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4
2936800000019

第19章 艺术(4)

但才情并没有让她一生无忧平安。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她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但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咳血而死,卫家嫌她不能生育又克夫,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23岁时文姬被匈奴掳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此间她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当地语言。建安十三年(208),35岁的蔡文姬被曹操用千两黄金、一双白璧赎回归汉。并被曹操嫁给董祀。起初夫妻二人生活并不和谐,蔡文姬因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盛年,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只是迫于丞相授意接纳了她,却自感屈就。然而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不顾嫌隙来到丞相府向曹操求情。曹操看到蔡文姬寒冬时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曹操于是宽宥了董祀。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恩德,深重文姬。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便溯洛水而上,隐居于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去探视他们。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一生颠沛流离的蔡文姬,终于在暮年获得了一份安宁的生活。

千古绝唱《广陵散》

古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十大琴曲之一。广陵是古地名(今江苏扬州一带),“散”为古代大曲的结构名称。因此,《广陵散》应该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从相关记载来看,这首乐曲大约出现于秦汉时期,魏晋时逐渐定型,后一度失传,到明代时,才出现在琴曲专集《神奇秘谱》中。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广陵散》即是从明代记载的这个琴谱传承而来。

相传《广陵散》乐曲表现的是战国聂政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汉代《琴操》记载的是聂政刺韩王: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遭韩王杀害,聂政为报父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并终于等到韩王召他进宫演奏的机会,他在琴腹中密藏匕首,刺死韩王,自己也自杀身亡;《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则是聂政为朋友刺杀韩相侠累,为了不连累姐姐聂嫈而毁容自杀,但姐姐聂嫈认为不应该自己怕死而埋没了“贤弟之名”,于是冒死前去认尸,最后悲哀痛绝,死于弟弟尸身之旁,体现了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关于这个故事,郭沫若先生曾创作过历史剧《棠棣之花》,赋予聂政以反对强暴、争取自由的意义,它远远超越了“重然诺、轻死生”的侠义精神。

今天我们见到的《广陵散》曲谱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6个部分;还有分段小标题,分别为“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呈现的正是聂政刺韩王的过程。正声以前主要融注了作者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作者对聂政侠义壮举的颂扬。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一种主导作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虽然《广陵散》这支琴曲源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但今天只要一提到《广陵散》,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嵇康和千古绝唱的典故。

嵇康(223—263),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魏时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幼年丧父,立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他还是“竹林七贤”人物之一,当时,嵇康、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成、王戎等人都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白眼看待礼俗之士,七位名士嗟生忧时,常常吟啸竹林,临流沐风,谈玄论道,琴阮相和,饮酒酬诗,悠然自得,世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擅写五言诗,喜怒不形于色,不问世事,“口不臧否人物”,纵酒自娱,王勃《滕王阁序》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司马昭曾欲为其子司马炎说亲,而他酣饮大醉60天,弄得司马昭无法开口,只得作罢。他的侄儿阮咸也旷达狂放,擅弹琵琶,“拂琴拨阮”,其姓遂成拨弦乐器“阮”之名。刘伶政治上信仰无为而治,一生纵酒放诞。向秀善诗赋,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儒道合一,追求逍遥,曾为《庄子》作注,未竟而卒。山涛字巨源,也好老庄学说,本与嵇康交游,做官后想引嵇康出仕,嵇康致书与其绝交。王戎好清谈,贪财好利,广置田产,积钱无数,每执牙筹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笑。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通晓文学音乐,“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他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否定儒家“音乐治世”思想,断言音乐本身并无哀乐可言。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他弹得一手好琴,音乐史上有“嵇琴阮啸”的说法,指的就是七贤聚于竹林饮酒,兴酣时,嵇康弹琴、阮籍吹口哨,“韵响嘹亮”。嵇康长得玉树临风,形貌风度与阮籍堪称伯仲。《晋书》形容嵇康“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评价嵇康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即使喝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嵇康有一张价值连城的古琴,琴徵用名玉镶嵌,琴囊用贵丝织成,这琴是他卖掉了东阳旧业才得到的。有一次,山涛趁醉想剖开琴腹,嵇康以生命相抗才使此琴免遭大祸。嵇康弹得最好的曲子是《广陵散》,曾引来许多人前来求教。据《太平广记》记载,嵇康在月华亭中独自弹琴,琴声招来一人,此人隐而不现,只在暗处与嵇康共论音声之趣,后嵇康弹《广陵散》,此人才现身,称闻嵇康奏琴“不觉心开神悟”,有相见恨晚之意:“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并告诉他此曲不得传授他人,从此嵇康心意横绝,概不授艺。

汉末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乱世,魏国的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政治斗争日益尖锐。嵇康是曹氏的姻亲,自然站在曹魏一边,反对司马氏专制。司马氏标榜儒家患想,嵇康却提倡玄学观念;司马氏拉拢名士,嵇康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景元二年(262),山涛推荐嵇康接替他做吏部侍郎,嵇康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义正辞严地声明与山涛绝交,并拒绝司马昭所给予的官职。信中说他不出来做官。有“甚不可者二”:一是“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入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二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这封信触动司马昭篡位的隐痛,他勃然大怒,对嵇康恨之入骨,但却无从下手,后来是因钟会的构陷才被获罪赴刑的。

钟会是“楷书之祖”钟繇的儿子,他党附于司马氏,得到其信任,官任黄门侍郎,被封为东武亭侯,封邑三百户。钟会甘当司马昭的鹰犬,往往不择手段,到处搜寻政敌,陷人于非罪,许多名士都成了牺牲品。钟会曾多次构陷阮籍,“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钟会主动和阮籍搭讪,问以时事,只等阮籍开口就加罪于他。但阮籍通过佯狂酣醉得以免罪避祸,而耿直的嵇康却没有这样的机心。

