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2913700000005

第5章

罪恶,从尼罗河畔开始

作为马其顿后裔的克劳巴特拉,诞生于公元前69年。她的父亲托勒密·奥雷特国王曾写下遗嘱,安排她和小她八岁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结婚,以便使她和托勒密十三世能够一同登上国王的宝座,共同统治埃及。就这样,克劳巴特拉成了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

克劳巴特拉登上王位后,一意孤行,利欲熏心,她一心想恢复托勒密王朝曾经的辉煌,重新开拓马其顿王朝的广大疆域。她根本就不把托勒密十三世放在眼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开始付诸行动。首先,她为了把托勒密十三世赶出埃及,便主动挑起纠纷,并暗中调动军队;然后等待机会,好与罗马建立亲密关系。这样既能确保埃及国土的安全,使罗马不再干涉埃及的内政,又可以借助罗马强大的力量,伺机而动。可是两年后,克劳巴特拉的第一步计划夭折了,托勒密十三世虽被赶出埃及,但又在罗马大军的支援下再度复位,并且把她赶到了叙利亚。但她并未因此灰心丧气,因为她的另一个计划可以付诸实施了。

公元前48年,罗马爆发了法萨卢斯战役,罗马大将军恺撒和庞培对垒,战斗异常惨烈。庞培战败逃往埃及,恺撒率军追杀庞培进入埃及境内。虽然庞培已销声匿迹,但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恺撒又有了剿灭埃及的想法。所以,无论是埃及的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终日惶恐无依:抵抗吧,没有足够的力量,必败无疑;不抵抗吧,谁都不愿承受亡国丧家的痛楚。可克劳巴特拉却暗喜道:“本来还担心登门也请不到,现在罗马人找上门来了!”于是她精心设下了圈套:她让人把自己卷在一幅地毯里,在恺撒举行庆功宴的时候,再让人将地毯送至恺撒在亚历山大的指挥部。当地毯展开,一位妖艳无比的美人奇迹般出现的时候,恺撒顿时惊羡于她的花容月貌。芳龄21岁的克劳巴特拉浑身散发的少女的魅力彻底将恺撒征服。52岁的恺撒觉得自己仿佛又年轻起来,这迟来的美人几乎使他忘掉了一切:国家、战争、权力、野心……只有无限的欲望在膨胀……自此,这位不可一世的英雄被妖艳的女王俘虏了,坠入了无边无际的欲海。于是,埃及化险为夷了。

征服世界,从征服男人开始

克劳巴特拉与恺撒私通不久便尽人皆知,托勒密十三世对此勃然大怒,但又慑于恺撒强大的军事势力,只好忍气吞声。不久,托勒密十三世在一次王朝内乱中死于非命。克劳巴特拉在恺撒的帮助下平息了内乱,重新做了女王。

按照古埃及王家的婚俗,她又与托勒密十三世最小的弟弟十四世结婚,十四世年幼不更事,实际上王朝的实权都被她牢牢地操纵着。十四世的年幼无知,使她与恺撒的私通更加有恃无恐。名义上她是托勒密十四世的妻子,实际上却是恺撒的情妇,整天和恺撒如胶似漆、纵情淫乐,不久,便有了身孕。恺撒回到罗马后,声威与日俱增,并获得了任期长达十年之久的执政官这样一个至高的权位。而此时的他正强烈地思念着克劳巴特拉,对此并不在意。他整日沉浸在甜美的回忆当中,甚至在睡梦中也时常惊呼:“亲爱的克劳巴特拉!”每当回忆起她那令人陶醉的微笑、迷人的眼睛、娇媚的容貌、妖艳的神韵,以及他们在一起纵情享乐的情景,阵阵相思之苦就会使得恺撒容颜憔悴,委靡不振,不思朝政。

此时,远在埃及的克劳巴特拉也日夜思念着恺撒,渴望能再一次与他重逢。每当她思念恺撒到了无法自制的时刻,她就伸手抱起自己与恺撒的爱情结晶——小恺利,她仔细端详着,试图从孩子的脸上看出他父亲的影子来,她憧憬着恺撒见到小恺利时的激动心情。她想象着,那是多么幸福的情景啊!克劳巴特拉坚信她一定能够再见到恺撒!因为她深信:恺撒是属于她的,恺撒的心是她的,恺撒的一切都是她的,恺撒不但会把自己交给她,甚至也愿意把整个罗马都交给她……

不久,恺撒从罗马发来请柬。克劳巴特拉带着小恺利,顺便也带上丈夫托勒密十四世和一些随从官员,浩浩荡荡向罗马行进,直抵恺撒住地。随后,恺撒郑重承诺,一旦自己登基为王,就和克劳巴特拉举行婚礼,封她为后,然后将京都迁到亚历山大,他们将坐镇地中海这个中心城市统治世界。这就是恺撒的梦想,这也是克劳巴特拉的梦想,只不过是借助于恺撒的行动反映出来而已。

