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1
2936500000003

第3章 考古(2)

在堆积内发现属于四个个体的人骨化石,成年男女各1人,8岁和1岁的儿童各1人,像是一个四口之家,但当时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距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诞生为期尚远,这时人们依然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稻作起源多年来是国际考古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稻作起源于何时何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在仙人洞遗址堆积层内出土了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并且发现了二者在不同时期地层样品中不同的分布规律,说明在距今1万多年前,人们在采集野生稻的同时,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并由以采集野生稻为主逐渐向依赖于栽培稻生存方式转化。这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将中国稻作历史提前了近5 000年。

在新石器时代,采集、渔猎活动已退居次要地位,农耕和家畜饲养等逐渐成为主要社会部门。仙人洞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因此表现出更多的原始性。这时期氏族的迁徙性较强,缺乏稳定的定居生活和农业经济,采集和渔猎经济居于主导地位等。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文化遗物也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先民们将兽皮缝缀衣服以避寒,将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挂在胸前作装饰品,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防御野兽的侵袭,陶器烧制粗糙简单等。这与仙人洞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是有关系的,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今天的万年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自然条件充足,人类不必完全依赖农业生产,以从自然中获取现成的资源就可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仙人洞完整地层序列及文化内涵向人们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渡时期的演进过程,因此成为了华南全新世洞穴堆积标准剖面的代表。

仙人洞遗址下层堆积中出土的夹粗砂绳纹陶被认定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年代测定都在1万年以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之一。它与古代人类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仙人洞遗址粗劣的人工陶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处于刚刚萌芽的状态,不可能在社会中占太大的比重。仙人洞距今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是现今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表明长江流域也是探讨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地区。伴随着原始稻作农业的出现,人类烧制出最初的陶器,促进了长期定居村落的形成,也为家畜饲养和手工业等社会分工形成创造了条件。仙人洞以其时代领先、内涵丰富、过渡特征明显成为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被誉为新石器的先驱。

开创粮食加工的裴李岗石磨

裴李岗遗址是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它所代表的古代遗存称为裴李岗文化,距今8 000—7 000年左右。

裴李岗文化有独立的居住址、窖穴、陶窑和公共墓地。居址均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面积都较小,直径3米左右,屋内有灶址,硬土居住面边缘紧靠坑壁处均匀地分布着几个柱洞,一般在南壁或西南壁设斜坡形或台阶形的门道以供出入。窖穴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多种,少数为圆形小口袋状窖穴,制作十分考究。陶窑结构属于横穴窑,圆形窑室,带有简单的火道。氏族墓地分布比较密集,墓坑均为长方形的浅竖穴,基本上都是南北向,均为单人葬,葬式仰身直肢,头向南。一般都有随葬品,少则一两件,多则十几件,主要是陶器,少量石器,最常见的有双耳壶和三足钵。

制陶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陶器有红褐色砂质和泥质两种,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器形有杯、碗、盘、三足钵、双耳壶、三足壶、深腹罐、鼎、豆、勺和器盖等,其中以三足钵和双耳壶最有代表性。由于以手工制成;加上烧成温度较低,因此陶质疏松,表皮容易剥落,器壁也厚薄不匀。陶胎中掺以细砂或蚌壳末,陶器多素面,有的略加磨光。部分陶器表面装饰有篦点纹、弧线篦纹、划纹、指甲纹和乳钉纹等,个别还发现过很浅的细绳纹。还发现有陶塑人头、猪头和羊头等艺术品。

裴李岗文化已经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它的社会经济中农业是重要的生产部门,作物有粟,就是通常所说的谷子,还饲养猪、狗、鸡及牛等家畜。狩猎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人们以木制的弓和骨制的箭镞进行狩猎,发现有燧石打制的刮削器和骨镞等工具。裴李岗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种植人工栽培的粟,并且取得了比较规模化的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与农业生产相适应,裴李岗人发明了不少进行耕作的农具,有磨制石镰、长条形两端弧刃或舌形一端刃的扁平石铲等,其中最独特的产品就是条形的石磨盘及柱形的石磨棒等。这些石磨盘用整块的砂岩石琢制而成,两端头圆弧形,平面呈鞋底状,一般长70厘米左右,最长者可达1米,宽度一般为20—30厘米,石磨盘底部大都有四个圆柱状的矮足,高3—6厘米。与石磨盘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呈圆柱状,长度一般约30—40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由于长期的使用,石磨盘的正面多被石磨棒磨成明显的凹陷。

