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2913700000004

第4章

也正是因为这种宏观上的把握,所以在对于吕雉的历史贡献及历史地位的这个问题上,曾经写下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确实要比创作了《汉书》的班固看得更为清晰,更为透彻。

当历史最终还是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也许一切的是非功过都已失去了它的确切意义。而真正能够从历史的最深处被我们记起的,其实只是那样一位女性的孑然身影罢了。尽管这位女性并不为我们所真正熟悉,但这个身影所折射出的那份耀眼的光芒,却注定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趋于暗淡。因为她所走过的道路已经极为分明地昭示我们:自古巾帼胜须眉,真的不仅是一个梦境而已。

夫荣妻贵,终成大业

生于秦朝年间的吕雉,本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由于其父吕公为了躲避仇家,才移居到了沛县地区。又因为当时正值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所以在这样的危急形势下,作为寻常百姓的吕家想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结交一些有权势的人物。也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目的,吕雉的父亲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认为日后必将有所作为的刘邦,虽然当时的刘邦还只是沛县的一个泗水亭长,而且严格地说来简直就是一个活跃在市井之间的典型流氓。

随着秦朝统治的日益没落,越来越多的起义军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而早就心怀大志的刘邦也利用这个机会率众进入了沛县,并被拥立为沛公。等到刘邦攻入咸阳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了汉王,而吕雉也由此被晋级为王妃。

但吕雉并未因此过上舒适的日子,接下来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展开的楚汉战争中,吕雉不幸成为了项羽的俘虏,还曾被项羽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她来威胁刘邦。在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她也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为人质,而且受尽了严酷的折磨和凌辱,不仅几度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也使她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并造成了她日后阴狠毒辣的性格变化。

直到楚、汉罢兵言和,并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之后,项羽才终于将吕雉归还给了刘邦。可只是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后,一心想统治天下的刘邦就单方面背弃了和约,再次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并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彻底打败了项羽,一举统一了天下。等到刘邦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大汉天子之后,吕雉也就名正言顺地当上了母仪天下的一国皇后。

争权夺利,不择手段

即便汉高祖刘邦长年在外征战时,红粉佳人也是随军而行。在他贵为天子之后,拥有三宫六院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对此,吕后显得并不十分在意。可是如果真的发生了实质性的利害冲突,甚至有可能影响到自己未来命运的时候,吕后便再也不肯袖手旁观了,而是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来保全自己谋害他人了。

首先,她把矛头指向了刘邦最为宠爱的戚姬。这个身材修长且气质高贵的女人,是刘邦在战争年月里得到的一位情投意合的红粉佳人。她不仅与刘邦成了一对誓同生死的烽火鸳鸯,还为刘邦生了一个名叫如意的儿子。这个如意在稍稍长大成人后,言谈举止便都有刘邦的风范,所以深得刘邦的钟爱。戚姬也适时地在旁边进献美言,终于使刘邦动了废掉吕后之子、性格怯懦的刘盈的太子头衔,改立如意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念头。

吕后听说了这件事后,整天胆战心惊的,她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也对其最后的结果感到莫名的恐惧。为了避免此事的发生,吕后求计于对汉室江山怀有巨大贡献的张良,并在后者的穿针引线下,请出了就连刘邦都没有请动的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作为儿子刘盈的宾客。这样一来,刘邦就误以为太子已经羽翼丰满,也就自然打消了废长立幼的最初想法。

在成功地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后,吕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树立自己的威望。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吕后所做的最为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杀掉了为建立大汉天下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韩信。

在“汉初三杰”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已在汉朝建立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早就威胁不到刘家的统治大业;而一向就温和内敛的萧何也不是那种怀有野心的人,而且在政权建立后更是急需他这样的可以推行稳定大计的杰出人才;这样一来,只有领兵多多益善、作战出奇制胜的韩信,才是刘邦和吕后的心腹大患,更何况韩信在当年的楚汉之争中,还在刘邦最为危急的时刻做出过要挟刘邦封其为王的事情,铲除韩信成了吕后首当其冲的树立权威的举措。

在吕后真正除掉韩信之前,登上皇帝宝座后的刘邦也曾怀着同样的目的来对待韩信。他先是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又由楚王贬为淮阴侯,最后又将韩信废为平民。但是因为刘邦曾与韩信有过“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的约定,所以也不好背弃约定对其下手。心狠手辣的吕后偏偏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个约定,用布将被捕后的韩信兜了起来,然后用竹签将其刺死,也确实履行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的约定。而她的这一做法也确实收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满朝文武见她连韩信这样的有功之臣都敢杀害,不免都对她更加畏惧。

此后,在刘邦剿灭了另一功臣陈烯后,吕雉又指使人诬告最后一位异性王彭越谋反,并由此彻底铲除了可能危及到社稷稳定的全部忧患。

为了达到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的最终目的,吕后确实是任何事情都做得出来。当淮南王黥布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刘邦本打算派遣太子刘盈率兵讨伐。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吕后却用女人最擅长的眼泪攻势将儿子留在了宫中,倒是把自己的丈夫推上了前线,以致抱病出征的刘邦最终身负重伤,不久后便驾崩身亡,终年不过63岁。

