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选择与放弃的人生经营课
292500000016

第16章 幸福在自己心里,而不是别人眼里(1)

不能放下不幸,就无法走近幸福。

幸福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幸福是什么?

病人说,幸福是健健康康的身体。

恋人们说,幸福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孩子们说,幸福是星期天可以去游乐场。

幸福,是母亲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

幸福,是儿女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

幸福,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自己的业绩。

关于幸福,每个人有着不一样的体验。古今中外,对幸福的诠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点。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底蕴和他的思想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圣”杜甫的幸福。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瑕。”林肯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贝多芬呐喊:“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幸福,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幸福。呻吟的病人说健康就是幸福,风烛残年的老人说活着就是幸福,顽皮的孩子说得到一件心爱的玩具就是幸福,流浪街头的盲人说有家就是幸福,苦读的学子说金榜题名就是幸福,失恋的青年说被人爱着就是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你的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快乐感受,你身体健康,你摆脱了灵魂中的纷纷扰扰,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

幸福是知足,不是满足

篮球明星姚明曾说:“生活能选择吗?永远都像现在这样,我羡慕你清闲,你羡慕我钱多。”

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做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令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满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可见“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味的不能满足自己,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丧失自我,被欲望所役。

美国人艾迪·雷根伯克在探险时,与他的同伴迷失在浩瀚的太平洋里,他们毫无希望地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之久。艾迪说:“我从那次经验里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果你有足够的新鲜的水可以喝,有足够的食物可以吃,你就绝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了。”目前,艾迪在他浴室的镜子上贴着这样几句话,好让自己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都能看到:

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知足是对欲望的一种理性的审,满足是对欲望沟壑的填充,只有学会知足,放下满足,才能正视人生。俄国作家契诃夫对知足常乐有深刻的体会,他说:“为了让内心不断感到幸福,甚至在忧伤悲愁的时候也不变,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高兴地体会到‘本来事情可能更糟’。如果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要欢欢喜喜,因为你不是满口牙都痛。你手上扎了一根刺,你高兴地喊一声:‘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做人要想真正做到俯仰无愧,堂堂正正,就必须扶正去邪、扬公抑私,而这之前首先要学会知足,控制自己的欲望。

《佛遗教经》上说:“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稳健康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知足常乐,如果你不懂得什么是知足常乐,那么你就不会幸福。

幸与不幸,在于你控制内心的能力

幸与不幸,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反射出的心情不同,准确地说,是人们控制内心的能力有所不同。

昆仑山麓,水清草美。据说这一带出产一种快乐果,凡是得到这种果子的人,一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

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不尽的快乐,不惜跋山涉水,去找这种果子。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昆仑山麓,在险峻的山崖上,他找到了这种快乐果,却发现他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快乐,反而感到一种空虚和失落。

这天晚上,他在山上一位老人的屋中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他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老人闻声而至,问他:“年轻人,什么事让你这样叹息呀?”

于是,他说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已经得到快乐果的自己,却没有得到快乐呢?

老人一听就乐了,说:“其实,快乐果并非昆仑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的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

老人的话让这个年轻人顿觉精神一振,就又问:“什么是快乐的根呢?”

老人就说:“心就是快乐的根。”

故事中的年轻人虽然找到了快乐果,却没有找到快乐的根——心。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而你的内心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总而言之,幸与不幸就在两个字——内心。

一个幸福的人,并不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多么的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有多么的超群,而只是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内心,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甚至能在一败涂地中看到美好的将来,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为暂时的困厄而沮丧。一个不幸福的人,也并不是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缺少运气,也不是自身能力有多么糟糕,仅仅是因为这种人不会控制自己的内心,任自己的悲观消极情绪恣意放纵。

一个幸福的人,做事一定是很积极的,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对比较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越多,这样就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个不幸福的人,整天愁眉苦脸地面对生活,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甚至错误百出,那么他的自我价值就会实现得越来越少,自我否定的因素就会增加,这样也就使心情更加消极抑郁,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可见,一个人的内心往往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要想时刻都过得愉快,那就得让自己的内心永远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你拥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能量,这种能量将决定你是否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幸福不过是虚荣的暂时停止