石磨盘最初的发现都比较偶然,有的被大雨冲刷出来,有的是农民犁地时从地下翻出来的,再有就是农民平整土地取土时挖出来的。人们对于这些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石磨棒究竟是何物,为什么地里会生出这些奇怪的东西来,多是不可理解,更没有人想到过,这是一个消失的伟大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于是就把这些远古的遗物搬回家中充当捶布石、洗衣板或者垫猪圈、垒院墙。直到大规模平整土地时,石磨盘、石磨棒大量成批出现,有的石磨盘、石磨棒组合多达数十套,人们才开始对它的存在时代产生兴趣,进而关心它们的具体用途。

研究结果表明磨盘与磨棒均为史前人类给谷物脱皮的生产工具,它与那些磨制石镰、扁平石铲等工具都是当时进行农业生产的必要器具。石铲用于播种前对土地进行深翻,以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石镰则是庄稼成熟以后的收割工具,为了更便于收割,人们把石镰的刃部加工成锯齿状,以弥补刃口锋利程度上的不足。最后就是用石磨盘和石磨棒对收割回来的植物种子进行加工,主要是用碾压的方法,将种子摊开在磨盘上,用磨棒在粮食表面反复进行滚动,目的是为了能将种子上的皮壳脱掉,留下可食用部分,这样粮食口感更好,也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于提高粮食利用率、改善人类饮食状况和增强人体素质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在7 000年之前如此遥远的时代,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真是不可思议,它的发现给中国的远古文明涂抹上一层神奇莫测的独特风采。一

石磨盘与石磨棒不但是当时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而且也是反映当时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物证。在裴李岗遗址发现许多墓葬中利用石磨盘和石磨棒进行随葬的现象,如一个墓中出土石磨盘、石磨棒各一件,石磨盘侧立在墓主人的骨架旁,石磨棒置于石磨盘的两个腿上。在另一座墓中同时随葬两件石磨盘,均平放在墓室中,但没有发现一件石磨棒。还有的墓中只有石磨盘一件,侧立在墓室一旁,石磨棒则搁置一边,紧挨磨盘还放着一个陶罐,罐内盛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这些现象透露出许多重要信息,一方面表明当时人的想法是一个氏族的人活着在一起生活,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仍在一起生活,而且是人活着使用什么生产或生活工具,死后在另一世界仍使用这些工具。另一方面,男女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男子随葬品多为石制的生产工具,女性多为粮食加工工具和生活用具。女性随葬品普遍多于男性,说明女性社会地位高,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更重要的是当时人以磨盘和磨棒这些生活中常用的石器在墓中随葬,并且不是随随便便地放在墓里。而是刻意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摆放,或有或无、或多或少、或平或立,但似乎都在以器具之间各种不同组合关系来表达不同的含义,有祭祀的性质。

在裴李岗文化中利用石磨盘、石磨棒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和墓内随葬的现象非常多见,表明了当时这种工具应用的普遍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裴李岗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正是农业萌芽阶段,其谷物加工工具形式独特,数量众多,并有祭祀特征的器物组合,为探讨原始社会生产生活形式及古人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音乐始祖——贾湖骨笛

贾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9 000—8 000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这里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流密布,是比较适合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环境。在纵横的河流之间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贾湖,遗址就分布在湖泊北岸。20世纪70年代,在修建滞洪区的过程中遗址被发现,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发现房基50余座,陶窑10多座,窖穴近40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类遗物数干件。

