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2902900000025

第25章 不尽的思念(1)

一位将自己全部才智和精力贡献于中华民族的核科学家远走了。邓稼先因辐射伤害和极度辛劳而过早逝去,使人们深感悲痛;邓稼先因所做贡献的辉煌而使人感到他牺牲的壮烈。

1986年8月3日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邓稼先同志追悼会。

1987年10月23日,邓稼先的挚友杨振宁先生来为他扫墓,八宝山笼罩在一种深沉悲壮的气氛里。这天下午天气阴沉,但是院子里的松柏却依然显出仲秋时节的墨绿。房屋和墙垣的线条十分清晰。空气微湿,庭院内寂静空旷,人们缓步行走在整洁的石板路上。

国务委员宋健、国防科工委主任伍绍祖及九院领导和其他有关人士以及邓稼先的亲属陪同杨振宁先生来到鲜花丛中的灵台前,灵台上邓稼先遗像前放着杨先生献的花篮,白色缎带上写的是“邓稼先千古 杨振宁敬挽”。

杨先生在邓稼先遗像前伫立良久,然后轻声问身旁的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稼先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照的?”许鹿希说:“是在原子弹、氢弹都已成功之后,1971年照的,当时他47岁。”

接着由伍绍祖主持了简短而庄重的扫墓仪式。杨振宁敬献花篮。

仪式结束,许鹿希拿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送给杨振宁先生。盒面写的上款是“振宁,致礼存念”;下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一九八七·十”。杨先生的目光在“稼先嘱咐”四个字上有瞬间停留。

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杨、邓两人共同的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邓稼先最后嘱托留送杨振宁先生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

赠品之后,杨先生和许鹿希有一些对话,引起了双方的回忆,昔日的情谊、历历往事又涌上心头。许鹿希当晚将此过程做了简略的笔录,并将她自己写的赠给杨先生的一首诗,依谈话内容的不同,分散插写在笔录的各个段落中,人们读后易于了解诗句的背景,联想到杨、邓两人之间动人的兄弟情谊,现将许鹿希的简短笔录转抄于下:

许:去年,您曾两次到病房探望身患重病的稼先,他见到您很高兴。你们两人有说有笑,他连病痛都忘了。

(1)去年谈笑病房间

杨:(点头,目光缓缓转向他处)

许:您在临别时,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束花放在他病房的窗台上。他常常凝视着鲜花,在剧痛中得到支持和安慰。他很平静地对我说:“外国人的习惯是在朋友的墓前送上一束鲜花,振宁他知道我不行了。”

(2)谢君送别花束鲜

杨:(热泪夺眶而出,不能控制情感,连忙掏出手绢擦拭)许:稼先在86年7月29日逝去后至今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您给我寄来九封信,并找出了40多年前你们合拍的一些照片和许多国外报纸的复印件,以及新出版的书籍托人带给我,表明了您对稼先的怀念,今天又亲自来八宝山扫墓。

(3)稼先逝去劳悬念

(4)深情凭吊八宝山

杨:(不断地用手帕擦拭眼泪、点头、哽咽难语)

许:太平洋的海水虽有万里之遥,您和稼先分居两岸,但是它隔不断两人的友情。这么多年以来,稼先对您是十分钦佩的,而且敬佩的心情与日俱增。

(5)重洋万里隔不断

(6)互敬之心逐日添

杨:(泪止,放好手帕)

许:您和稼先之间的友情,若从1936年在中学时算起,到1986年是50年,半个世纪。

(7)同窗友情胜兄弟

(8)杨振宁与邓稼先

此时许鹿希将写好的这首七言律诗赠给杨先生。落款: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再拜致谢。

杨:(收下写有此诗的纸)谢谢。我看看稼先的骨灰盒放在哪里(杨振宁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第1-3室灵堂。杨先生仰视安放在上排的邓稼先骨灰盒。因室内光线较暗,看不很清楚。许便向他介绍,玻璃格内骨灰盒罩的正面有烧瓷的邓稼先彩色像和一生简历,上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两旁布满绢花。前面有一个绢制的小花篮。缎带上写有:“亲爱的稼先安息吧,妻希希率女典典子平平哀献”)

从灵堂出来以后,杨振宁先生在最前面,大家排成单行沿着灵台绕行一圈。

而后,杨问许:

杨:我要你的文章的那封信收到了?