居里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而天下闻名,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多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对此都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朋友来访,忽然发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金质奖章,而那枚金质奖章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给她的,她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够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1921年,居里夫人应邀访问美国,美国妇女为了表示崇拜之情,主动捐赠1克镭给她,要知道,1克镭的价值是在百万美元以上的。

这是她急需的。虽然她是镭的母亲——发明者和所有者(但她放弃为此而申请专利),但她买不起昂贵的镭。

在赠送仪式之前,当她看到《赠送证明书》上写着“赠给居里夫人”的字样时,她不高兴了。她声明说:“这个证书还需要修改。美国人民赠送给我的这1克镭永远属于科学,但是假如就这样规定,这1克镭就成了我的私人财产,这怎么行呢?”

主办者在惊愕之余,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大科学家的高尚人品,马上请来一位律师,把证书修改后,居里夫人才在《赠送证明书》上签字。

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意思是说,胸怀要像山谷一样虚空。这是形容谦虚的一种很恰当的说法。但是这也说明,只有空,你才能容得下东西,居里夫人正是因为不将荣誉放在心上,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面对虚荣,停止就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沮丧很多都是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我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里的虚荣,但是那些虚荣却像是反方向的沟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大凡成功的人在遇到瓶颈时,他会以退为进,保存实力,在关键的时候随时出击。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你更能时刻前进;跨越虚荣的樊篱,你才能平静的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想把丢掉虚荣心,应注意以下几点进行调整。

认识虚荣心的危害

虚荣心强,就会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虚荣心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过高估计;处处炫耀自己的特长和成绩,喜欢听表扬,对批评恨之入骨;常在外人面前夸耀自己有点权势的亲友;对上级竭尽拍马奉承;不懂装懂,打肿脸充胖子,喜欢班门弄斧;家境贫寒却大手大脚,摆阔气赶时髦;对别人的才能妒火中烧,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等等。认识虚荣心到来的危害,才能给自己敲响警钟。

端正自己的价值观

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加上社会上某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少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将虚华,阔气,看作是时髦的象征,这为虚荣心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这种情况下,只有着眼于现实,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

跨过虚荣的樊篱,幸福就在脚下。

幸福不在于美德的报酬,而在美德的本身

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从哪里来?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问昙颖禅师:“禅师!请问人们常说的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说:“无中说有,如同眼见幻境,似有还无;太尉现在从有中生无,实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狱,为什么心里看不见天堂呢?天堂与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内心平静无忧虑,自然就没有疑惑了。”

太尉发问:“那么,内心如何无忧虑呢?”

昙颖禅师回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又问:“不思量后,那心归何处啊?”

昙颖禅师说:“心无所归。”

太尉再问:“人如果死了,归到哪里呢?”

昙颖禅师问:“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啊?”

太尉说:“可是生我早已经知晓了的。”

昙颖禅师又问:“那么,你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说:“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啊?”

太尉说:“是啊,何必为此自寻烦恼呐。”

昙颖禅师说:“一切源于你内心不静,所以才会让忧虑来袭。”

正如禅师所说,幸福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人心就像一汪活水,人心如果散乱,就如同被搅浑的活水。这样人会因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常常随着别人的意见而走,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会活得很累,这样的人,怎么能感受得到幸福呢?反之,一个内心清净的人,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方能真正认清自己,才能朝着幸福迈出坚定的步伐。

那么要如何才会内心清净呢?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句话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着“我又在做善事了!”真正的“善”,不是获得,不是占有,而是一种牺牲与奉献。只有树立美德,你的内心才会平静,才能触摸幸福。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人生。

强烈地希望幸福,就要用心去追求

有一部电影《料理鼠王》讲的是一只热衷烹饪的老鼠雷米的故事:

雷米一只可爱而执著的老鼠,它对烹饪有这浓厚的兴趣,一心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厨师。但是,现实却时常提醒他不要妄想,因为对于香气漫溢的厨房来说,老鼠是最不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