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2913700000006

第6章

至于后来发生的选后事件,就更是证明了冯氏的成功确实是既有人为也有天助。太安二年(456年),拓跋浚决定册立皇后。因为当时的后宫嫔妃众多,而且按照拓跋部的传统定制,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那么这个幸运的女人才能够得以扶正。也正是借着这样的一个“规矩”,久居宫中且深知北魏朝廷的各项典制的冯氏才最终挫败了比她要更有势力更有背景的那些嫔妃,出人意料地从最初的一名卑贱的宫中婢女而一跃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然而,这样的幸运并未使冯氏得意忘形,自入主中宫以后,她越发勤劳地操持起宫中事务,并在此过程中又不时地关注朝廷内外发生的事情。

太安二年(公元456)二月,也就是冯氏被册为皇后的第二个月,李贵人的儿子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按照拓跋部祖先当年所定的规矩,凡是后宫妃子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那么太子的生母就都要被赐死,以防止母以子贵而独擅朝政。这样一来,皇太后就按祖宗家法将李贵人赐死,而由冯氏来哺育当时的太子。这在另一个侧面也为冯氏的最终专权扫清了道路,所以如此幸运的她自然对太子竭尽慈爱之情,并由此深得文成帝的信任。

饱受争议,临朝代行天子权

从此以后,贵为皇后的冯氏渐渐开始了自己辅助文成帝治理国家的一系列行动。尤其是当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在和平六年(公元465年)英年早逝的时候,冯氏在极度的悲痛过后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全部职责,开始真正以太后的威仪辅佐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献文帝),全面接手处理当时正面临着严重危机的北魏政局,并首先在天安元年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智慧一举平定了乙浑之乱。

为了进一步挽救垂垂危矣的政局,冯太后毅然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直接掌握朝廷大权,以杜绝因皇帝年幼发生朝廷再遭奸臣祸乱的类似事件。尽管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18个月的时间,冯太后却凭借着自己多年在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使得北魏动荡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

到了皇兴元年(公元467年),随着日后的一代名君拓跋宏的出生,决定全力培养自己的这位皇孙的冯太后终于决定停止临朝听政,转而由已经14岁、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可是由于献文帝在亲政后的所作所为严重违背了冯太后临朝时的一系列规定,甚至处死了冯太后十分宠信的男宠,所以恼羞成怒的冯太后派心腹之人不露痕迹地害死了献文帝。尽管后世的史学家对于此事有着种种猜测,可事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冯太后正是借助于这个机会才又重新开始了她的第二次临朝听政,也再一次将整个国家的权力集中到了她自己的手中。

冯太后再掌朝纲后,先是大兴端正吏风的惩治行动,接着又开始着手培养贤能的亲信之士组成一个绝对效忠于她的核心领导集团。在这些人当中,既有拓跋氏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既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她在后世最受争议的对于大批男宠的重用。

早在丈夫文成帝死后,成长在对于男女之事一直就很开化的拓跋部中的冯太后就始终过着毫无节制的淫乱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被她纳入宫中,伴她度过一个个寂寞长夜。而她在临朝称制以后,对于男性的需求就越发地变得强烈起来。

虽然事实如此,但对于具有非凡的政治才华与处世谋略的冯太后来说,她所重用的男宠也绝非是那种只以色相事人的碌碌之辈。只有他们当中的极具才干之士,才有机会被冯太后任以要职并委以心腹,不仅作为她生活中的伴侣,而且也成为她在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

与此同时,后世之人对于冯太后的最大争议之处还在于她对宦官的大加委任。可这恰好也正是冯太后和其他历代执政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宦官在她的统治与调配下,不仅没有发生其他朝代中宦官专权、胁迫朝廷的不利现象。反而形成了“中官用事”的大好局面。而这无疑也是这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所拥有的非凡能力的充分体现。

开拓进取,推行改革强北魏

因为“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所以这一时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称为“太和改制”。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世人往往在习惯上把这一功劳误解性地归功于孝文帝拓跋宏,由此而忽视了冯太后的实际作用。其实,在太和十四年(490年)之前,冯太后一直临朝听政,所以她才是当时北魏王朝的实际执政者,而所谓的“太和改制”自然也是在她的主持下才得以顺利开展的。

太和八年(484年),正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系列改革。而其中的“均田令”和“三长制”等等措施的实施,更是促进了北魏王朝在政治、经济等等领域内的迅速崛起,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自从临朝听政以来,冯太后还一直对宗室子弟严格要求。太和九年(485年),她就亲自撰写了为北魏宗室子弟规定做人处事准则的300多章的《劝诫歌》,分发给皇室子弟,且反复督促他们学习和自觉遵守。

