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青春期的思考
2926900000069

第69章 生活

“生”与“活”的概念:

人们之间经常会互相问候:最近怎么样啊?其实是最近生活的怎么样?或者还有的人问:生活的还好吗?

生活,是一个份量很重的词语。中央二套的一个栏目《生活3·15》用的也是这个词语。生活中,我渐渐发现这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可以作为两部分来理解--“生”和“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就好像过去人们常说生不如死。虽然肉体还在,尚有一息,但是灵魂却早已不在了,所以就失去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生”,我理解成没有死,即便是“生”。“活”,我理解成活的充实,活得有意义,活的清白,明了,才能称之为“活”。

我最“大”的一门课:自从来美国求学的那一天,我每天都在修一门最“大”、份量最重的一门课--就是生活,并且怎样生活。在网上,我时常和在国内即将或打算要出国留学的朋友们说:“出国留学和出国旅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是截然不同,就可以看成根本不同。”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学子,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习以及妥协的过程。

出国旅游,大部分的人绝对是跟着旅游团走一圈。若是在美国不认识什么亲戚,谁能独自几个人跑到外国来自助游呢?先不说走丢的问题,起码存在语言的问题、生活习惯的问题,还有签证的一系列问题。没有一定高尚情操的人,是不会选择这条路的。跟旅游团,说白了就是享受一番。车到地方,愿意下去看就下去看一眼什么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或建筑。累了就留在车里睡大觉,等着一会儿到饭店吃饭。旅游团是短暂的,最长的又岂能超过两个月?那两个月的时间,从团里的领队,到团里的解说,还有人们相识和了解的一个过程,刚刚混熟,在一起打会儿牌,聊会儿天,就该踏上回国的征程了。最后就是处得还比较好的几个留下彼此间的联系方式,不舍地离开了,这就是旅游团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保持一个对国外陌生的不了解的心态。无论是什么事情,什么东西,我们都持有一颗探索的心。因为我们没见过,到哪里都觉得新奇,到哪里都觉得好玩。我们会互相之间询问,彼此间讲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笑话,尽管有些很幼稚。但这就是旅游,我们并不了解,并没有走入当地人真正的生活当中去。其实我们这一程旅行所留下的印象,是不成熟的,是表面的,甚至是无知的。

直到有一天要在这里长期生活了,才能深入地、一点一滴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之前旅游团带你走过的环球影城,你会想到原来那么多著名的电影就是在这里拍摄出来的啊,我去过那么著名的地方啊。待你天天在这里生活了呢,离你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的时候了呢?它对你来说,就只是一个公园而已。我这么说,是因为你看事物的角度变了,性质变了。出国留学,是一个开阔眼界,了解他国文化,和学会生活的一个过程。而跟旅游团逛的时候,有人安排你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每天专车带着你到处转,有人给你讲解,有人安排你的行程。所有你需要做的,唯独就是按时起床,照几张好照片,买些适当的纪念品,有人哄你开心。因为你不开心可能会投诉他,更可怕的是你有意离开集体,领队就很有可能被解雇。

自从来到美国,我妥协了很多事情和想法。凭借旅游时幻想出来的肤浅的画卷,使我不得不接受一个强烈的反差。我渐渐发现,最重要的是我必须学会生活,把每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会计考试,我竟然得了64分。我诧异了,但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我习惯了,我接受了。一个青年人的意志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磨掉了,尽管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第二个学期的会计课,也是同样的情况,我的得分并没有什么长进。我妥协了这一切,像大部分人说的,会计不简单,不简单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概念。但是一次考试深深地教育了我。十六章的考试,几乎是这个学期最简单的考试。在发回我们的成绩时,老师在白板上给出整个班级的考试情况:从90-100的就占了21人,80-89的又占了十几人。接下来的范围就变成了个位数。我坐在下面很是忐忑不安,然而最后的答案更是令我忐忑不安。我竟然得了68分,这是我不可接受的分数!我竟然是班级倒数第十!我坐在位置上,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动。我呆呆地凝视着手中的试卷。我问自己:“这是你吗,施禹丞?”我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我绝不可以从心理上接受的结果。我可以不学,但是我只要坐在这里,就不可以做“差”的。当天晚上,我给老师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请求一次补考的机会。老师考虑到会计是我的专业,同意给我一次补考的机会。为了不让自己和老师都失望,在去往他的办公室之前,我简单地复习了一下。到了办公室,老师给了我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答,我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检查完毕了。如果这次的分数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就几乎投降了。老师问我答得好吗?我说希望吧。他判卷时,我的心在蹦蹦直跳。直到他说很好,很好。我的心才得以平静下来。我只错了两个空,得了95分。这是一个多大的改变啊。我似乎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初中的数学老师说我脑袋聪明,只是不愿意动而已。因为我自己十分清楚我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学。

