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
2928500000005

第5章 黄槐故里建廊桥

黄立云

明崇祯十年春,韶托村前官道上的木拱廊桥被夜宿桥内的乞丐不慎失火烧毁。从建宁府公务归来的冯梦龙,见仅时隔数日,美丽古朴的韶托廊桥就成了一片灰烬,心中十分惋惜。

冯梦龙绾起裤脚,在衙役的搀扶下,冒着料峭春寒,深一脚浅一脚地涉水过溪。来到对岸,冯梦龙一边揉搓着被溪水浸泡冻得通红的双脚,一边思量:这里为官道必经之地,无桥过溪,行人来往不便;韶托有三个甲,人烟众多,无桥过溪,百姓生产、生活不便;韶托寨为弓兵屯驻之所,如有突发军情,无桥过溪,如何做到兵贵神速?

修建韶托廊桥,刻不容缓,但县衙无建桥之财力,如何是好?回城路上,冯梦龙一路都在谋划着该如何募集建桥之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晩,只见一红袍玉带之官,自言乃宋韶托人黄槐,愿为冯大人建桥助一臂之力。言罢,飘然而去,只见身后一群生员在虔诚地焚香遥拜。冯梦龙正看得出神,忽然一声铳响,将他从梦中惊醒。冯梦龙揉揉眼睛,回过神来,哪有什么铳声,原来是自己梦中被窗外更夫的梆声惊醒。

冯梦龙再也睡不着了,梦境中的景象一直在眼前晃动--黄槐、官员、生员焚香祭拜……为建桥助一臂之力。

啊!冯梦龙恍然大悟--黄槐,不就是寿宁人十分崇拜的黄山公吗?他在徽州知州任上,开仓放粮赈灾,救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避祸,挂先进农耕技术,逝后升天成仙。邑人尊为“黄山公”,为其建庙塑像,凡水旱疫疾、功名财禄,有求必应,因而香火兴旺。

想到这里,冯梦龙茅塞顿开。顺手取过桌上皇历,打开一看,后天正是黄道吉日,可以祭祀祈福。

天一亮,冯梦龙召来教谕李日荣、训导吕元英,将自己府郡归来,看见韶托桥毁于回禄之灾,想要建桥,奈何财政拮据。昨夜梦见黄山公,愿为建桥助一臂之力一事说了一遍。

李教谕、吕训导听后,说道:“黄山公托梦建桥,众生员都是富家子弟,一定会踊跃捐款。大人有何安排,但请吩咐。”

冯梦龙交代二人备办祭祀供品、鼓乐、神铳及红纸、笔、墨、砚等;通知县学全体生员明天辰时在学宫集中,大家一起前往韶托村祈求黄山公保佑众弟子早登桂榜,功成名就。

次日早上,冯梦龙、李教谕、吕训导率领众生员及鼓乐队、神铳手等百多人吹吹打打,一路浩浩荡荡前往韶托。来到廊桥废墟处,见残桥余烬一派凄凉,众人七嘴八舌又是一番感叹。早上的溪水冰冷刺骨,许多人原本不想下水,但见知县大人绾起裤脚,也只好紧随其后而行。

到了黄山公庙,只见四周茂林修竹,门前小桥流水,实乃道家清净修仙之所,俗家休闲养生胜地。冯梦龙安排众人点燃香烛,斟上绿茶、红酒,摆好供奉祭品。一切就绪,冯梦龙抬头看天,见巳时已到,吩咐鼓乐队奏乐,神铳手鸣炮。一时鼓乐齐奏,神铳轰鸣,香烟缭绕。

冯梦龙居中,李教谕在左,吕训导在右,众生员随后,大家虔诚地在神座前跪拜。冯梦龙朗声祷告:“黄公大人在上:下官冯梦龙仰慕大人一身正气,为官清廉,赈灾民而舍仕途;归隐鹤溪,除虎豹安百姓,建书馆兴文教,采草药驱瘟疫,修水利减灾害,一心为民登仙境,千古流芳人敬仰。今日特率学官、生员,敬献斋筵,祈请大人保佑众弟子学业精进,桂榜早登。”

大家都知道神座上的黄山公,就是从韶托村走出来的老前辈,因为一心为百姓,一生行善事,因而万民敬仰,升天成神。今天我们祈祷神灵护佑早登桂榜,各位不仅要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更要向先贤那样,时时存行善之念,处处有行善之举。今天,本官和大家一起来到这里,看到村前廊桥毁于回禄,行人来往十分不便,下官愿捐一月俸银重建大桥,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李教谕未待冯知县说完,立即应声附和:“小吏也捐一月俸银!”见知县、教谕带头捐款建桥,生员队伍里随即响起一片“愿捐”之声。吕训导掏出事先准备的红纸、笔砚,大家争先恐后地报上捐款数额。一时之间,一张红纸写得满满当当,吕训导粗粗统计一下,金额已逾百两,建一座廊桥绰绰有余。

冯梦龙见善款筹齐,当即安排李教谕主管建桥事宜,吕训导负责财务收支,并责成二人抓紧时间,择吉动工建桥,争取在夏汛之前将桥建成。

一番紧锣密鼓,韶托廊桥按预定计划在原址重建。为感谢黄山公托梦建桥,冯梦龙在廊桥正中塑黄槐金身神像,两侧联曰:“三载德政芳百世”、“一生善行传千秋”;横批:“天道酬善”。为免风侵雨蚀,又用红漆漆遍桥身,因此,人们又称韶托廊桥为“红桥”。邑人李挺穗曾赋《咏韶托》,诗云:“出亭沿麓去,田尽见炊烟。黄石今何在?红桥空自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