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1
2936500000019

第19章 中医中药(5)

金元医家学说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在北方,彼此之间开展了热烈的争论,有力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在这种学术氛围之下,培养了四位著名的医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后世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被称为寒凉派,治病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张子和被称为攻下派,最拿手的是使用汗下吐治病;李东垣被称作补土派,喜用补中升气之方治病,创外伤内感之辨惑法;朱丹溪被称为滋阴派,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方常以凉润滋阴。虽然,张子和师承刘完素,但他们的医学理论却不同,用药法则也不同。师承关系上,更妙的是,朱丹溪向罗知悌习医,而罗知悌受业于刘完素,且旁通李东恒、张子和等之所长。但使用的方剂与医学理论又不相同,每个人自成一家,都有一套医学理论。

刘完素(1120一1200),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刘河间。他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医家,他和他的弟子组成了“寒凉学派”,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

刘完素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年轻时母亲身患重病,他四处为母求医,当时的医吏们嫌他俸金微薄不给他母亲治病,最后他母亲病死家中。从此他立志学医,年轻时就刻苦通读了《黄帝内经》。朝勤夕思,废寝忘食,十五年从不间断。相传他的这种做法感动仙人,因此仙人传授医术于他,极似扁鹊。他不爱做官,金章宗完颜景曾三度请他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他一直在民间行医,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现在在河间还留有他的遗址。

刘完素一生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其中《素问玄机原病式》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认为各种疾病因火邪致病者居多。因此在治疗上他主要主张使用寒凉的药物,因此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

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今河南兰考县)。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使用“汗、吐、下”三法之高手。家族三世行医,自其祖母韩氏开始,到张从正这一代已经行医近百年的时间。幼年随父学医,到20岁时就开始四处悬壶出诊。他在继承父业之后又拜刘完素为师。由于勤奋好学,很快就享誉医林。后来经过别人的推荐,在金兴定中期被昭进京做御医。但由于他为人放荡不羁,无威仪,喜好读书喝酒,其高标远旨的攻邪思想又不被当时的医家们接受,最后决定隐居。

隐居后张子和潜心行医,一生共写了6部著作,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只留下了两部——《儒门事亲》15卷、《张子和心境别集》1卷。《儒门事亲》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倡导攻下三法治疗诸病。书中以六邪归纳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之为“六门三法”,此即为该书所创立的“攻邪论”的主要思想。在学术思想上,他在继承师傅刘完素的思想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师傅的思想,而具有新的见解,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学家。主张“古方不能尽治今病”。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病邪的外侵,所以必须攻邪外出,不能使它停留体内,否则就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后人称他为“攻邪派”。他强调在治病时应多用催发汗、催呕吐的药物。但他的观点遭到他人的反对,有的人说他是故弄玄虚。这就是他选择退出朝廷隐居的原因。

李东垣(1180一1251),字明之,名杲,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他出身于商人兼地主家庭,幼年时母亲身患重病,家人也为他母亲请了很多医生,但因医术不高,母亲医治无效身故。李东垣悲痛之余,深感一个良医的重要性,从此他立志学医。为了求师拜学,他不惜重金拜易州人张元素为师,由于他勤奋学习,其师尽传其术。

李东垣所处的时代是金元混战年代,民族矛盾极为严重,社会兵连祸结,各种流行性疾病四处传播,人民生活不安定。李东垣看到人民患病大多数是因为饮食没有节制,劳累过度所致。如果在治疗时一味地采用刘完素寒凉攻伐的药物,常常会耽误病情。为此李东垣广泛地推广“内伤学说”,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疗上擅长温补脾胃,因此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或者是“温补派”的门人。他的一生著书《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而其中《脾胃论》即为他的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亭,字彦修,元代婺州人(今浙江义乌),因家乡有小溪,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朱丹溪。丹溪幼年丧父,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幼年好学,对看过的书籍过目不忘,即能成诵。早年习举子业,30岁时有志于医学,36岁时又从许文懿学理学,有“东南大儒”之称。一天,许文懿对朱丹溪说:“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一提到学医,便引起了他痛苦的回忆,因为在他30岁时,母亲心脾疼痛,当时医生都束手无策,四方求治无效。回想起这一切,他就心胆俱裂,痛不可追。通过老师的开导。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精通一门技艺之后才有益于人,就算没做官,也就像做官一样普济天下,从此他便弃举子业,潜心学医。

元英宗至治三年,他来到杭州求学,得知罗知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有真才实学,就决意从他学医。但由于罗知悌很难接近,朱丹溪在刚开始时多次吃闭门羹。但他依然心诚志坚,就这样竟然能恭候在门外长达三个月之久。他的这种求学的精神感动了罗知悌,从而授业于他。罗知悌果然名不虚传,不仅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还旁通张子和、李东恒之学。朱丹溪虚心向他求教,从学多年,尽得其术而归,回到家中,他一举治愈了师傅的痼疾,因而名扬天下。

朱丹溪在治疗众多患者的临床实践中。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提倡滋阴降火,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

吴又可创始温病学

吴又可(1582—1652),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震泽(今江苏省吴江县)人。一生从事中医传染病学研究,著有《温疫论》一书,阐发了传染病病因学说,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以医为业,是明末具有创新精神的著名医家。

