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
2928500000008

第8章 禁溺女婴

黄立云

冯梦龙年轻时喜欢采集坊间歌谣韵语,三十二岁那年曾将历年收集的曲谣汇集为《挂枝儿》付梓刊行。当了七品知县的冯梦龙依然难改积习,在走村串寨办理公务之余,也会注意留心民间歌谣、小曲。

一次,冯梦龙下乡平溪的牛栏头村,看到一个面目清秀的小女孩在路边拔草,一边唱着“月光光,照四方,照遍人间爹和娘,只愿生男莫生女,生女便出恶心肠。爹虑养女呒恩报,娘愁养女呒衣穿。爹呀爹,娘啊娘!如何不思量?生鸡生犬且喜欢,为何生女毒如狼!劝爹爹,劝娘娘,溺女不如弃路旁,留得性命恩还在,纵然赤贫也无妨。我幸爹娘收去养,今宵能唱月光光!”

小女孩那哀怨凄婉的曲调,不禁让冯梦龙想起县衙前面的“子来桥”上,常有被遗弃的女婴在竹筐里撕心裂肺地啼哭。他将此事放在心上,沿途所到村庄都注意了解弃婴情况。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冯梦龙发现寿宁非常重男轻女,民间遗弃女婴、溺死初生女婴的现象十分普遍。回程路过仙崖寺,冯梦龙看见许多妇女在虔诚地烧香拜佛。他灵机一动,寺庵乃善男信女聚会之所,何不借积善种德之名,来宣扬珍惜女婴生命?

回到平溪公馆,冯梦龙展纸挥毫,写下一联:“神灵有赫,不溺女定生奇男;天道无私,能孝亲必生贵子”,命人张贴在仙崖寺里。清顺治元年,平溪奶娘宫建成,人们又将冯梦龙所撰之联镌板烫金,悬于奶娘宫正殿木柱。此后,这一楹联一直在邑内邑外的奶娘宫流传。

话文写下一篇语重心长、可操作性很强的专项治理溺女恶俗的《禁溺女告示》--寿宁县正堂冯,为严禁淹女以惩薄俗事:访得寿民生女多不肯留养,实时淹死或抛弃路途,不知是何缘故?是何心肠?一般十月怀胎吃尽辛苦,不论男女总是骨血,何忍淹弃!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且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若是有家的收养此女,何损家财?若是无家的收养此女,到八九岁过继人家也值银数两,不曾负你怀抱之恩。如今好善的百姓畜生还怕杀害,况且活活一条性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今后各乡各堡但有生女不肯留养,欲行淹杀或抛弃者,许两邻举首。本县拿男子重责三十,枷号一月,首人赏银五钱;如容隐不报他人举发,两邻同罪;或有他故必不能留,该图呈明,许托别家有奶者抱养。其抱养之家,本县量给赏三钱,以旌其善。仍给照,养大之后不许本生父母来认;每月朔望,乡头结状中并入“本乡并无淹女”等语。事关风俗,毋视泛常,须至示者。冯梦龙写好《禁溺女告示》,命书吏抄写了几十份,盖上大红公章,派衙役们到全县各村去张贴宣传。并严格执行告示规定的“各乡各堡但有生女不肯留养,欲行淹杀或抛弃者,许两邻举首。本县拿男子重责三十,枷号一月,首人赏银五钱;如容隐不报他人举发,两邻同罪;或有他故必不能留,该图呈明,许托别家有奶者抱养。其抱养之家,本县量给赏三钱,以旌其善。仍给照,养大之后不许本生父母来认;每月朔望,乡头结状中并入‘本乡并无淹女。’”等四项举措。从此,寿宁溺女之风渐息。冯梦龙挽救了无数女婴的生命,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