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2878200000009

第9章 绘画艺术的传承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悲鸿来到上海,看望了郭沫若。郭沫若热情地迎接了他。两人畅谈好久,就在徐悲鸿将要走出客厅时,国共和谈的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同志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周恩来热情地伸出强劲而温暖的手掌紧紧地和徐悲鸿握手。听说徐悲鸿要去北平,周恩来兴致勃勃地说:“好啊,应当去。”

当时,国共谈判陷于破裂的边缘,内战一触即发。徐悲鸿的许多好友劝他不要北上,认为北方很不平静,而南京是国民党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一名大画家,徐悲鸿应当留在南京。周恩来却鼓励徐悲鸿去北平,他满面笑容地对徐悲鸿说:“我希望你把北平艺专办好,为人民培养出一批有能力的美术工作者。”

周恩来显得那样高大,那样深沉,明澈的眼睛炯炯发光。他一面说着亲切的话语,一面微微扬起头,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他的话虽不多,却给徐悲鸿以很大的鼓舞,就像在他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那温暖而吸引人的笑容,就像一支光明的火炬,长久而鲜明地印在徐悲鸿心里。不久,徐悲鸿便离开上海,乘轮船至秦皇岛,转乘火车前往北平。

1946年,徐悲鸿52岁,就任北平艺专校长。

北平艺专设在东总布胡同十号,校舍狭窄,砖砌的灰色楼房显得朴实而安静。徐悲鸿的到来使这里顿时增添了生气。学生们沸腾起来,墙上贴满了欢迎徐校长的标语,笑语歌声回荡在各个教室里。

学生们对新来的校长抱有极大的希望,愿他能把学校办好。

徐悲鸿为学生聘请了一批有影响、有能力的艺术家到校任教,其中就有家喻户晓的国画大师齐白石。

徐悲鸿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规定各科学生都要学习两年要求极严格的素描,使学生掌握写生能力,国画系和图案系的学生也不例外。然后,学生还要学绘10种动物、10种花卉、10种翎毛、10种树木与界画,以求达到对人物、风景、动物及建筑不感到棘手,离开学校后能自觅途径,寻求发展。

徐悲鸿一如既往地重视严格的基本训练,反对一味临摹,认为临摹只能作为学习前人画法的手段之一。

徐悲鸿不遗余力地倡导国画的革新,强调国画必须用来反映人民的生活。

他教导学生说:“要随身携带速写簿,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物随时画下来。积年累月的速写,不但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锻炼绘画技能,为创作收集和储备素材。大幅的创作都是由小幅的速写组成的,必须坚持经常画速写。”

他反复教导说:“学生要重视速写,要随时用眼睛观察,用心和手描绘。一定要勤奋,要对生活诚实,不要去追求那些背离真实的投机取巧的东西。”

在徐悲鸿的关心和坚持下,素描作为一门专修课,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美术学校的讲台。从而为中国艺术家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大大提高了造型能力。

艺术必须反映人民生活,这是徐悲鸿极力拥护和坚信不疑的。他痛心于当时国内外许多画家背离生活的真实,画些奇形怪状、叫人看不懂的形式主义的新派画;他也反对那些脱离现实,唯知抄袭古人,画些八股式的文人画。他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

徐悲鸿说:“我所谓的中国美术之复兴,即师法造化,采取世界上共同的法则,以人为主题,更以人民的活动为艺术中心……”他还说:“一个画家如果不去真实地描写对象,那就罪同撒谎。”

徐悲鸿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必须通过严格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能初步掌握写生的能力和造型的规律。素描要求高度准确,不允许有一线之差。要学会提炼、取舍、概括;注重体积、结构、质感和空间感;要取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既要致广大,也要尽精微,以表现对象的特征和实质。宁方勿圆,宁拙勿巧,宁脏勿净。人体大体看来是圆的,但任何一个圆面都是由许多方块的面组成的,就如同任何一条弧线都是由若干条直线组成的一样。要表现圆很充实,有重量,有体积,不要像照相般平滑,必须通过方的面来表现它。这就是宁方勿圆的道理。宁拙勿巧也是如此,巧固然好,但必须老老实实,按步骤去画。虽然笨拙一些,终能达到巧。反之,如果只求巧,就会不充实,趋向浮滑。宁脏勿净的道理也一样,画面干净固然好,但如果追求干净,就会失去很多东西。学画也和学科学一样,必须不畏艰辛、循序渐进和刻苦钻研,没有捷径可寻。”

徐悲鸿十分强调明暗对比,教导学生必须找出对象最亮的点,最暗的点,次亮的点,次暗的点,依次类推,反复、认真、详细地比较。抓明暗交接线,使体积感更强,增加中间色的层次,有利于刻画暗部的变化,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使之集中、统一。

徐悲鸿对学生要求严格,从来不允许学生马马虎虎。

徐悲鸿是全家起床最早的人。当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时,徐悲鸿便起床工作了。

徐悲鸿每天办的第一件事是回复前一天收到的信。这些信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他朋友的信,也有他教过的一些学生的信,更多的则来自那些陌生的热爱美术的青少年。他们热诚地向徐悲鸿求教,徐悲鸿对每一封信都认真答复,解决他们的疑难,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有时,他们也寄来作品,徐悲鸿便亲自修改,指出优点和缺点,然后再将它们封好寄回去。他亲手做这一切,从不假手他人,唯恐别人漫不经心。

徐悲鸿身兼数职,还亲自教学,工作已经很繁重了,身体又有病,有人劝他不必亲自回复这些信件,可以请秘书代笔,他却谢绝这些好心的劝告。他恳挚地说:“你们不理解年轻人的心,如果是我亲笔回信,即使写得简短一些,也会给他们很大的鼓舞。年轻人是需要鼓励的,特别是那些不能进美术学校而有才华的青年,我更有义务关心他们。”

徐悲鸿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坚持不懈地作下去。这是一个前辈画家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也由于巨大的热情,即使是小学生的来信,他也亲笔回复。

1947年,江西南昌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勃舒给徐悲鸿写信,说他很爱画马,并将模仿徐悲鸿画册上的马画的几张奔马寄来,请求指点。对一个10岁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很大胆的。徐悲鸿看信后,十分感动,回信说:“勃舒小弟弟:你的信及作品使我感动。我的学生很多,乃又在数千里外,得一颖异之小学生,真是喜出望外。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细察其状貌、动作、神态,务扼其要,不尚琐细(如细写羽毛末节),最简单的学法是用铅笔或炭条对镜自写,务极神似,以及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因写像最难。此须在幼年发挥本能,其余一切自可迎刃而解。我附寄你几张照片,聊备参考,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的功,即以画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须立志一定要成为世界第一流美术家,毋沾沾自喜渺小成就。你好好读完初中,即可应考艺专,那时,我必极愿亲自指点你。此时须努力文史、生物、算学、理化等普通课程,必要之常识不可忽也。”

刘勃舒的父亲是南昌的一位小学教师,母亲是勤劳的家庭妇女。在这个贫寒的家庭里,父母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培养这个自幼喜爱美术的儿子。从那以后,徐悲鸿便不断地回信指导和鼓励他。后来,刘勃舒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终于成为一位优秀的画家,并留校担任教授。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培养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才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其中不乏我国近现代绘画大师,像李可染、吴作人、傅抱石等,他们都是在徐悲鸿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徐悲鸿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伯乐,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