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寓言故事
2847100000002

第2章

丑人效颦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译文”

有一个叫西施的美女患了心口痛的病,难受得紧紧皱着眉头,手按着胸口走过邻家。邻家有个丑女人,看见了西施的模样觉得很美,回家时也模仿西施,故意按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富人看见她这个样子,就紧紧地关起大门不出去,穷人看见她这个样子,马上带着妻子儿女赶忙躲得远远的。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着眉头为什么美。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学习别人要有所分析,扬其所长,去其所短;不顾自身条件而机械模仿,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楚人学齐语

“原文”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有个楚国的大夫在这里,想要叫他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找了一个齐国人来教他,但旁边却有许多楚国人继续用楚国语干扰他,虽然天天用鞭子抽打这个孩子,硬要他学会齐国话,结果还是没有学会。后来,这个大夫把儿子带到临淄庄岳街里的闹市住了几年,很快就学会了,反过来,硬要他说楚国话,即使天天鞭打他,也不会了!

“说明”

这个故事浅显明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人们要学会一种语言,掌握一门知识,认识一种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生活于(即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之中,同那个事物接触。这也说明环境对于人的重要性,环境,特别是身边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习语言是这样,学习其他知识是这样,在品德修养上也是这样。

楚人有两妻者

“原文”

楚人有两妻者,人其长者,长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

曰:“取长者。”

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

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战国策·秦一》

“译文”

楚国有个人讨了两个老婆。有人勾引他的大老婆,大老婆大骂了一通;当去勾引他的小老婆时,小老婆却答应了。过了没有多久,楚国这个讨两个老婆的人死了,旁人就问这个勾引他老婆的人说:“现在你想娶他的大老婆呢,还是想娶他的小老婆呢?”

勾引的人回答说:“娶大老婆!”

旁人又问:“大老婆骂你,小老婆喜欢你,你为什么不娶小老婆,而娶大老婆呢?”

勾引的人回答说:“过去,寄住在别人家里,当然想和喜欢我的小老婆相处;现在,要娶来做妻子,当然要娶那不受调戏而骂人的好。”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说,娶妻要娶那不受调戏而骂人的好,因为她坚贞忠诚。

楚有善为偷者

“原文”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

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

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

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

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

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

明又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

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淮南子·道应训》

“译文”

楚国的将军子发爱好搜罗有技术的人才。楚国有一个擅长偷东西的小偷去求见,说:“听说你在征集有技术的人才。我是楚国城镇里一名小偷,愿用盗窃的技术在你部下当一名差役。”子发听了,急忙穿衣戴帽,衣带还来不及系,帽子也没有戴正,就走出门去,非常客气地接待这名小偷。

子发身边的人劝阻他说:“这小偷,是天下有名的强盗,为什么对他要如此客气呢?”

子发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理会得到的。”

过了不久,齐国兴兵攻打楚国,子发率领军队抵抗,三次出兵,均被齐军打败了。楚国的贤良大夫们虽然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转败为胜,相反齐军却越战越强。这时,小偷进来请求说:“我有点鄙薄的技能,愿为将军到齐国军队里走一趟。”

子发说:“好!”二话未说,便派他去了。

这小偷到了晚上,偷偷摸摸地潜入齐国军营,把将军车子上的帱帐偷了送给子发。子发派人把帱帐送回齐国军队里去,并说:“我们的士兵上山砍柴时,捡到你们将军的帱帐,现特派人送还给你们。”

第二天,小偷又到齐国军营去,把齐国将军的枕头偷来了。子发又派人送了回去。

第三天,小偷再次到齐国军营去,把将军的发簪偷来了。子发又派人送了回去。

齐国军队听说后,大为惊恐。将军和军官们商量说:“今天不退兵,楚国那位将领恐怕要取我的脑袋了。”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所以说,技艺道术是没有细微轻薄之分的,关键在于人君如何使用啊!