当天晚上又是一次考试,老师用带有很期望的话语和我说,今天晚上的也要这样表现!我吃过晚饭,回到学习中心,做了做网上的练习题,考试前坐在座位上看了一会书。虽然这是一次很简单的考试,我是班里第二个交卷,并且已经检查过每一个选项。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我如此的自信,竟没有以往对选项的怀疑。我很清楚,100分已经入账了。

确实如此。

不光是在学习上,即使在娱乐上,篮球也同样教育了我。之前在文章《和老美打篮球》和《美国人不会打篮球》中我记述了在美国打篮球的经历和感受。但是重点却放在如何不适应美国人当地的篮球打法。越是这样的不适应,越是影响我在校园里打球时正常的发挥。可幸的是:我找到了根本原因。

适应当地的篮球打法是一个影响发挥的原因。但是篮球终归是篮球,就好比无论乒乓球的规则怎样改动,中国队始终会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由于这样一点小小的影响使我自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先是由于一点点的不适应,影响了本能正常达到的发挥水平。一个接一个的失误导致失去队友的信任,在失去信任之后,自己也丧失了信心。打球的朋友们知道丧失投篮的信心对命中率会有多大的影响。越是没有信心,然而就越容易产生一次接一次的失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接下来就是队友对自己的不信任。与此同时,在场上走动的我也只是在应付比赛,无论胜负,等待的只有一个结束。这样的状态根本就不是一名篮球队员应当投入到比赛中的。说严重了,由于自己不认真的投入,使得全队的成绩下滑,也是一种没有责任的表现。

篮球,是一项要求具有团队意识的运动。队友之间的鼓励往往可以让一个球队发挥的很好,达到极致。说到这儿,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在学校里,每天打球的同学几乎都相互熟悉,就算是有比较陌生的面孔,一般也不是在自己队里。同一队的朋友彼此间都很了解各自的水平,无论是投失一两个球,有几次失误也无所谓。因为大家都相互了解,总是会鼓励队友前进。没有人会对你失望,因为我们太清楚各自都在一个怎样的水平线上。然而在这里,我们互不相识,我们不了解彼此间的水平和打球的风格和位置。我们缺少默契,缺少了解,甚至还缺少相互鼓励。

有一天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的篮球馆。那天场地里面只有两个人在练习投球。我回家换上衣服就赶紧跑了回来。不知道是什么给了我信心,我要在这个球场上重新开始我的篮球活动。我练习拍球,适应场地和那半个月左右没碰过的篮球。第二天我约了一个老墨朋友一起到那里打球,之前我很担心自己发挥不好而令他大失所望。前两场我们只是打了半场,算是热身吧。起初我还是和以往一样,没有投入进去比赛,像一个站在场上的旁观者。看着他一次次的得分,我不甘心的心态涌上心头,主要的是我不想让他失望。我们共同赢下了那两场,后半节我的发挥有明显的改善。他站在场边夸赞我,说我打得不错。我只是觉得还不至于让他失望到极点而已。第三场比赛开始了,全场比赛!我竟然还和这个刚刚磨合了两场的比赛的朋友分开在了两队。我们队里还几乎都是小个子队员,令我很是头疼。

我不知道为什么,全场比赛中我很自然地成了最积极的队员。作为队里个子最高的队员,我竟然屡屡充当后卫的角色。那场比赛里,我居然一次接一次地命中三分。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队里的球都在我的手中。我打上了核心的位置,在美国?这从来没有过!我们最终赢得了比赛,而我是主要得分手?在美国,这是头一次。我的朋友很惊讶,我也很惊讶。他自然认为我一直都是这样的发挥,但是我清楚地认识到,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次。队友们和我拍手时,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尊重,是敬仰,而不是以往的那种失落。事后我回想起来,那场比赛,我从头至尾都在全神贯注。

学习上,篮球场上,两者在现实的生活中教育了我。那就是,无论做好什么事情,首先是要充满信心,其次更要全神贯注。投入,是最重要的。生活中,无论面对任何事情,做好的前提永远都是“信心”和“100%的投入”。就像科比在博客上提及到的:一旦比赛开始,我就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比赛中去。当你把身心和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事物中,效果自然就会有所提升。

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把很多事情做好的潜能。事情最终的成效取决于“投入”的多少。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去做自己的英雄,就是所谓的“超越自我”。为什么一个人在教室里看书学习时,他会抱怨看不下去的原因是因为周围总是有人嘀嘀咕咕的小声说话?但是当他在网吧打网络游戏时呢,我相信就算是天棚塌下来,他仍然不会受到丝毫的干扰。为什么?先问他“投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