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1
2936500000028

第28章 中医中药(14)

新中国建立初期,推拿疗法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省、市医院设立了推拿科,全国各地举办推拿培训班,并有按摩专门培训基地。改革开放后,在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来捏脊疗法,推拿麻醉,并运用于临床。现在全世界都关注着推拿这一古老的疗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富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推拿疗法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在推拿疗法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学术渊源、师承关系以及社会、地域等复杂原因。逐渐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与分支。而且这些推拿流派大多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史,在一定地域内流行。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擅长的手法称“流派手法”或“主治手法”。比如在我国北方各推拿流派手法往往明快刚健,而南方流派手法则多细腻柔和。具有代表性的推拿流派主要包括:一指弹推拿、磙法推拿、内功推拿、点穴推拿、正骨推拿、小儿推拿、保健推拿、养生推拿等。比如点穴推拿疗法就是由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点穴、打穴、拿穴、踢穴和解穴等动作演化而来的一种推拿疗法,在我国青岛、胶东一带盛行。在武术中,上述的点穴方法,即是一种进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疗伤的方法。点穴推拿疗法就是借鉴了武术中积极点穴的技术动作,总结了其中医疗点穴的经验。在中医经络、气血理论的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流派。其施术风格峻猛刚健,捷速强劲。主要的手法为击点法,其他手法包括拍打法、叩击法、按压法、掐法、捶打法等。整套手法以各种点、打、捶、拍为基本方法。点穴推拿对施术者的指力、臂力与全身的支持力要求很高,所以初学者要先进行点穴练习练功。主要功法包括盾起功、运气拍打功、仰卧功、撞背功、蜈蚣跳、鹰爪力、推山功、扎腰功等。

手法是推拿的基础。手法的熟练程度和恰当应用。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推拿的手法讲究持久、有力、柔和、渗透。主要包括挤压类、揉动类、摩擦类、叩击类、拔伸类等多种手法,每类手法又都有其特点,有其适应的部位和病证。比如揉法,又分成拇指揉法、大鱼际揉法、小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前臂揉法、肘尖揉法多种,根据病位的不同,在操作时也要选用不同的施术手法,如肌肉丰厚处可用肘尖揉动,颈椎等肌肉分布少的部位可用拇指揉法等等。通过恰当的治疗从而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的作用。

推拿疗法之所以拥有神奇的疗效,主要是因为推拿疗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崮接作用在施术部位、经络与穴位上,发挥活血化瘀、理筋整复、纠正人体骨骼与软组织解剖部位的异常等局部作用,又通过调整阴阳、舒筋健骨、调节经络、气血、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推拿疗法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没有毒副作用,容易被患者接受,又因其具有相当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势必在中医诊疗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刮痧拔罐

刮痧疗法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疗法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时代,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的一种,薪火相传,沿用不废。宋代王裴《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桃草子”。《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它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外感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夏法”。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如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又如,杨清叟的《仙传外科秘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虞博的《医学正传》、龚廷肾的《寿世保元》、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等均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至清代,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在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例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纱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有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此二书成为能使刮痧跃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从此,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有十多部,其他著作中记载刮痧医术的则更多。

谈到刮痧的疗效,“出痧”是至关重要的。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称为“出痧”。这是一种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需作特殊处理。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斑的现象,这种血凝块不久即能溃散消失。“痧”,用现代显微镜去观察,是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瘀血,这种人为的“创伤”,正是西医学无法理解和无法接纳之处。既然是治病,理所应当为人祛病消痛,为什么还往身上再添新伤?而中医的理论解释是: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痧”正是一种病邪的排泄产物。“出痧”则意味着“给邪以出路”,从而改善气血平衡。

从现代病理生理学的角度看,刮痧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从整体上协调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这种整体平衡观正是中医科学的内涵。“出痧”的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相反,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

刮痧于人体,可以起到促进代谢、排出毒素、舒筋通络、调整阴阳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瓷碗的边缘、小汤勺、铜钱、玻璃或苎麻等不易损伤皮肤的器具,蘸食用油、酒、清水或油脂,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反复刮拭,直到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瘀血斑块的现象,以解除病痛、治疗疾病的民间自然简易治疗方法。它多应用于治疗发生在夏季和秋季的疾病,如中暑、风热感冒、肠胃消化道病症等。

现代的刮痧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遵循经脉的运行和病变特点,用特制的刮痧仪或水牛角刮痧板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润滑剂,在古人刮痧基础上进行更为广泛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由于刮痧疗法具有防治疾病,保健强身,无须服药,简便易行而且见效甚快的特点,深受医患者欢迎。

“拔火罐”也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其起初只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容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的,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普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到了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简。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

同时在吴尚先的著作《理瀹骈文》以及祁宏源的《外科心法要诀》中,对于我国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等,介绍得就更为清楚了。

刮痧拔罐,作为中国医学的瑰宝,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历程。以其简便实用的特点被人们所崇尚,并在未来的人类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非口服药物,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学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