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就在人生的后花园
286900000031

第31章 人情在于预留修正的空间 (2)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智力发达之人,他将看到广阔多彩的前景,会感觉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冲他微笑。

难得糊涂,让幸福追着自己跑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言论莫过于“难得糊涂”四个字。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此地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鹤发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非常罕见。郑板桥对其十分赞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建议老先生写一段话。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一段佳话,一段趣谈,也成就了一种智慧——糊涂经。

我们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都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交相处。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难免会发生问题。有人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就会有弱肉强食。虽然话有点偏激,但亦不无道理。

你要与人和平相处,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前途,你就需要一本糊涂经。糊涂经就是外表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所谓糊涂,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后果,纠缠于思考是人生的负担、枷锁。人生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糊涂的人往往更快乐,幸福会追着他们走,他们不必费尽心机争取,可以随意享受阳光的热情。太过理性的人则是追着幸福跑,用尽全力也抓不住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幸福。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大智若愚,唯有其“若愚”,才显其“大智”本色。其中的“若”这个字在这里很重要,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思。

将智深埋内心,面对过于复杂的世事,简单做人,简单做事,将复杂剔除。

难得糊涂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了这层保护膜,会使你处乱不惊,遇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的紧张事件。

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就少,心理压力就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难得糊涂的随遇而安之法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聪明的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悟透人生。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

平等,奠基于无差别的尊重

世间的人与物来源于同一个本体,虽然个体不同,但都是生命的一分子,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一样,都是平等的。因此,生命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其实,生命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我们能够通过纷繁的世相,认清生命的本质,那就是平等。这种平等又给予了众生最大的自尊。

一位学者和朋友到火车站送人。送走人之后,学者刚走出火车站口不远,就看到一个疯疯癫癫的人迎了上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他衣衫褴褛,头发乱蓬蓬的,谁都以为是一个讨钱的,于是学者的朋友掏出一元钱来递给他。他瞪了瞪学者的朋友,没有接,然后将目光移向了学者,小心翼翼地说:“这位老先生,我看得出来您是个有学问的人,能不能给我讲讲关羽是怎么死的?”

朋友想推开他,学者却阻止了,领着那个疯子到了一个楼角。他从吕蒙设计,讲到关羽败走麦城,最后遇害,大约用了十几分钟时间。学者讲得绘声绘色,那疯子也听得津津有味。临走的时候,疯子抓住学者的手,眼中泛动着晶莹的泪花:“谢谢您,我求了好多人,只有您才肯给我讲!”

回去的路上,学者的朋友问:“他是一个疯子吧?”学者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也许是,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在尊重别人的时候,更重要的还是在尊重自己!”

生活中,尊重不只是一个得到或者给予的问题,其实在尊重别人的时候,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当你践踏别人尊严的时候,自己的尊严也正在自己的脚下痛苦地呻吟着。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完美平等的事情。”诚然,事实上的平等很难达成,但世间大小尊卑岂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唯有消除成见,彼此共尊,人我同等,相互接纳,才能和平相处,共享安乐。

要想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必须要视人如己,要爱人如己。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想,如此立场互易才能建立人我平等的相处。

我们见到一个身体残缺的人,有我优你劣的心态,怎能达到平等的尊重?设想残障的是我,立场互易以后,自然心境就会不同。

生命中的不平等是那么的平常,而真正的平等又是多么来之不易。不是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平等,而是太多时候我们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刻意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并且总会固执地去寻找别人的缺点给自己以安慰。这也许就是生命无法回避的悲哀。

人与物是同一个本体,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平等,任何一个多么渺小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有活在世界上的权利与生命的尊严,它应该得到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对一个生命的尊重也是生命中固有的一部分。

不必让每个人都满意,活出真自我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不满意而烦恼不已,我们费尽了心思去让更多的人、对自己满意,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唯恐别人不满意,但即便是这样还会有人不满意,所以我们为此又开始伤神,很多时候,我们忙活工作或者生活其实花不了太多的时间,而只是我们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如何达到别人满意的这些事情上,所以身体累,心也累。

世界一样,但人的眼光各有不同,不必去花大量的心思去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这个要求基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满意,不仅自己累心,还会在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和他的儿子,赶着一头驴到邻村的市场去卖。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群姑娘在路边谈笑。一个姑娘大声说:“嘿,快瞧,你们见过这种傻瓜吗?有驴子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农夫听到这话,立刻让儿子骑上驴,自己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走。

不久,他们遇见一群老人正在激烈地争执:“喏,你们看见了吗,如今的老人真是可怜。看那个懒惰的孩子自己骑着驴,却让年老的父亲在地上走。”农夫听见这话,连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去。

没过多久又遇上一群妇女和孩子,几个妇女七嘴八舌地喊着:“嘿,你这个狠心的老家伙!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可怜的孩子跟着走呢?”农夫立刻叫儿子上来,和他一同骑在驴的背上。

快到市场时,一个城里人大叫道:“哟,瞧这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它是你们自己的驴吗?”另一个人插嘴说:“哦,谁能想到你们这么骑驴,依我看,不如你们两个驮着它走吧。”农夫和儿子急忙跳下来,他们用绳子捆上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把驴抬了起来。

他们卖力地想把驴抬过闹市入口的小桥时,又引起了桥头上一群人的哄笑。驴子受了惊吓,挣脱了捆绑撒腿就跑,不想却失足落入河中。农夫只好既恼怒又羞愧地空手而归了。

笑话中农夫的行为十分可笑,不过,这种任由别人支配自己行为的事并非只在笑话里出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像笑话里的农夫,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只会让大家都有意见,且都不满意。

人何苦让自己太累心,不要在意太多,不必去让每个人满意,凡事只要尽心,按照事情本来的面目去做就好,简简单单的过好自己生活就行,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费尽周折,结果还搞得谁都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