许:您从丹麦寄来的那封信收到了。我的文章的复印件已给您寄到美国去了。

杨:我很高兴你在《神州学人》刊物上写的怀念稼先的文章中引用了我对稼先的评价。这些评价是我认真思考过的。(注:指1986年7月31日的唁电:“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和1986年8月15日的信:“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1986年9月23日的信:“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许:我在文章中采用您的话时,都事先征得您的同意。

杨:很好。

许:这盒录音带子录了九院的同志们写的两首怀念稼先的歌曲,送给您。

杨:好,我回去后听,谢谢你。(握手)再见。(挥手与众人告辞)。

许鹿希记1987年10月23日深夜

扫墓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分别就此发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的标题是《重洋万里隔不断,同窗友情胜兄弟——杨振宁到八宝山为邓稼先扫墓》,报道说:“今天,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的灵台上,安放着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周围摆满了鲜花和绿草。国防科工委政委伍绍祖宣布扫墓开始后,杨振宁教授眼含着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随后,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深情地诉说了邓稼先临终时对杨振宁的怀念,并将一盒写着“振九院及九所多年的同事、战友悼词,写于1986年8月3日。杜祥琬手迹

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的文房四宝,按照邓稼先的遗愿赠送给杨振宁。报道还说:“杨振宁和邓稼先早在青少年时代就是同窗好友。”

海外版的报道说:“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今天下午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厚情谊的挚友邓稼先。”报道说:“因病不幸于去年故世的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一生默默耕耘,为中国掌握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核弹元勋。他与杨振宁原籍安徽,自1936年在中学相识以来,二人一直引为知己。报道说:“杨振宁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追悼会和扫墓是对逝者所做的庄严、隆重的悼念。邓稼先的同事、同学和工作上的领导同志,对他的逝去有着无尽的怀念。更有许多原来不认识他的人,突然知道有一位无名英雄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不禁深感惊诧,并顿然产生由衷的敬佩。一个时期在中国,三山五岳、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内地边关,人们在怀念他的活动中得到很大的激励。召开座谈会、撰写文章、作诗作词、直到建造塑像,悼念活动步步展开,对每个人心灵的感化融于对邓稼先的纪念活动之中。

张爱萍将军是邓稼先的老领导,前后共事达20多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时他们曾一起体验了同样的紧张和得到了同样的喜悦。张将军素有儒将之称。当他得知邓稼先逝世的消息后,悲痛不能自已,陷入沉思,当日即书写悼词一首,忆及邓稼先的辛勤劳碌,崇高品质和杰出贡献。词的全文如下: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事业之艰难,“连克千重关”。带好队伍担子之重,“群力奋战君当先”,任务不断升级,“捷音频年传”。张将军的词大处落墨,字字千钧。“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是概括邓稼先一生的点睛之笔。

与他共同奋斗多年的同事和亲密战友,挥泪写文章或做报告纪念他,如王淦昌、于敏、高潮、李英杰、胡仁宇等。胡思1986年7月29日,国防部张爱萍将军在邓稼先逝世当天,即书写悼词一首得是在1958年来九院的28位大学毕业生之一,为邓稼先写了传记。邓稼先的老同事杜祥琬,从性格特征、群众的凝聚力等方面,讴歌了邓稼先一生奋斗无间歇,尽其所有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于平易诗句中见其真情真貌。诗文如下:

悼老邓:和平岁月未居安,一线奔波为核弹。健康生命全不顾,牛郎织女到终年。

酷爱生活似童顽,浩瀚胸怀比草原。手挽左右成集体,尊上爱下好中坚。

铸成大业入史册,深沉情爱留人间。世上之人谁无死,精忠报国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