贾湖遗址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环境学研究结果显示史前时期的沟坎和断崖边上生长着矮矮的灌木丛,附近的冈丘和山坡上,有着稀疏的栗、栎、胡桃、榛等植物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林中常有野猪、麋鹿出没。在聚落以外有广阔的大草原,貉、梅花鹿、野兔等动物自由自在地追逐奔跑,构成天然的狩猎场。湖沼旁边,栖息着大量的飞禽走兽,不时传来声声啼鸣。聚落周围是先民种植的稻田,间或可以听到阵阵悠扬的笛声。

贾湖先民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房屋面积一般都很小,多在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房屋的平面以椭圆形为主,兼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建筑形式基本上为半地穴式,另外还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半地穴式多间房,还有个别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门道多为台阶式,也有少数为斜坡式。半地穴式房屋是贾湖聚落的主体建筑,在地面上挖浅坑,地面一般都是选择纯净的黄土铺垫而成,而且经过夯打。房屋周围挖柱洞,再用木柱围成墙体,用藤条和竹篾捆扎,用草拌泥进行里外填充,形成木骨泥墙。墙顶上支撑圆锥形屋顶,用茅草进行覆盖。房屋内一般都有灶塘,大都砌在房屋中央,也有的砌在门道一侧,灶塘的周围通常摆放着盛水的罐、壶和烧饭用的陶鼎等陶器。

陶器以红陶为主,烧制火候较低,容易破碎。遗址内有很多陶窑,所以这些陶器也都是在当地烧造的。贾湖陶制品制作工艺处于泥片贴筑法向泥条盘筑法过渡的历史阶段,且后者逐渐代替了前者,并有明显的发展规律,为研究这两种成型工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烧陶方法是窑烧与露天烧并存。炊器以鼎、罐为主,汲水主要是小口壶,以盆、钵、碗为主要盛食器,可能已具备了煮、蒸、烧、烤等几种基本的食品加工工艺。

贾湖人石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整个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工艺均已具备。石铲等石制工具、精致且锋利,装饰品上隧道孔的出现更是这种工艺的最早实例。制骨工艺发达,骨器种类繁多,制作精巧而规整,有些箭头可与后代的金属箭头媲美。

史前安谧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贾湖人灵巧的心思与古朴乐观的生活情趔,遗址内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以外,还出土了不少难得一见的特殊种类器物,包括带有锲刻符号的龟甲和石器,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的骨笛和细心琢制而成的石磨盘与石磨棒等。贾湖人之中流行原始巫术与宗教信仰,墓葬中随葬腹内装石子的成组龟甲、权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存在着龟灵崇拜、祖先崇拜、犬牲和用龟占卜的现象。龟甲、骨、石、陶器上均发现形状、大小不同的锲刻符号,其中个别符号与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与原始文字有关。从龟腹内石子可以看出,贾湖人已有百以上的正整数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掌握了正整数的运算法则。

骨笛更是旷世难求的奇珍异宝,共有20多支,采用禽类的翅骨制成,管长25厘米左右。它们分属于贾湖遗址的早、中、晚各期,分为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多种形式,不少骨笛保存得相当完好,直到今天还能吹奏出动听的音乐。据研究最早期的骨笛实物距今9 000多年,笛上开有5—6个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的骨笛距今8 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阶段的骨笛距今8 2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贾湖遗址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画等分符号,表明此时期的骨笛制作与演奏技法应该已经非常成熟了。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并出现了平均律和纯律的萌芽,可吹奏旋律,且发音准,音质好,尤其是五声音阶骨笛,其音的准确度至今还使人们感到惊异,难以想象是近万年前人类的发明。

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和稻壳印痕以及大批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说明这个时期稻作农业是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主要栽培原始状态的粳稻。入骨中碳十三成分研究也表明贾湖人以食用稻米为主,而非粟、黍类植物。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合耕种,因此成为水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出土陶器上附着物进行研究还发现9 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有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

贾湖遗址的诸多重大发现,向世人展示了八九千年以前人类社会的绚丽画卷,再现了淮河上游地区史前的辉煌,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其中的石磨盘、骨笛、陶器、锲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研究我国及世界的农业史、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是中国竖吹管乐器的祖型,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它的发现彻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把我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到八千年前,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等错误认识,对后世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