所以老子说:“不善的人,是善人的资本埃”

“说明”

这则寓言的意思,不是赞扬小偷,要人们去学小偷,而是说,对于有真才实学、有本领的人,要善于使用,正确地、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特长。

处女遇盗

“原文”

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诎要桡,若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

《荀子·富国》

“译文”

有一个妙龄少女脖子上挂着一串珍珠项链,身上佩着珠玉宝石,肩上背着贵重黄金,在荒山沟里碰上了强盗。她虽然是两眼不敢正视,弯腰屈膝,像人家屋里的婢妾使女一样,但仍然不能侥幸免于灾祸呀!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对待强盗决不能手软,必须奋起斗争。

唇亡齿寒

“原文”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韩非子·喻老》

“译文”

晋献公以垂棘生产的美玉作代价,向虞国国君要求借一条路,让晋兵通过去进攻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劝阻虞国的国君说:“不要答应他们!虞国和虢国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要挨冻了。虞国和虢国互相救助,并不是互施恩德,而是战略上的需要。今天让晋国灭掉虢国,明天虞国必然跟着它一齐灭亡。”虞国的国君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阻,接受了美玉,借给晋国一条攻打虢国的道路。后来,晋国灭了虢国。在班师回国的途中,果然把虞国也灭掉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时由于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条件。看不出这一点,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是要办坏事的。

东食西宿

“原文”

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

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

女便两袒。

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而西家宿。”

此为两袒者也。

东汉·应劭《风俗通》

“译文”

传说齐国人有个女儿,有两家男子同时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很有钱,西家的男子长得俊美但很穷。

父母亲犹豫不决,便征询女儿,要她自己决定愿意嫁给谁:“要是难于启齿,不便明说,就用袒露一只胳膊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便袒露出两只胳膊。

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其原因。女儿说:“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这就是所谓两袒的传说啊!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辛辣地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

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牟子》

“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头吃草。并非牛没有听见,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啊!

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和小牛犊寻找母牛的鸣叫,此时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倾听起来了。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它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恶狗溺井

“原文”

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

《战国策·楚一》

“译文”

有个人因为他的狗十分凶猛,很会看门,就非常喜欢它。这只狗经常跑到井边撒尿。一天,他的邻居看见它又在井边撒尿,准备进去告诉它的主人。狗非常憎恨这些邻居,挡住门口乱叫乱吠。邻居都很害怕,始终没有办法进去告知它的主人。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说,这只凶狗常在井边拉屎撒尿,邻居们都看见了,狗怕他们向主人告状,就堵在门口。寓意在劝说国君要远离身边的小人,因为这种人像恶狗一样,不让大臣进见,生怕大臣们在国君面前揭穿了他们所干的坏事。

二技致富

“原文”

有人以钉铰为业者,道逢驾幸郊外,平天冠偶坏,召令修补。讫,厚加赏赉。

归至山中,遇一虎卧地呻吟,见人举爪示之,乃一大竹刺。其人为拔去,虎衔一鹿以报。

至家语妇曰:“吾有二技,可立致富!”

乃大署其门曰:“专修补平天冠,兼拔虎刺。”

明·谢肇《五杂俎·事部四》

“译文”

有个以钉铰手艺为生的人,路上遇见皇帝驾临郊外。皇帝所戴平天冠坏了,就下命令叫他去修补。修完后,赏给他一笔可观的酬金。

回到山里,一只老虎正趴在地上呻吟,见了他,把脚爪举起来给他看,原来脚爪上有根大的竹刺。他就为老虎拔掉了那根刺,老虎衔来一只鹿作为酬报。

到了家里,他对妻子说:“我有两种绝技,可以立即致富!”

于是在门上书写两行大字:“专修补平天冠,兼拔虎刺。”

“说明”

这里讽刺了那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的人。它告诫人们,不要把偶然出现的个别现象,当作必然的普遍的规律。

方舟济河

“原文”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则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庄子·山木》

“译文”

两只船并行过河,有只空船撞上来,即使是心地狭隘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有一个人在那只船上,那么这两只船上的人一定要叫喊他把船撑开去。喊一声不听,再喊一声还不听,喊第三声的时候,就一定会伴随着辱骂声了。

起先不发怒而现在发怒,这是因为起先是空船而现在船上有人。人如果能够以虚心克己的态度悠游于人世,那么谁还能够伤害他呢?

