝠的事,互相慨叹说:“如今世道品性恶劣而不厚道,偏偏生出这类不禽不兽的东西,真的拿它没办法呀!”
“说明”
这里生动地写出了世道恶薄的社会现象:互相利用,吹吹拍拍,宗派帮会结集,仗势欺人等等。
不食盗食
“原文”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
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飨以之。
爰旌目三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两手据地而呕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
《列子·说符》
“译文”
东方有一个人,名字叫爰旌目,准备到远地去,但在半路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
狐父地方有个叫丘的强盗,见他饿倒在地上,便拿来一些汤水饭喂给他吃。
爰旌目吃了三口以后,眼睛能看得见东西了,一看到丘,就问:“你是干什么的呢?”
丘回答说:“我是狐父人,名字叫丘。”
爰旌目说:“呀,你不就是那个强盗吗?为什么还喂我饭食呢?我是一个讲仁义的人,不吃你们强盗送来的饭!”
说罢,他便两手趴在地上用力呕吐,呕吐不出来,喉咙里格格作声地趴在地上死去了。
“说明”
这则寓言说,爰旌目坚持廉洁方正的原则,是可敬的。但他未免过于迂执。是讽刺那些所谓讲仁义的人是何等愚蠢可笑,不识时务,结果只能是饿死在路上。
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故臣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楚策》
“译文”
有人向楚王献上长生不死的药,负责传达的门官——谒者拿着药走入宫中。一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可以吃吗?”谒者回答说:“可以。”卫士于是就把药抢过来吃了。
楚王听说后很生气,就派人去把卫士杀了。这个卫士托人劝说楚王:“我问谒者,谒者说可以吃,我因此才吃了。这件事我没罪,罪过在谒者那儿。再说客人献的是长生不死的药,我吃了这药,大王却要杀死我,这药成了催命的药了。大王如果杀了无罪的臣子,那就证明别人在欺骗大王了。”楚王于是不杀这个卫士。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做事要认真分析,不可轻信虚妄之说。
藏贼衣
“原文”
有一贼入人家偷窃,奈其家甚贫,四壁萧然,床头止有米一坛。贼自思:将这米偷了去,煮饭也好。因难于携带,遂将自己衣服脱下来,铺在地上,取米坛倾米包携。
此时床上夫妻两口,其夫先醒,月光照入屋内,看见贼返身取米时,夫在床上悄悄伸手,将贼衣抽藏床里。贼回身寻衣不见。其妻后醒,慌问夫曰:“房中习习索索的响,恐怕有贼么?”夫曰:“我醒着多时,并没有贼。”
这贼听见说话,慌忙高喊曰:“我的衣服,才放在地上,就被贼偷了去,怎的还说没贼?”
清·石成金《笑得好》
“译文”
有一个贼窜入人家去偷窃,这家人家很贫穷,四壁空荡,惟有在床头边有一坛米。这个偷贼心想:将这坛米偷回去也好,可以煮饭吃。因为难于携带,就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铺在地上,然后去搬米坛,想把米倾倒在衣服上包好携走。
此时,床上夫妻两口,丈夫先醒,月光照入屋内,看见贼返身去搬米坛时,丈夫在床上悄悄伸手,将贼铺在地上的衣服偷偷地藏在床里。贼回转身来,寻衣不见了。妻子后醒,听见有声响,慌忙问丈夫:“房间里有的声响,恐怕有贼吧?”丈夫安慰说:“我醒了好长时间了,并没有发现什么贼。”
这个贼听见有人在说话,慌忙高声喊道:“我的衣服,刚才放在地上,就被贼偷去了,怎么还说没贼呢?”