克劳巴特拉是个颇有心计的女人,她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女人的优势——青春和美貌,也利用自己与恺撒的恋情,驱使恺撒逐渐向罗马的王座靠拢。公元前44年,恺撒趁机发兵暗杀了卡谢兹、布鲁特。克劳巴特拉也曾担心他的行动能否成功,恺撒却轻蔑地说道:“在我面前,没有攻不下的堡垒,放心吧,宝贝!”由于恺撒低估了罗马元老院的力量,发兵不久便身陷重围。可叹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统帅,最后却落得身首异处。恺撒死后,克劳巴特拉的梦想也落空了,无奈,她只能带着无限怅惘逃回埃及。

可怜一代美人,凭着自己的妖艳,操着男人无法抵御的法宝,战胜了威武的英雄,并在他身上押下了最大的赌注:她希望能与恺撒共度此生,也希望保卫国家,更希望重塑托勒密王朝昔日的荣耀,重建马其顿王朝。岂料,这一切都因情人的惨死而全盘皆输,她的愿望成了泡影,她输掉的不仅是恺撒,还有日日垂涎的王后宝座。

“蓝颜知己”不过是危急时刻的垫脚石

公元前41年,即恺撒死后三年,克劳巴特拉被去东方各国旅行的另一位罗马将军安东尼召见。安东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罗马号称“第一实力者”,他的势力很大,除屋大维将军能同他并驾齐驱外,没有谁敢同他一争高低。这个“能够征服世界,却不能抵制享乐的小伙子”刚到塔尔苏斯,就传召克劳巴特拉前来共同商讨“彼此关心的政治与经济事务”。

安东尼见到克劳巴特拉后,立刻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成为“恺撒将军第二”。他终日目动神游,寻觅心中至高无上的美神克劳巴特拉。几天几夜的欢宴之后,克劳巴特拉保住了女王的宝座。克劳巴特拉重温旧梦,精神大振,她回到亚历山大,而此时的安东尼也对她许下诺言:尽早访问埃及。安东尼想亲眼目睹埃及的巨大财富,也想再次感受尼罗河那个红发魔女的亲吻。来到亚历山大后,安东尼受到隆重的接待,并很快与克劳巴特拉陷入了疯狂的热恋中。

直到公元前36年,安东尼竟冒着重婚罪的骂名与克劳巴特拉结婚,并称呼这个女人为“女王之王”。可是与安东尼的一往情深所不同的是,在克劳巴特拉的心里,却有着另外一个不可告人的打算: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安东尼拴牢,并在巩固自己的女王地位的基础上,逐步恢复托勒密王朝的荣耀,直至重建马其顿王国。

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爱情甘露的安东尼早已忘却了他的城市、省份和帝国。他不仅意志消沉,精力涣散,而且浪费掉了许多宝贵时间。安东尼在埃及的香闺中日渐沉沦,而此时的屋大维却在罗马日益巩固着自己的地位。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同安东尼克劳巴特拉联军在亚克兴的海面上决战。正当战斗进入白热化时,克劳巴特拉突然退出战场,回到埃及。完全屈服在情人脚下的安东尼看到克劳巴特拉扬帆而去,就“撇下了所有为他战斗、为他出生入死的人,跟着她到了亚历山大”。

第二年,屋大维在亚历山大再次与安东尼交战。此时的安东尼已悟出上次交战时克劳巴特拉中途退阵的用心所在:她想摆脱自己,向屋大维献媚。但感情却让他无法放弃克劳巴特拉,所以这次他决定孤注一掷:要么获胜,彻底战胜屋大维;要么失败战死。而这次战斗,克劳巴特拉却设下圈套使安东尼中了屋大维的埋伏。大势已去,此时的安东尼才翻然醒悟,原来就是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出卖了自己,万念俱灰的他只好拔剑自戕。

机关算尽,终是梦一场

克劳巴特拉被屋大维抓获,她万念俱灰,感到绝望,但还存有一种侥幸心理:她在两次战斗中都帮了屋大维的忙,也许他会放过自己;再者她希望屋大维也与恺撒、安东尼一样,是个好色将军,也成为她感情的俘虏。然而屋大维没有上她的当,他和颜悦色地和她促膝谈心,但克劳巴特拉深知他的企图。她将作为俘虏在他凯旋的游行中被拖在战车后面。然而她是高贵的、天生的女王,又怎么能忍受这种莫大的耻辱呢?