“说明”

这篇寓言表现了庄子的虚静无为、克己寡欲的处世思想。

冯妇搏虎

“原文”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尽心下》

“译文”

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虎,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善人,不再打虎了。有一次,他走到野外,看见许多人正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背靠着山势险要的地方,没有人敢去接近它。大家望见冯妇,都跑向前去迎接他。于是冯妇就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跳下车来,准备和老虎搏斗。大家见了都很高兴,可是士人君子却在耻笑他。

“说明”

这篇寓言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讽喻意味,但也告诉人们见义勇为的行为常会遭到某些人的嘲笑。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汤问》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志向在高山,钟子期说:“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钟子期说:“妙呀!浩浩荡荡像江河!”伯牙心中有什么想法,钟子期必定能审察出来。

伯牙到泰山北面游玩,突然碰上连绵大雨,就在岩石下歇息,心中一阵悲伤,便操琴弹拨。最初弹的是霖雨之曲,然后又模拟崩山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能彻底领悟他的志趣。伯牙于是放下琴叹息道:“妙呀,妙呀,你的欣赏能力!你的想象好似深入到了我的心中,我怎能逃避乐音呢?”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知音难得”,人们的友谊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割肉自啖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

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吕氏春秋·当务》

“译文”

齐国有两个夸耀自己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外城的东头,另一个住在外城的西头。一天,两人偶然在路上相遇,彼此说:“咱们坐下来喝杯酒吧!”

斟上几遍酒,一个说:“咱们弄点肉下酒吧!”另一个说:“你身上有的是肉,我身上也有的是肉,何必另去找肉呢?”于是他们准备好调料,拔出刀来互相割身上的肉吃,一直到死为止。

像这种勇敢,不如没有好。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勇敢要用得其所,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好事变成坏事,甚至戕害自身。

弓与矢

“原文”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胡非子》

“译文”

有个人说:“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用。”另一个人说:“我的箭特好,什么弓都不用。”后羿听后说:“没有弓,怎么能把箭射出去?没有箭,又怎么能射中靶子?”便叫他们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光强调自己一方的作用,将一事无成,各种相关事物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

公输削鹊

“原文”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墨子·鲁问》

“译文”

公输般用竹子、木头精心雕刻一只喜鹊,雕成后,这喜鹊竟像活的一样展翅高飞,飞了三天也没有停下来。于是,他沾沾自喜地认为世上没有再比这做得更巧的了。墨子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做的喜鹊,还不如木匠做的车轴头上的插销。木匠一眨眼就砍成三寸大小的插销。这东西虽小,却使车轮承受五十石重的压力。因此我们评论所做事情的好坏,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凡是对人有利的就好,对人没有利的就不好。”

“说明”

这只木鹊如果真有其事,那就是一种飞行运载工具的最早萌芽。在这则寓言里,墨子以对人类社会是否有利作为判断技艺优劣的标准,并据此肯定木匠削制的车轴,这是对的。但是,墨子否定鲁班精心制作的喜鹊,却反映了他功利主义的狭隘眼光。功利主义是要讲的,但不能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

公仪休嗜鱼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淮南子·道应训》

“译文”

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全国各地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你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了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所送的鱼。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徇私受贿之罪,说不定哪一天会免去我相国的职务,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现在我廉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相国的职务,只要不免掉我的职务,就能常常有鱼吃了。”这真是懂得他人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人啊!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保持自己的地位。

勾践事吴

“原文”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王先马,果禽之于干遂。

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中国。

《淮南子·道应训》

“译文”

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会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自己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

所以老子说:“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中国。

“说明”

它说明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人们处于不利地位时更应采用柔顺的手段,才能转弱为强。

古琴高价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

“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一棵特别好的梧桐树,把它削制成一张琴,弹起来像金钟、玉磬的声音一般和谐动听,自以为这是天下最好最美的琴了,就拿去献给朝廷的乐官太常。太常请宫中最高明的乐工察看了一番,说:“这不是古琴。”就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把琴拿回到家里以后,商请漆工在琴上画了一些断断续续的花纹;又和雕工商量,在琴上刻镂了一些难辨的古字。然后用匣子装着,埋进土里。过了一年,挖出了匣子,把琴抱到市集上去卖,一个达官贵人看到这张琴,立即出一百两金子买了去,献到朝廷上。乐官一个一个争相传看,都说:“这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珍宝呀!”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不能把世上任何东西都说成是古的好,而要从实际出发,看它是否构造精美,真有价值。那种惟古是崇,惟古是尊的人,是愚蠢可笑的。

关尹子教射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列子·说符》

“译文”

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子,去请教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子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还不行。”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三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是怎样射中靶子的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牢记住,千万别忘记它了。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