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就在人生的后花园
286900000034

第34章 用减法去爱,让亲密关系更加自在 (1)

给对方自由,就是给自己自在

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冰天雪地里的两只刺猬。因为天气太冷,想以身体的靠近取暖,但一方的刺扎到另一方的身体时,大家都感到疼痛难耐,只好分开。可是天气越来越冷,为了取暖,两只刺猬不止一次地尝试靠近又分开,如此反复多次,终于找出不会刺到对方,又能取暖的恰当距离。

用这两只刺猬的故事来比喻家庭中夫妻之间的距离再恰当不过了,太接近了容易伤害到对方,太远了又感受不到对方的关怀,最好是有点距离而又不太远。

王静,身材苗条,外貌漂亮,性格也温柔可人,是每个人眼中的贤妻良母,而她的丈夫李博也堪称仪表堂堂,而且对王静也是一往情深。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静心里不知什么时候增添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为什么李博总是对自己这么好,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情?

于是,她便开始注意起来,不让李博离开她的控制范围。李博是一家外资公司的业务人员,业务上的应酬比较多,王静开始怀疑起来,他真的会有那么多应酬吗?她便开始了“查岗”,跟踪过几次之后,看到李博与男男女女出入酒楼、保龄球馆、娱乐场所,便更加不放心。

她想出了一个对策,每当李博说有应酬时,她都不动声色,但是只要李博出门以后,她便会打电话。今天是自己突然得了急病;明天是宝贝儿子放学没有回家,找遍了亲戚朋友和儿子的同学家也没有找到,儿子失踪了;后天又是自己的钥匙锁在家里,而自己只穿了一套睡衣站在楼梯间……更离奇的还有父母出了车祸、家里遭了窃贼、自己被几个男人非礼……

李博爱妻心切,每次都上当回家,每次都无奈地苦笑,再以后是发火、愤怒、大吵。可是王静铁下心来,坚持自己的做法。李博屡次与客户失约,或半途退场,生意也丢了一单又一单,最终在又失去一笔大生意后,被老板炒了鱿鱼,无可奈何的李博最终选择了跳下高高的铁桥。悲痛欲绝的王静怎么也想不到,这场悲剧的总导演就是自己,她想把丈夫完完全全地据为己有,却没有料到永远地失去了他。

还有一位年轻聪明的女人,嫁了一位既能干又体贴的如意郎君,她心中的幸福自然是不言而喻。但是那位如意郎君却又极爱郊游,和朋友在一起,他感到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一种鲜活的空气。可每每兴犹未尽,便记起身后的家,感到家像一只手遥遥伸过来拽他的衣襟。

回到家中,有修养的妻子也并不十分责怪他游玩后的晚归,但那种不悦与忧伤却使丈夫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疲惫的丈夫靠在沙发上,家还是那样明亮、清爽、舒适宜人,端来喷香可口饭菜的妻子却一脸伤心。在丈夫埋头吃饭时,她流泪说:“你还记得家呀!”于是丈夫忙不迭地照例解释,照例诅咒友人如何蛮横地挽留,末了照例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丈夫也曾找机会对妻子说:林子里树与树之间离得开点才长得粗、长得高。形影不离不应是夫妻的最佳境界,还是有点距离好。妻子却撅起小嘴说:听不懂你的歪理!

天长日久之后,妻子也明白了丈夫的喜好,于是鼓励他外出,但又很细心地叮嘱他注意安全。因此,虽然每一次玩得很晚,但丈夫都会回到家里。

王静的悲剧可能是个别的,但是把男人拴在自己身边的女人,也许从来未想过,属于世界的男人变成了只属于一个女人的腰带时会变成什么。是挣脱腰带扬长而去,婚姻破裂,家庭解体,想把门关牢结果却连门都被踢得粉碎;是男人被制得服服帖帖,变成了石榴裙下的奴隶,被妻子随意地操纵着,变成了妻子意志的工具;抑或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给对方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些都值得思索。距离产生美,给对方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

对待子女,用“减法”的观念爱

俗话说:“一生依赖他人的人,只能算半个人。”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只能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尽力达到应有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缺乏独立自主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谈何发展?教育子女,父母应该学会放手,用“减法”的观念去爱,子女才能成长为独立坚强的人。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从小就注意对儿子独立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培养。有一次他赶着马车带儿子出去游玩,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当马车停住时,儿子以为父亲会下来把他扶起来,父亲却坐在车上悠闲地掏出烟吸起来。

儿子叫道:“爸爸,快来扶我。”

“你摔疼了吗?”