冯太后对于朝中的臣子们更是严厉有加,绝不允许任何人有违法乱纪之事。为了达到政治廉洁的统治目的,她甚至不惜大力惩戒那些敢于以身试法的王公贵族,只要一经查处,便绝不姑息养奸,以至于1000多名大小官员因此而全部被缉拿或是撤换,其他的贪官污吏更是被迫收敛起来。

事实上,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从没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尽可能让他参与其中,以便使他时时刻刻能够受到锻炼。正是在冯太后的悉心培养下,孝文帝才逐渐成熟并且能够继承冯太后的改革大业,从而把“太和改制”推向了高潮。一生从未生养的冯太后,正是以一个慈祥的祖母身份来培养、训导这位雅有至性的皇孙孝文帝,使他最终在中国历史上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走完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死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太后”。

尽管冯太后的身上或许还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可是当她将自己苦心经营了一生的北魏江山交给孝文帝的时候,她所拥有的那种非凡的气度和坚定不移、敢于改革的精神,也同样在孝文帝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和发扬。至于她本人在推动北魏封建化、汉化的进程中所作的艰难探索和卓越贡献,也足以让所有关于她的那些争议都相形见绌。历史终究证明一切,也将会以最为公正的态度铭记住这位一生中历经磨难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杰出的女政治家。即使她在具体的执政生涯中曾是那样的专横、那样的我行我素,可是当后人吟咏着北魏王朝的金戈铁马、剽悍风情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忘记这个女人曾经如此灿烂辉煌的一生呢?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奇女子还是野心家?这又是怎样的一位皇帝,一代明君还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武则天生于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8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皇帝,又改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政权;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逝,武周政权也随之结束。

当机关算尽的武则天最终登上觊觎已久的皇帝宝座时,也就是她走向狂妄专横和冷酷无情的时刻。尽管武则天也曾为当时的时代演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她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而无所顾忌的作为,却的的确确让当世臣民心寒齿冷、坐立不安,也让后世之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武则天的包藏祸心和残酷无情,其更深层的根源在于她作为一个女皇帝在现实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可避免的艰辛。这个旷古未有的奇女子,14岁便只身入宫,之所以能够取得日后的荣耀与权势,也全是由她一个人以生命为赌注,不断努力、始终抗争的结果。

在长达数十年的人生轨迹中,在各种严峻和复杂的客观环境里,武则天学会了如何在互相倾轧的勾心斗角和你死我活的惨烈较量中做到游刃有余和举重若轻,甚至是以自己亲生的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作为代价也再所不惜。而她取唐室后裔而代之的做法,不仅是史无前例的离经叛道,更是遭到了朝野上下的激烈指斥,甚至群起而攻之。在那种强敌林立、危机四伏的政治背景下,她所受到的威胁远非一般的君王可堪比拟。尽管武则天用他人的鲜血和尸骨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某种使命,可这多多少少也给她本来悲剧性的一生画上了更为黑暗的一笔。

在那样遥远的一个时代里,皇权不仅是人生辉煌的顶点,也是人生最沉重的包袱。晚年时期的武则天,更是被这种状态拖累得身心俱疲,而她找到的解救之法也同样荒诞不经,那就是“佛”与“性”两种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途径。而在此时武则天的身上,出现了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矛盾变化:看上去既像个狰狞可怖的魔鬼,一边把玩着“面首”也就是男性性奴,一边又无所不用其极地竭力维护着大周王朝苟延残喘的气数;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她又鼓励全民潜心向佛,并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有着菩萨心肠般的绝世善人,甚至妄想着创造出一个清净无为的佛陀世界。

然而事实证明,她的情欲、她的暴戾,她的矫情以及她的宗教妄想,都无法改变任何现实。当生命的烛火燃尽的那一瞬间,历史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它本该显露出的那种模样,似乎从来就不打算为任何人或是任何事而发生一点点改变。

一抔黄土,掩尽风流。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陵前虽然高耸着一块巨碑,但碑上却一字不镌。也许这刚好象征了武则天虽无上辉煌却终究难逃命运之手掌的一生吧。

后宫中的起落人生

武则天出生时正是大唐乾坤初定的时代,她的父亲是唐高祖李渊的故交,时任地方长官。武则天还在襁褓中时,就被当时闻名天下精通相术的袁天罡判断为:“这个女孩,不但贵为皇后是意中事,而且要当个女皇帝。”

