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2878200000008

第8章 在绘画艺术上硕果累累(3)

徐悲鸿的国画《灵鹫》描绘两只巨大的灵鹫傲立石上,注视远方,眼神凝重,气韵高古。

此画在笔法上以传统写意为主,又有西洋绘画中素描造型的特征,是一幅生动传神的杰作。徐悲鸿不是以西画来改造国画,而是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此画构图严谨,笔墨雄健,有明有暗,光影的渲染恰到好处。灵鹫生气勃勃,勾勒精练而流畅。灵鹫的爪子、眼睛和嘴等细部刻画精微传神,尽显猛禽性格。淡蓝色的远山和泼墨岩石遥相呼应,形成工整的对比。全幅画色调和谐,令人赏心悦目,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突破了单从笔墨趣味出发的文人画风,展现了画家卓越的创造性。

《灵鹫》绘于1942年,次年在重庆举办画展时被美国一位将军看中,从此念念不忘。抗战胜利后,这位将军即将归国时,谢绝蒋介石的一切礼物,只想要这张《灵鹫》。于是,国民党政府多次派员求售,徐悲鸿坚拒不卖。他们为了完成使命,一次次向徐悲鸿恳求。他们以为钱能通神,提出无论徐悲鸿要多高的价钱都可以给,但仍遭到除悲鸿的严拒。

这幅优美的作品一直带在徐悲鸿的身边,现存徐悲鸿纪念馆。

(十七)《八骏图》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或泼墨,或写意,或工笔,塑造了千姿百态的马。

徐悲鸿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可谓熔中西绘画艺术于一炉。他那矫健剽悍的骏马笔墨酣畅,形神俱备,给人以力量,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抗战胜利后不久,徐悲鸿满怀敬意绘了一幅巨大的《八骏图》,赠给即将凯旋的反***英雄陈纳德将军。画中昂首奋蹄的八匹骏马,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

陈纳德将军将这幅画带回美国,一直珍藏于家中。陈纳德去世后,夫人陈香梅将这幅画捐赠给华盛顿费尔博物馆。

此画是徐悲鸿不可多得的一幅代表作,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画中的奔马自由奔腾,雄伟不凡,有所向披靡、横行万里的气概,观之令人惊心动魄,欢快振奋。

这幅《八骏图》以周穆王的八匹千里马为创作素材。

《穆天子传》说:“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拾遗记》说:“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颉颃。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画的奔马。徐悲鸿画的马人称神品,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是极其成功的。

《八骏图》为不可多得的珍品,八匹骏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高大雄健,精神焕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徐悲鸿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细心的观察和研究。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他就常去马场画速写,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和肌肉组织,详记其动态及神情,积稿盈千。久之,徐悲鸿早已成马在胸,能游刃有余地捕捉到马儿瞬间即逝的动态的神情,为他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能创作出许多崭新的艺术形象。

(十八)《九州无事乐耕耘》

《九州无事乐耕耘》创作于1951年,是徐悲鸿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地位极其重要,被视为史诗的一件珍品。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鸿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牛是徐悲鸿特别钟爱的题材,他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此图在题材、构图、造型方面与古人传统图式的风貌迥然不同,能够别开生面,以朴实的艺术语言再现了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

1951 年,徐悲鸿的挚友郭沫若率团参加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会议后,又于4月9日在克里姆林宫参加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并获得了金质奖章。此画是徐悲鸿为祝贺郭沫若获奖而作,表现了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也见证了这两位爱国文人之间的珍贵友谊。

徐悲鸿与郭沫若相识于1925 年,当时徐悲鸿携油画数十幅参加田汉在上海举办的展览会,与郭沫若相见于会场。见面后,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成为挚友。郭沫若大徐悲鸿三岁,两人亲如兄弟。

此画画面细节设置巧妙,牛与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用了西画中焦点透视的方法,但弱化了远景,仅以数笔表现出泥土的模糊景像,目的是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面上。

画面右侧是一棵树干粗壮的柳树,画面上只截取了柳树的局部,从而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营造空间分布的丰富性。

柳树与人牛队伍基本上是垂直的,这就使整体构图虽然简单,却能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

画中一些细节十分巧妙,如农民腰间的烟袋、新式的双铧犁等,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一方面使画作具有时代感。

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也具有时代感,透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画家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精确地通过浓淡干湿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凹凸,独特的造型令人惊叹。

柳树的主干施以重墨,表现出了树干的粗糙质感和沧桑感,与淡墨细笔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鲜明的对比,寓有老树逢春之意。

徐悲鸿将西画的素描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堪称一幅中西结合的完美的写实主义杰作。

(十九)《奔马》

《奔马》作于1953年,表达了徐悲鸿因祖国解放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画中,一匹骏马四蹄腾空,鬣毛和马尾扬起,飞奔向前,纵情驰骋,一派所向无敌的气概。

徐悲鸿勇于革新,不用强调线条工细的画马旧法,而是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绘出马的体态,继而用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绘出四肢的主要骨骼和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和五官,最后以硬笔焦墨绘出飘舞的鬣和尾。画家纵情挥洒,汪洋恣肆,不用背景,马仿佛破空飞掠而至,风雷之势扑面而来。

徐悲鸿在画的右下方题了两句诗:“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体现了徐悲鸿对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渴望和美好憧憬。

此画作于1953年6月6日,是徐悲鸿为世人留下的最后一匹奔马,在绘画艺术上达到了巅峰。画中的骏马勇往直前,仿佛要破纸而出,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正在滚滚向前。

古往今来,马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宠物。多少诗人赞美马,多少画家描绘马的英姿。尤其是徐悲鸿的这只奔马,写实传神,富有生气,令人神思飞越,能使老者老当益壮,少者朝气蓬勃,油然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马是徐悲鸿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携带着时代风雷,给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刚健的气息。

同年9月23日,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京召开,徐悲鸿出任执行主席。当晚,徐悲鸿因脑溢血复发,住院抢救。

9月26日清晨,徐悲鸿在北京医院逝世,周恩来、郭沫若等前往吊唁。

徐悲鸿在病中将自己一生创作的画和全部珍藏品捐献给国家。徐悲鸿病逝后,国家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保存了他的一千余件作品。

徐悲鸿虽然去世了,但他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如日月经天,光芒万丈,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