“是的,我自己感觉已站不起来了。”儿子带着哭腔说。

“那也要坚持站起来,重新爬上马车。”儿子挣扎着自己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近马车,艰难地爬了上去。

父亲问:“知道为什么让你这么做吗?”儿子摇了摇头。

父亲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在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没人会去扶你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自己。尽管有时候能获得外界的扶助、有所依靠,但是不要养成依赖的心理。如果一个人总是依靠他人,将永远也坚强不起来,永远也不会有独创力。试想一下,如果每次遇到一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数学题,孩子都不愿意动脑子自己思考,而是急忙跑去问老师或者同学,这样他的数学成绩又怎么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呢?

对于成大事者而言,拒绝依赖他人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依附于别人,因为这是把命运交给别人,而失去做大事的主动权。摆脱一份依赖,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进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标靠近了一步。

孩子如果将自己的发展依赖于别人的定位,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目的,没有自我实现的欲求,就不可能做出一番事业。人的生命,要靠自己去雕琢,一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证明。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清楚地认识自己,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取得一定的成绩。

肯尼迪的父亲十分明白这一点。从肯尼迪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已经注重对肯尼迪的培养,如经常带着他参加一些大型社交活动,让他学会如何与客人打招呼、道别,如何与不同身份的客人交谈,诸如此类。有一次一位客人问肯尼迪的父亲:“他还这么小,您这么要求他,是不是太难为他了?”

不料肯尼迪的父亲回答:“哦,我这是在训练他当总统呢!”果然,后来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并且成为美国当时最年轻的总统。

所以,父母不要溺爱自己的孩子,事事代劳只会遏制孩子的发展,要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才是要树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

不奢求太多,幸福反而越多

婚姻专家曾断言,在大多数婚姻中,导致不幸的是抱怨、责怪。

冬夜寒风刺骨,年轻的夫妻俩因为拖欠房租太久,被房东赶了出来。丈夫在大街上吻着妻子的手内疚地说对不起,妻子指着星空笑着说:“这么高的房顶,那么多的星星,都是我们的,和你在一起我真的很快乐。”就这样,他们两人在街心公园的长椅上露宿了一夜。

这个简单短小的故事让人感动。房子固然重要,可是爱人之间的宽容和依恋却绝对不是一套房子可以换取。

人们在结婚以前,往往会对婚后生活、夫妻关系抱有很多幻想和期望。这些幻想和期望往往不那么切合实际,例如,把自己看成是完人,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的,而对方应该绝对地符合自己的要求。例如,妻子希望丈夫文雅、强壮,在事业及家务上都很能干;而丈夫则希望妻子温柔、热情,既有学问又不超越丈夫。如果他(她)认为对方并不太符合自己的要求,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会心灰意懒、极度沮丧。

这种失望的心情很可能由于对比而变得更加强烈。例如,妻子看到别人的丈夫做家务事很能干而更加感到自己丈夫笨拙,丈夫看到人家妻子很会打扮而更加感到自己妻子粗俗。如果用这种对比来指责配偶,会使配偶更加伤心。有些夫妻在热战中无时不在吵架,他们的爱逐渐死去;有些夫妻则采取冷战避免冲突和争论,极力压抑自己的真正感觉,结果失去与爱接触的机会。夫妻最好能够在这两个极端间找出平衡点,尽量采用良好的沟通技巧,避免争执,也不必压抑消极的感觉和冲突的意见与欲望。

不可避免,夫妻有时一定会意见不合。意见不合并不会伤人。理性上,争论不一定是有害的,它可以是传达不同意见的对话。但实际上,大多数夫妻在争论一件事后,不到五分钟,又会以同样的方式为另一件事争论。他们在不知不觉间伤害彼此,一个原本无伤的争论渐渐升级为战斗,那个时候他们拒绝接受或了解配偶的意见。我们与人越亲密,就越难客观地倾听他们的意见。为了保证自己受到尊重与得到肯定,我们会自动防御以抗拒他们的意见,就算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们也可能会固执地和他们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