她企图自杀,但能用来自杀的工具都被搜走了。最后,忠于她的女仆在一篮无花果中偷偷放进了一条毒蛇,送到她的屋子中。她一只手抓起毒蛇,另一只手托起自己的乳房,让毒蛇在自己的乳房上咬了一口,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克劳巴特拉为保卫埃及,抵御外敌入侵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最终也落得惨死的下场,但还是赢得了埃及人的高度评价。她的成功归因于她善于运用自己的武器——美貌、智慧及超人的胆略。她是美貌的,也是智慧的,当然更是大胆的。事实证明:她正是利用这种冒险精神,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后,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征服了恺撒和安东尼,牢牢保住了埃及女王的宝座。克劳巴特拉无疑是一个有着巨大野心的女人,妄想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这注定了她那充满戏剧性的悲剧人生。

传说中,伴随着一道“神光”降世的冯太后,其实是北魏“太和改制”的真正主持者。即使她在执政生涯中曾是那样的专横,可当后人吟咏北魏王朝的时候,谁又能够忘记这个女人曾经辉煌的生命呢?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冯氏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冯氏被册封为皇后;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冯氏先后两次临朝听政,全面执掌国家政权;

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冯太后主持北魏“太和改制”;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死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太后”。

在人们熟知的绝大多数的历史教材中,总是把南北朝时期一举实现北魏振兴的“太和改制”归功于著名的孝文帝拓跋宏,并以所谓的“胡服骑射”来作为对这位少数民族中的一代贤君的形象概括。可是真正翻阅历史典籍中的相关记载时,人们却能意外地发现原来“太和改制”的提倡者并非孝文帝,其真正的主持者竟是他的祖母“文明太后”冯氏。这个气魄非凡的女人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足以让世人为之赞佩和叹服。

据民间传说,在冯太后出生的时候,天空中曾经出现神奇的光亮,而这位传奇女子也正是伴随着这样的一道“神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虽然这种带有神兆性质的传说往往都是后世之人牵强附会或是有意捏造的,但它恰好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代女杰注定会有非凡的生命历程。而后来发生的史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历尽了常人少有的艰辛与磨难之后,冯太后能从最初的一个卑贱的宫中婢女一跃成为日后母仪天下的皇后,这其中除了她本人付出的艰辛努力外,多少也包含着冥冥之中的一种幸运。

在皇帝英年早逝、举国即将混乱的历史特定时期,冯太后以其当仁不让的智慧胆识,登上了权力的最顶峰。她曾两度垂帘听政,在执掌朝纲20年的政治生涯中,及时平定乙浑之乱和果断废杀献文帝等行为展现出了她钢铁般的意志和强有力的手腕;率先发起“太和改制”以及大力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等做法则显示出她的非凡能力和锐意革新的时代意识。冯太后对于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所进行的全面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已经在历史的考验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

也许有人会对冯太后荒淫的私生活以及对于男宠和宦官的重用提出质疑,但事实上她在男宠中所选用的都是一些才干之士,而她在起用宦官担任要职的同时也对其行为作出了严格限制,从而在形成了“中官用事”这一有利局面的同时,也并未发生男宠或是宦官专权骄纵的现象。

也许还有人会对冯太后为了清除统治隐患不惜大开杀戒的做法予以否定,可其实她也并非一味地滥杀无辜,只要不是那种心怀不轨的政治野心家,她往往都采取安抚或是笼络的策略,使得很多本来还怀有不满情绪的大臣也都逐渐被她的这种举动所感召,于是这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也最终都在她的努力下被一一化解。

也许更会有人对冯太后诞生之初的那道“神光”感到匪夷所思,至于这样的事情是否真的曾经出现过,其实答案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神光”之下,贵人的苦难时光

在动乱不堪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大地上曾经出现了一位在封建时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杰出女性。她在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发展史上创下过足以彪炳后世的光辉业绩,更由此被永久地载入了中国史册上最为辉煌的一页。这位女性,就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冯氏。因其谥号为文明太后,所以历史上又把她称为冯太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冯氏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城里的一户汉族官宦人家。在诸多传说中,都曾记载在冯氏出生的时候,天空中曾有神奇的光亮出现的事情。虽然这可能是后人有意为之杜撰的,但却从中可以看出世人对于这位女政治家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因为冯氏出生的时候,正值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形成了对峙之势的动乱时期,所以身为北燕国国主后裔的冯氏家族,在这种南北对峙的大局下,自然无法得到安逸祥和的生活。就在冯氏出生后不久,她便不得不面临着家破人亡的生活境遇。父亲的不幸被杀以及与哥哥的离散,都给年幼的冯氏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按照当时的惯例,冯氏因尚年幼又是女性,所以才幸免遇难,成为了拓跋氏的婢女。多亏了宫中姑母的多方照应,冯氏才得以在那样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境中成长起来。而姑母的抚养和训导,也使她逐渐熟悉了北魏皇宫内的礼仪和其间微妙的斗争,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文化知识。

冯氏11岁的时候,北魏宫中发生了一场重大事变,一向雄才大略的太武帝拓拔焘死于宦官手中,这令人对宫中的势力不得不刮目相看。此事的发生也给当时的冯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当13岁的文成帝登基后选中冯氏做了贵人的时候,冯氏的生命终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机。

机缘巧合,新任皇后又专宠

因为冯氏做了文成帝的贵人,这样使她有了熟悉和了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怎样处理军国大事的的机会。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给她在日后的执政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