钟会没有做官前,曾经写过一本《四本论》,是讨论才性同异的文章。四本指的是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世说新语》中说钟会很想让嵇康赏识吹捧一下,就揣在怀里,到了嵇康家门前,却“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又怕嵇康驳了面子,不敢拿出来,而远远将书抛进嵇康院内,随即掉头跑开。他做了高官后,便衣轻策肥,宾从如云,神色得意地跑到嵇康面前炫耀。适逢嵇康正在柳树下打铁,向秀在一旁拉风箱。嵇康见钟会来了,一不施礼,二不让坐,自顾低头打铁。钟会面带怒容欲走,忽闻嵇康冷冷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悻悻对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罢,拂袖而去。嵇康的话里隐含着高傲与鄙视,听琴图钟会的话里充满了愤恨和恼怒,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此钟会恨透了嵇康,嵇康也得罪了钟会,惹下了日后杀身之祸。

嵇康的朋友吕安有个哥哥叫吕巽,见吕安的妻子长得美丽,就见色起意,奸污了弟媳,吕安之妻羞愧难当,自缢而亡。吕安回家后,从仆妇口中得知真情后,虽极其痛恨吕巽的禽兽之行,但碍于兄弟情面,只好隐忍不发,仅将事情告诉了嵇康。谁知吕巽做贼心虚,怕吕安说出这件丑事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对母亲不孝。当时,司马昭正在标榜“以孝治天下”,因此他以“不孝”的罪名将吕安治罪下狱。吕安不服,把吕巽的丑事揭发出来,并引嵇康为证。嵇康义不负心,站出来为吕安辩诬,保明此事。司马昭却不听吕安的辩解,仍将他判处徒刑并流放到边远地区。嵇康痛恨吕巽的做法,又写下了《与吕巽绝交书》。不久,吕安在途中写给嵇康的书信也被截获。司马昭以信中有不满之词为由。又将吕安收拘,同时下令逮捕嵇康。嵇康在狱中思绪万千,写下了《幽愤诗》,回忆幼年的生活,说自己早年养下了任性的脾气,心地善良而不能辨识好人坏人。他对自己无辜遭陷表示抗议,认为自己虽然被捕,但是在道义上是正直光明的。他在诗的结尾写道:“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咏啸长吟,颐性养寿。”表明自己一旦脱离困境就将远离尘世。此时钟会立意报复嵇康,力劝司马昭杀掉他:“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康为虑耳。”又说当年毋丘俭起兵时,嵇康就打算响应,只是山涛劝说数次才作罢。现在嵇康和吕安言语放肆,诽谤经典,应该趁机杀掉他们,以淳风俗。于是,在钟会的中伤挑拨下,景元三年(263),司马昭以“乱政”罪名下令判处嵇康死刑。当时,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为其求情,要求赦免嵇康,愿以嵇康为师,司马昭终不许。嵇康赴难刑场,从容澹定,索琴弹奏《广陵散》,“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抚琴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慨然赴难,年仅39岁。其壮举令“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一曲《广陵散》,慷慨悲壮,哀恸人心,终成“千古绝唱”。

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至今。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的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重回人间。

《广陵散》旋律激昂慷慨、悲壮雄浑,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充满戈矛杀伐之气的悲歌。它因聂政的故事而拥有了复仇血腥的音乐基调,更因嵇康的就义而成就了激昂悲壮的文化内涵。它直接与一个人的生命紧紧相联,直接与一种浩然正气、反抗精神贯通一体,张扬了魏晋士人特立独行、不畏强权的风骨。嵇康高洁,又并非清心淡泊到忘怀世事,他用生命诠释了音乐,音乐成了他生命的绝唱。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扬古今的。

人物画家顾恺之

中国的人物画出现在汉代以前,但真正兴起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是在魏晋,而集大成者为顾恺之。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卫协的学生,晋陵无锡入,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出身望族,官至散骑常侍。他性情坦率、自负而又富有幽默感。他博学多才,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据说当时金陵建造了一座瓦棺寺,落成后,和尚请众人捐施,顾恺之认捐了百万钱,众人不信,他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像。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他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等他当众点画维摩诘眼珠时,寺门大开,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于是,满城哄动,到寺中观画的人络绎不绝。没过多久,就凑足了百万数目。顾恺之的维摩诘像,清瘦赢弱,状似魏严整名士的形貌,极具神采,成为后世维摩诘像的绘画标准。

顾恺之最擅长人物画,在当时享有很高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顾恺之曾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他却惊喜地以为“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的人物画继承发展了古代现实主义传统,打破以往宗教题材的画风。他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摧写细致人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飘逸,优美巨动,充满艺术魅力。他晚年笔法似拙胜巧,神采飘然,散出浪漫主义色彩。

顾恺之的作品真迹。现已失佚,只存若千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这些画作代表了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也一直为历代视如珍宝。

《女史箴图》是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的《女史箴》为题材创作的。“女史”是女官名,“箴”有规劝、告诫之意。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纵恣,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女史箴》,用韵文形式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廷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其中有汉代宫廷女官冯婕妤挺身向前,挡住越栏而出的黑熊,保护汉元帝游园的故事;还有班婕妤辞谢汉成帝,不与之同乘,以劝诫皇帝专心朝政的故事等。《女史箴》在当时被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之名篇。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将此名篇分成12段,每段在画侧题写箴文(第一段除外),每段画面都以女性形象为主体,形象地揭示箴文的含义,其形式类似于今天的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