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
2928500000007

第7章 捐俸修建“英雄亭”

黄立云

冯梦龙赴任寿宁知县,首先看见的就是明嘉靖年间被倭寇毁坏的城墙、城门和县衙。不久,又听说当年倭寇入侵寿宁,到处烧杀奸掠,城内百姓纷纷逃往城北镇武山上藏避,但凶残的倭寇仍不放过,他们四处围捕搜山,将数百手无寸铁的无辜男女老幼全部杀死在镇武山上。

冯梦龙在《寿宁待志·城隘》中这样写道:城墙“自遭倭残毁,……从此日就崩塌,四门荡然”;镇武山“高处有平地一片,或指为‘鬼窟’。闻倭乱时,居民避此尽遭屠戮”。冯梦龙查阅旧志,发现在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的短短两年内,万恶的日本倭寇就三次屠掠寿宁,杀人无数。

一天,冯梦龙来到芹洋村,听说七十年前这里出过一位智退倭寇、保境安民的英雄--黄大汉,不免觉得好生奇怪。冯梦龙心想,嘉靖年间倭寇猖獗,一时举国恐慌,人人谈倭色变。可是这小小芹洋,竟有人能略施小智,令凶残的倭寇闻风丧胆,夹着尾巴悄然而退。如此奇人,可要认真探访探访。

冯梦龙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黄大汉故居,这是一座五榴大厝,历经沧桑的土墙黛瓦木屋,虽古老但却收拾得颇为整洁。黄大汉之孙介绍,其祖官名世亮,字士镜,身长八尺,腰大十把,邑人尊称“黄大汉”。兄弟六人,排行第四。黄大汉扛千斤桥石,建成茗坑石板桥;洋头亭智退倭寇,保芹洋一境免遭烧杀奸淫;金銮殿面圣,获嘉靖皇帝褒奖;拒重金之贿,拓宽改直建宁府街道等故事在寿宁家喻户晓。在故居的楼阁里,还珍藏着一双这双鞋子,见证着一段真实的历史--那是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猖狂袭扰东南沿海,大山深处的寿宁也不能幸免,县城被攻破,县衙被烧毁,倭寇杀人放火,抢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一天,黄大汉上山看田水,将脚上鞋子脱在洋头亭。一队倭寇来到亭前,看到地上那双大鞋,吃了一惊,天下竟有如此长大的鞋子!刚好黄大汉看完田水朝亭子走来,倭寇看见天神般高大的黄大汉,吓了一跳,世间竟有这么壮硕的汉子!黄大汉远远地看到亭内一伙人提刀弄枪,心想,这些人不知是不是那杀人放火的贼倭寇?怎样才能阻止倭寇进村呢?黄大汉一边走着,一边转着点子。走到亭前,黄大汉看见倭寇对高高壮壮的自己感到如此好奇与惊讶,他急中生智,从容不迫地说:“我算什么高大?我家兄弟十人,九个哥哥谁都比我长得高大威猛,武功高强,一人可敌万夫。只有我长得最小,武功也最不济,天天被哥哥们打发来看田山。”这番话,将倭寇吓得大惊失色。眼前这人已经威猛得像庙里的金刚一样了,家里还有九个长得更高大、武功更了得的哥哥,芹洋英雄好汉如此众多,刚才幸好没有贸然进村。倭寇头儿一声令下,一帮倭寇夹着尾巴灰溜溜地从原路退回。就这样,黄大汉以大智大勇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洋头亭智退倭寇,使芹洋一境百姓逃过一场大劫难。黄大汉成了保境安民的大英雄。

听了黄大汉的传奇故事,冯梦龙又来到当年黄大汉智退倭寇的洋头亭,只见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小亭,在岁月风雨的侵袭下,已经瓦破墙残摇摇欲毁,不免令人心生酸楚。

冯梦龙决定捐俸重建洋头亭。他招来村中里正,令其负责建亭事宜,并将新亭命名为“英雄亭”。冯梦龙在亭门上方手书“英雄亭”三个大字,内墙正中壁上题“福寿”两个大字。六根粗壮的亭柱上都题有墨书楹联,如:“路途迢迢,略坐片刻奔南北。人海茫茫,聊叙一会走西东”;“山高水长,坐一坐吃筒烟。林深路滑,歇一歇喝口水”。这些亭联明白晓畅,奔波过客亭中小憩,吟咏品味,备感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