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
2928500000006

第6章 鳌阳鲤鱼溪

黄立云

在鳌阳城中,蟾溪以太极形状自茗溪绕城而流至杨梅桥奔流东去。明朝,在鳌阳蟾溪上建有西成桥、朱涧桥、七星桥、子来桥、升平桥、仙宫桥、东和桥等七座木拱廊桥。

鳌阳百姓临水而居,将蟾溪视为自己的母亲河。每天清晨,家家户户将洁净的溪水挑至家中饮用;白天,女人在溪边淘米、洗菜、浣衣;夏天,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溪里游泳、打水仗。为了灌溉农田,人们还在升平桥下筑坝蓄水。蟾溪与鳌阳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善良的鳌阳人对蟾溪关爱有加,为了给小城增添情趣,让蟾溪之水富有生机,也为了祈祷神灵保佑家人安康,人们经常择吉日良辰将鱼儿放生溪中。久而久之,蟾溪成了水族生灵的幸福家园。那些与人相亲相善、生性活泼、色彩斑斓的鲤鱼,尤让人们喜爱。因此,人们美称蟾溪--鲤鱼溪。

《寿宁县志》载:“明天顺年间,城南建有懿政行祠,俗称马仙宫。宫前有一座‘玉带桥’,横跨蟾溪之上。桥下溪中养有鲤鱼数百尾,遇洪水冲散,水退即还。人在溪边淘米洗菜,群鱼趋食,全不畏避。桥左建有‘观鱼台’,置有空心木鲤鱼一尾,长1.2米,游人梆敲木鲤,群鱼即齐聚台边水中,供游人观赏。至今该处仍称”鲤鱼梆“。清代寿宁县训导莆田宋际春有诗云:‘濠梁鱼乐妙谁猜?水木矜期本绝埃。我未鼓琴先出听,一声梆响鲤齐来。’形象记述了当年人们的观鱼景趣。”

后来,从浙江温州迁来一姓秦的鱼货商,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拖儿带女的有十多口人,在半月山下买了块地建房定居。这位秦姓商人见蟾溪鱼儿如此之多,就天天晩上趁无人之机,带着钓竿沿溪垂钓。每天晚上,总会有几条大鱼被他从溪里钓回家中,自家吃不完就制成鱼干出售。秦姓商人自以为聪明,心想将鱼儿往溪里放生的鳌阳人真傻!

一天晩上,秦姓商人的老婆梦见一群鱼儿在咬自己的儿女,不禁失声痛哭,将身边的丈夫惊醒。妻子将梦境向丈夫说了一遍,劝丈夫今后不要再去蟾溪钓鱼了,执迷不悟的丈夫却无动于衷。

不久,秦姓商人的儿子得病,请了好多大夫,花了许多银钱才有所好转。谁知,他的女儿又病了,又花了秦姓商人好大一笔钱。就这样,病魔一直缠着这个秦姓人家,让他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最后,秦姓商人在鳌阳住不下去了,只好变卖了半月山下的房产,带着病怏怏的一家人离开了寿宁。

崇祯九年,知县冯梦龙听鳌阳百姓讲述这个秦姓商人的故事,为警醒世人,他在《寿宁待志》中写道:“自升平桥至永清桥,溪水有鱼,或青或红,水清可数,名曰‘神鱼’。人不敢取,取之致疾。”

邑内流传,蟾溪之鱼有灵性--放生之家得善报,捕钓之人有祸殃。人们说,破坏蟾溪生态环境之人都没有好结果,有的甚至被关进了班房身败名裂;钓取蟾溪放生之鱼者,家中也不安宁,有的得了不治之症,有的还生下了先天性残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