武则天天资聪敏,好读史书,能诗善文,善于应变。14岁时,她已经出落得如花似玉,艳名远扬。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到民间挑选美女,侍者惊叹于武则天的美貌,将她选入宫中。武母听了这个消息后痛哭流涕,依依不舍,可武则天不但面无忧色,反而谈笑自若,她欣喜地对母亲说:“女儿能去拜见天子,安知非福?您何必这样悲伤哭泣?”不久,武则天到了京城,她被召入宫谒见唐太宗时,从容有度,言谈举止十分得体。太宗见她龙睛凤目,方额广巨,举止大方,一副聪明伶俐的样子,便非常喜欢,又见她娇喉百转,俏眼流盼,更是动心,于是赐名“媚娘”,封为“才人”。

唐太宗晚年身体异常衰弱,多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武则天侍于病榻之侧。当时,太子李治代为出朝听政,太子每日听政完毕,都要入内请安,而太宗病危的那几天,太子更是昼夜不离左右。久承主宠的武则天也随侍行宫,捧茶送药,朝夕在侧。渐渐地,这位风流太子便迷恋上了武则天,终日与这位绝代佳人眉来眼去,播下了互相爱慕的种子。尽管唐太宗有所察觉,但也无能为力,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久,太宗驾崩,太子李治即位,号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武则天则与其他宫女一样,入佛寺为先帝祈求冥福。

高宗即位三年后的一天,恰逢太宗忌日,高宗便亲自到佛寺进香,以便能借机看看武则天。武则天闻听此消息后,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接驾。高宗见武则天粉面依然,桃花如旧,少了一头凤髻,却平增了一段风情,不禁悲喜交集,旧情萌发。进过香之后,高宗即令待卫外面候驾,自己则领着武则天走进了云房。他俩卿卿我我地谈论了很久,高宗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而王皇后听说此事后非但不加以阻止,反而极力怂恿高宗将武则天召入宫中。其实,王皇后自有自己的打算,她想借助武则天,使萧淑妃失宠。加之高宗的母亲长孙氏是北鲜卑族拓跋氏之女,所以保留了父死子可妻其后母的收继婚制。于是,不久后,武则天被再次召入宫中,拜见高宗和王皇后。入宫之后,武则天摸透了皇后的心思,佯装谦恭,一味巴结逢迎,使皇后把她当做知己,并在高宗面前多次夸奖她如何殷勤,如何温恭,高宗听了喜不自胜,立即下诏封媚娘为昭仪。就这样,借皇后之力,武则天挤走了萧淑妃。王皇后的预谋获得了成功,然而她的末日也即将来临。

一年之后,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一个女儿。她在失望之余,竟有了以自己亲生女儿的生命来诬陷和加害皇后的念头。

某日,王皇后事先作了通报,前去探看皇女,可是到了武昭仪宫中时,武则天已伴着皇帝到花园散步去了,侍女也一同去了。无奈之下,王皇后只得一人进屋看望皇女。等到皇帝回宫,抱起女儿逗乐时,突然大声惊叫起来,原来皇女已经气绝身亡,她的脖子上勒着一条手绢。这件事是谁人所为,王皇后嫌疑最大,于是,高宗决意废黜王皇后。

此后,高宗越发宠爱武昭仪了,不久,高宗不顾群臣反对,硬把武氏进位成妃子。又过了一年,武则天终于为皇帝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弘。有了儿子,武氏母凭子贵,地位就更加稳固了。高宗完全听信她的话,宣称“即日废后”。宫中善于见风使舵的官僚已预料到她成为皇后是早晚的事,于是纷纷向她大献殷勤,向高宗上表请求改换皇后。永徽六年,高宗废去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随后,萧淑妃也被废,与王皇后一同被打入冷宫。

政治游戏,亦或游戏政治

年方32岁的武则天如愿当上了皇后,她先是惨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然后又以“图谋不轨”等罪名加害站在王、萧氏一边的官员长孙无忌、于志宁、裴行俭、韩瑗和来济等人,将他们流放或是处死。她残酷地排除异己,巩固了自己的皇后宝座。不久,她又将太子忠废掉,立亲生儿子李弘为太子。

从此以后,军国大权全归武后掌管。高宗视朝,武后垂帘。“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高宗李治长期患风眩头痛病,深度近视,精神委靡,不能视朝,于是从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起,便由武则天替他管理朝政。武则天足智多谋,日理万机,有条不紊。无论是谁,只要拥护她的主张,她都加以重用。全国上下一片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