“说明”
它告诉人们,企图谋算人的人往往会落得反被人谋算的可耻下场。
操舟若神
“原文”
颜渊问乎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乃若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者也。’吾问焉而不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噫!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达其实,固且道与!能游者可教也,轻水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乃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抠者巧,以钩抠者惮,以黄金抠者。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拙内。”
《列子·黄帝》
“译文”
颜渊问仲尼说:“我曾在觞深搭船过河,那摆渡的船夫驾起船来巧妙如神。我问道:‘驾船可以学会吗?’他回答说:‘可以。能游泳的人就可以施教了,有游泳特长的人多练习也就会了。至于那些会潜水的人,即使平日没见过船,一旦见到就立即会操作。’我问他他不直接回答,请问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仲尼答道:“唉!我和你看表面的东西太久了,却没有了解它的实际,所以姑且说说吧!能游泳的人可以进行教导,使他不害怕水;善于游泳的人多次练习就会,因为他已经忘掉水的可怕。至于那会潜水的人没见过船,一旦看见就能驾船,是由于他把深渊看作丘陵,把翻船看得如同倒车。翻船、倒车的种种危险场面出现在眼前他也不往心里去,怎么能不轻松自如呢?这正如赌博的人一样,用瓦片当赌注,赌起来轻巧自如;用带钩当赌注,心中便有了顾虑;用黄金当赌注,恐惧心重,会搞得心神昏乱。赌博的技巧原是相同的,如果心里有所顾忌,便过分看重得失。凡是患得患失的人,内心一定笨拙。”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要真正成为技术超群的人,必须熟悉施展才干的环境,并且抛开患得患失心理。
曹娥善歌
“原文”
曹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曹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列子·汤问》
“译文”
曹娥到东面的齐国去,途中断粮,路过雍门,只得靠卖唱谋生。在她离开后,歌声的余音还在屋梁上回荡,三天都没有消失,周围的人以为她还没有离开。她住客店,客店里的人侮辱了她。曹娥因之拉长嗓音痛哭一场,全乡老幼都伤心愁闷,唏嘘流泪,三天吃不下饭,人们又急忙把她追回来。曹娥回来后,再为乡亲们高歌一曲,全乡老少高兴得鼓掌跳舞,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忘掉了前时的悲伤。于是大家慷慨解囊,拿出丰厚的财物送她走。雍门的人之所以到现在还特别善于唱歌、痛哭,那是由于仿效了曹娥遗留下来的歌声。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真正的艺术有极强的感染力。
肠烂将死
“原文”
赵伯公肥大,夏日醉卧。孙儿缘其肚上戏,因以李子内其脐中,累七八枚。既醉,了不觉。
数日后,乃知痛。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乃泣谓家人曰:“我肠烂将死!”
明日,李核出,乃知孙儿所内李子也。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译文”
赵伯公身体长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卧在床上。他的小孙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时,把一只只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共有七八枚之多。因为当时已喝得酩酊大醉了,一点也没有感觉到。
几天之后,才觉得有些疼痛。这时,李子已经腐烂,流出汁儿来,他以为是肚脐烂了一个窟窿,害怕马上会死去,就叫他的妻子赶快处理家庭后事。他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烂了,快要死了!”
第二天,李子核从肚脐眼里滚出来,才知道这是小孙儿塞进去的李子呀。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事不做调查研究,不冷静思考,只看见表面现象就轻下结论,就免不了会闹出“肠烂将死”的笑话。
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黄帝》
“译文”
宋国有个狙公,他很喜爱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他能够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懂得主人的心思。狙公情愿节省家里的口粮,来充当猴子的饲料。不久,他家里的口粮快吃完了,打算限制一下猴子的粮食,但又担心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哄骗猴子说:“今后给你们栗子吃,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不够呢?”猴子们听了都跳起来,非常生气。
过了一会,狙公又说:“给你们栗子吃,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不够呢?”猴子们一听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说明”
人们常用这则寓言来讽喻那些说话、做事反复无常,常常变卦,叫人捉摸不定的人。
城门失火
“原文”
城门失火,祸及池鱼。
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
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
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
东汉·应劭《风俗通》
“译文”
城门着了火,大祸降临池中之鱼。
有一种旧的传说:池仲鱼,是一个人的姓名。他居住在宋国城门的旁边,有一天,城门突然着了火,火焰蔓延到他的家里,池仲鱼就活活被烧死了。
又有一种说法:宋国城门起了大火,救火的人都去汲取池子里的水,去浇灭城门大火,结果,池子里的水都被掏干了,所有的鱼都露天干死了。
这是比喻坏事的蔓延,必将会伤害善良忠厚的人啊!
“说明”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事物的联系是复杂的,切不可孤立地看问题。要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全面地进行考察。
吃素
“原文”
猫项下偶带数珠,老鼠见之,喜曰:“猫吃素矣!”率其子孙诣猫言谢。猫大叫一声,连啖数鼠。老鼠急走,乃脱,伸舌曰:“他吃素后越凶了!”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译文”
猫颈项下偶然带起几颗佛珠,老鼠见了,非常高兴地说:“猫吃素了!”于是率领自己的子孙拜访猫,表示感谢。猫大叫一声,一连吃掉了好几只鼠。老鼠连忙逃窜,才算脱险,于是伸出舌头,说道:“没想到猫吃素后更加凶残了!”
“说明”
它告诫人们,不要被一时的非本质的外表或者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否则就会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齿亡舌存
“原文”
(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
“吾齿存乎?”
老子曰:“亡。”
常枞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何以复语子哉?”
西汉·刘向《说苑·敬慎》
“译文”
常枞张开嘴巴给老子看,说道:“我的舌头还留在嘴里吗?”
老子回答说:“留在嘴里。”
“我的牙齿还存在吗?”
老子说:“没有了。”
常枞问:“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那舌头所以存在,岂不是因为它的性质是柔软的吗?牙齿的不存在,岂不是因为它的性质是刚硬的吗?”
常枞说:“好啊!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尽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告诉你的呢?”
“说明”
在实际生活和斗争中,有的时候要柔,有的时候要刚,有的时候则要刚柔结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说只有柔才好,刚都不行,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