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
2861100000007

第7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教育(2)

2.科举时代下的医学教育

(1)医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唐代一直被人们称为“盛唐”,这一称谓说出了当时唐朝的社会情况,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思想多元,医学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医学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意识形态上,是儒、道、佛并存的局面,其中儒学占主导地位,被国家大力推崇。这对当时的医学和医家的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医家在钻研医术之前,都饱读经史子集,领悟儒道佛之要旨,从而对其行医用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具有良好的医疗品德,又具备谦逊的行医风格。

在经济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达水平,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丝绸之路”更是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带到了世界的舞台上。良好的经济状况,促使人们重视医学,加深了人们对医学的研究水平。

在文化方面,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空前繁荣的年代,在世界的文化领域中也处于先进地位。唐诗、绘画、书法、雕刻、陶瓷和音乐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此时,医学事业的发展也没有落后,众多开创性的医学名著纷纷出现,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孙思邈《千金要方》,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我国第一部伤科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都说明当时的医学水平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的问世,更加丰富了国家医药学的内容。

总之,思想、经济、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高度发达,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盛唐的国家医学教育

唐代的教育事业是比较发达的,中央官学分为六学两馆。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管辖;两馆即门下省管辖的弘文馆和东宫管辖的崇文馆。国子监是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其中的最高长官是祭酒和司业。教育内容的门类分为经学、实科和职业,这与隋代是相通的。

医学教育也与隋代有相同之处,但在具体的机构设置上更加详尽和规范。太医署仍然是最高的医学教育管理机构,但其规模、学制和考核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一,在入学资格上,唐代参加科举考试是有身份限制的,参加国家教育的人员的身份同样是有限制的,国子监的学生来源都是官僚子弟。医学也同样有所规定,但由于医学没有受到如其他学科的重视,所以人员的限制不是很明显。

第二,在人员配置上,医学教育的管理人员配置与隋代大致相同,只是分工更加详细而已。设有太医令2人,掌管全部工作;太医丞2人,负责协助太医令的工作;另有太医府2人、太医史2人、医监4人、医正8人、掌固4人,分别负责主管教务、文书、档案、庶务等工作。教务人员职责更加明确,规模也更加庞大。具体安排在后面详述。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唐代的医学教育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基础课程;二是重视分科理论学习和专科技术;三是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

基础课程教育,这个是不同于隋代医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即便是分科学习,即便是医药分开教育,也都要学习一些基本课程,以巩固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明堂》《素问》《针经》《本草》《甲乙经》《脉经》。并规定:修读《明堂》者,要懂得识图和定位腧穴;修读《脉经》者,可以通过对证候的分析,辨别疾病;修读《素问》者,要对各种医理深刻理解。以上科目包括了中医学基础理论,针灸、脉学和药物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分科学习。

在通过基础课程教育的考试之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科教育,并规定分科学习时,除了进一步巩固基础课的内容,还要重视临床课的实践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学生的素质保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医师科是唐代太医署教育的重点。人员配置一般为医博士1人、医助教1人或2人,两者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医术;医师20人、医工100人、医学生40人、典药2人,主要是帮助博士和助教,并对外进行门诊,以治愈病人疾病的类型来确定下一步的再分科学习。在医师科中,又分5个专业,包括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这是唐代医师科的又一特点。按照规定,每个专业的学生数量和学习年限都各不相同。40人的医学生,以20人为一组,每组中学习体疗11人,修业7年;疮肿3人,修业5年;少小3人,修业5年;耳目口齿2人,修业2年;角法1人,修业2年。

针师科是在唐代从医师科中独立出来的。人员配置一般为针博士1人,职位略低于医博士,专门负责教授针生的针灸技能;针助教1人;针师10人,职责为辅佐针博士和针助教的教学工作;针工20人;针生20人。针生的修业时间最长为7年。教授的内容明确而规范,除了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流注》《偃侧》《赤乌神针》等。考试的科目则是《明堂》《素问》《针经》《脉经》。

按摩科在唐代的地位有所降低。人员配置一般为按摩博士1人,负责教授按摩生的按摩导引之法;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两者负责辅佐按摩博士进行教导工作;按摩生15人。按摩科不仅人员数量大大减少,按摩助教也被取消,就连按摩博士的官阶也比医博士低很多。按摩生的修业时间与针生相同。按摩生除了学习基础课程之外,主要就是学习按摩、导引的技术。

咒禁科在唐代的规模有所增加。人员配置一般为咒禁博士1人,负责教授咒禁驱邪之术;咒禁师2人;咒禁工8人。修业时间与针生相同。教授的内容中迷信成分居多,但对于气功和心理疗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药学:唐代的药学教育已与医学彻底分开,但仍由太医署管理。国家设药园一座,药园生8人。修业时间最长为9年。药园生的任务就是种植和采收药材。

在教学内容中,唐代还首次将道德教育融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以《论语》和《孝经》作为基本教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医药学生良好的医疗德行,还使得国家的意识形态植根于学生脑中。另外在医学和药学的教育工作中,各位教员除了自身的工作之外,还要进行对古典医籍的研究,并撰写一些医学著作。

从唐代医学教育的各项内容中可以看出,教学的配置、条件和相关规定都已非常成熟,并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结果。这些都使唐代的国家医学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四,地方医学教育。唐代不仅重视国家医学教育,还把医学教育的规模铺设到了全国各个州县,使得医学教育呈现一个极为普及的局面。但是地方的医学教育一般规模比较小,人员配置也比较简单,未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地方医学教育表面上是为一般百姓服务,实际上成了地方州县官僚的“私家医生”,使得地方医学教育的宗旨没有得到展现。

综上所述,唐代的医学教育在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鲜明的特色。他将中央教育与地方教育相结合,将综合授课与分科授课相结合,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相结合,医学教育与药学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得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既具有很高的医疗水平,又兼备良好的医德风尚,这种教育的模式值得历代借鉴。

(三)五代十国时期的相关医学教育情况——效仿

经过了盛唐的统一,又进入一个分裂的局面,朝代不断地更替,使得医学教育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在各个小的朝代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将医学教育做了一定的修正,但由于国家的不稳定,很多措施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处在原地踏步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