大权独揽,意在“偷天”

刘邦去世后,吕后终于开始了自己干预朝政的一系列行动。

她先是极端残忍地杀害了戚夫人及其儿子赵王如意,接着又在自己的儿子、作为新帝的刘盈不理朝政的情况下,名正言顺地开始处理各项朝政。当刘盈仅仅在做了七年的傀儡皇帝后便死去时,吕后又先后立刘恭、刘弘为皇帝,但却始终把朝中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事实上,此时的吕后已经彻底丢弃了刘邦在临死前订立的关于非刘氏后代不能封王的“白马之盟”。她一方面用血淋淋的手段对付刘氏家族的后代子孙,一方面又有意识地使吕氏家族中的子孙占据朝中要职,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地篡夺着刘家的天下。在吕后最终临朝称制后,她又封侄吕台、吕产、吕禄等人为王,而且极力排斥汉室老臣,从而建立起完全由吕氏家族执掌的国家统治阶层,直到她在长达八年的统治后最终病逝的那一天,这种不得人心的朝野格局才宣告彻底结束。

吕后虽然满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被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在吕后的全力辅助下,汉高祖刘邦才得以建立起了一统天下的大汉王朝。后来,她所主张的减轻百姓负担的建议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推行,逐渐废除了许多繁复苛刻的法令法规,其中尤其是以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最为百姓所称道和拥戴,以至于在《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中,这样评价:“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她在剪除汉室内忧外患的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同样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虽然她在达到这一目的时所采用的一些策略过于阴险、过于残忍,但其为了稳固国家安定的前提却应该得到后世的肯定。

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个最为残暴的阴谋家,所能留给后人的最好的启示吧。尽管,她首先还是一个女人。

希腊史学家迪奥·卡西乌斯这样评价她:“她迷住了当时最伟大的两个罗马人,却毁在了第三个这样的人手里。”她依靠自己的美在政治的角逐中挽救了身陷危难的埃及,有人说她是世上所有诗人的情妇或是所有狂欢者的女主人,也有人说她是“尼罗河畔的妖妇”。

公元前69年,克劳巴特拉诞生;

公元前48年,已经失去了埃及王位的克劳巴特拉与著名的军事家恺撒相识相恋,并借助他的力量重新登上王位;

公元前36年,失去了恺撒这个坚强后盾的克劳巴特拉,与有着罗马“第一实力者”之称的安东尼结婚;

公元前31年,克劳巴特拉自杀。

如果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么克劳巴特拉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时刻作好了准备的人,而这也直接为这个女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和无上的荣耀。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毕生都有着旺盛权欲的女人,克劳巴特拉的这种所谓的准备,在从古至今都没有发生太多改变的男权社会里,也早已注定了她最终带有宿命色彩的悲惨结局。尽管她拥有着让所有男人都无法抵御的美貌和智慧,尽管她也曾以此作为利器征服了恺撒和安东尼这两个在当时最具才能也最为杰出的伟大男人,但是这一切仍旧无济于事,仍旧无法使她摆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绝望自杀的可悲命运。

克劳巴特拉的美艳是毋庸置疑的,这从历代文人的艺术创作以及好莱坞所拍摄的电影中就足以得到证明。她善于选择时机、把握时机的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再加上她对于权力的极度渴望,这一切都使得她在其生命中的更多时候表现得像个尽善尽美的女演员,并也因此让后世的人们常常生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惊奇和叹服之感。她依靠着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在爱情的游戏中先后俘虏了罗马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男人,又在政治的角逐中挽救了身陷危难的埃及。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比她更为传奇的统治者了。有人把她说成是世上所有诗人的情妇或是所有狂欢者的女主人,也有人说她是“尼罗河魔女”或是“尼罗河畔的妖妇”。

克劳巴特拉的可悲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面对权力诱惑的时候,她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野心和过度的狂热,但她何尝又不渴望能够得到一份真正倾心的爱情呢?当与恺撒白头到老的美梦宣告破灭后,她又把自己的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安东尼的身上,只不过到头来的结果还是一场虚空而已。也许世界上所有陷入情感旋涡的女人在各自的理由上会千差万别,但她们对于爱情的那种执著和痴缠却如出一辙。而克劳巴特拉说到底也还是个女人,所以她同样逃不开这种境遇。至于最后的结局,又有谁能够真的预料得到或是主宰得了呢?在这个问题上,再高的地位或是再大的权力也同样无能为力。

时至今日,尽管历史已经给了克劳巴特拉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但一如蛇蝎般狠毒的人性定位,却使她在生前的所有努力难脱付诸东去的可悲结局。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人,当她在身陷囹圄、即将走向死亡的最后时刻,竟然选择了用一条毒蛇来结束自己有如蛇蝎般的一生。让人在歔欷不已的同时,也不由得感叹因果报应的毫发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