温疫,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传染病,它对人类的危害性极强,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瘟疫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明末清初,连年战争,灾荒不断,各种传染病不断流行。吴又可59岁那年(1641),江苏、河北、山东、浙江等省,温疫流行甚剧,他的家乡吴县一带也不例外。据《吴江县志》记载:“当时连年瘟疫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者。”当时医家按经典方法治疗,多不见效,死亡颇多。吴又可沉痛而深刻地批判医界泥古不化的害人思想说:“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遵守古代的医法,不切合今天的病情,把今天的疾病去同古代医书对号,根本得不出明确的论断,所以,这样开方给药就不见效。)病愈急,药愈乱。这“干村辟历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凄凉景象,使他感慨不已,愤然冲破习惯势力的桎梏,废弃仕途,不应科举,走上了研究医学的道路。他遇到的当务之急是“流行病”。他刻苦钻研前人及民间有关传染病的治疗经验。不怕传染,不辞辛苦地在病区、病家为患者诊治疫病。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和临床实践,他渐渐体会到以仲景之伤寒学说来论治当时流行的一些疾病,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事与愿违,遂产生了另创新路,以提高疗效的想法。他推究病源,创立“戾气”说,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一套温热病的论治方案,提高了疗效。他将这些经验经过整理著成《温疫论》一书。《温疫论》中所载传染病,包括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大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颈淋巴结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临床经验的总结。自此,不但瘟疫证治,有绳墨可循,而且又将温热与瘟疫,逐步合为一家,充实了中医学关于传染病的内容,为温病学说的创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吴氏认为:瘟疫病的发生,既不是由于四时不正之气,也不是因为外感邪气,而是人体感染了一种“戾气”。他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是天地间一种戾气所感。同时还特别强调提出这种戾气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物质的一种形式。”他说:“夫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肯定了气即是物,物即是气。他反对厚古薄今,墨守古法的医疗作风,在他的医疗著作里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在这种注重实学观点指导下,吴氏潜心研究温病之病因、病证和传播径路,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温病都是感受一种“戾气”,而是许多种。所以又称之为“杂气”。他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明确区分了伤寒与温病在病因上的不同,他说“伤寒感天地之正气,温病感天地之戾气”。同时指出戾气是可以防治的。吴又可关于瘟疫病病因的认识,最接近现代的微生物致病学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关于疫有九传的论述和对瘟疫病症候的详细观察,说明他充分认识到外感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吴又可创造性地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使人感染瘟疫,而是香致病,既与戾气的量、毒力大小有关,也与人体抵抗力强弱有关,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吴又可的勇气,鼓舞了清代的温病学家,他们不仅吸取了外感邪气“从口鼻而入”的观点,而且也大胆地提出了外感热病的不同传变规律的新学说,终于建立起与六经不同的另外的辨证体系,丰富了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

吴又可还提出,瘟疫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不论是年老体迈的老人还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都很容易感染瘟疫。并且在人和动物之间有着同等的机会感染瘟疫,有些瘟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来回的传播。导致这些瘟疫的戾气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戾气导致的瘟疫的临床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吴又可毕生从事医学,治愈了很多传染病患者,其中有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同时吴又可还往往是出奇制胜。相传有一天,来了一位患者,这位患者被认为是传染病患者,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难忍,四肢强直不能动,卧如塑,目闭口张,舌强,问话不能答,脉实有力,苔生芒刺。根据证候,是一派实热象,病情危重。据患者儿子代诉,三日来已服承气汤三剂,每剂大黄用至一两左右,病仍不减。一般医家,遇到此况,一定会考虑另立治法的。然而,吴又可则不然,他仔细权衡了患者的脉症,认为“下证悉具,药轻病重也”,不但不改方剂,反而将方中大黄增至一两五钱,连服半月而痊愈。吴氏用药之妙,可见一斑。

《温疫论》,成书于公元1642年,是吴又可惟一一部传世之作,共二卷。卷一载论文50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论文30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疠证治的辨论文章。

《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我国历代医家在与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在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的贡献是很大的。直至今天,我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

清代温病四大家

温病一词,最早出于《素问》,以后的《伤寒论》、《难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等皆有记载。明代多次爆发大瘟疫。吴又可通过深入细致的临床体察,明确指出温疫并非伤寒,而创立一套辨证论治的方法,成为辨治外感温热病的新学术流派。清代中期以后,温病学派日趋壮大。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等成为该时期的代表人物,并称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是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精通医术,尤其精通儿科。从12岁叶天士就开始跟随父亲学医,14岁时,他父亲辞世,于是拜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学习医术。十年的时间里,叶天士拜了17位老师,因为他懂得融会贯通。所以他的进步突飞猛进,开始以儿科为主,后因师从多人,从而扩展至各科。

叶天士是清代众多温病学家的代表,被誉为“温热大师”,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治疗杂病方面成绩也很突出,他提出的许多新见地和治法方药,在今天的临床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他口授、学生顾景文记录整理的《温热论》是为温病学奠定学科基础的重要著作。

在《温热论》一书中,叶天士首先阐述了温病的致病因素、感邪途径、邪犯部位、传变趋势和治疗方法,他明确提出了导致温病的主要原因是感受了温邪,突破了历代医家“伏寒化温”的认识,从而真正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叶天士把感受温邪的途径概括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他又提出“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和“辨舌验齿”等温病独特的诊断方法,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温病学理论诊治体系。

叶天士毕生医案很多,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但都不是他亲笔著述,大都由他的门人整理而成。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医案和著述托名于叶天士,可考的有《景岳全书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薛雪(166-1750),字生白,号一瓢、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天士是同乡且与之齐名,但是二人常相互抨击,所以薛雪称自己的住所为“扫叶山庄”,称自己为“扫叶山人”。

薛雪自幼好学,很有才气,后来因为母亲多病,从而潜心研究医学,他一生的著作很多,有《医经原旨》、《湿热条辨》、《扫叶庄医案》、《温疟论》及《日讲杂记》等,他对温病中的湿热病症很有研究。在著作中专门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讨论,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从而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温病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