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击”之有方。旁敲侧击,顾名思义,就是在论辩过程中,不直截了当,而是先避开某个敏感的实质性话题,解除论敌的戒备心理,然后从两翼接近目标,最后迫使对方就范。这就要求在论辩时,根据论辩推进的进程,把握适当时机,通过旁敲侧击,展开强大的心理攻势,攻破其精神防线。同时,要针对论敌心中有鬼的心态,围绕“旁”与“侧”做文章,用曲语敲山震虎,不要直截了当,以免被对方摸清意图而失去主动权,但又要防止偏离主题“敲”、“击”,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此外,还要准确地把握“敲”、“击”的力度。要按照“分寸适宜、轻重得当”的原则,“敲”要敲到对方的要害处,“击”要击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论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心理上处于劣势而甘拜下风,拱手认输。
借题发挥,攻其不备
扣紧题目做文章容易,借谈论另一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则需要有随手拈来、顺势支配的能力。
借题发挥论辩法就在于借论敌之题为己用,在辩者立论受到攻击时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进行回击,促使论辩局势发生转换,实现既定的论辩意图。
1928年,夏明翰在对付敌人的审讯时,借“宗教信仰”的话题进行还击,不仅表现了双方世界观的不同,更进一步揭露了敌人伪善的嘴脸:
敌人:“有无宗教信仰?”
夏明翰:“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举屠刀!”
借题发挥论辩法可立即就对手所提的话题进行易位,使自己摆脱受击处境。这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以论敌所讲的道理或所用的方法来还击对手,能产生有力的反驳和揭露作用。
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个西方外交人士狡猾地对我国代表说:“阁下这次在西方逗留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否对西方有了一点开明的认识?”其弦外之音是讽刺我国代表过去未接触过西方,对西方的一切浅薄无知。
我国代表回答道:“我是在西方受教育的。40年前我在巴黎受高等教育,我对西方的了解比你少不了多少;很遗憾,倒是您对东方的了解可是太差了。”
我国代表在这一论辩中,以牙还牙,将对方的道理还击对方,如此使西方外交人士不敢再存轻视之心。
有时还可以借对方之题,来封住对方的嘴,令对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据说林肯在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林肯,这里有一道难题和两道容易的题目,由你任选其一。”
“我就考一道难题吧。”
“好吧,那么你回答,”老师说,“鸡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林肯回答说。
“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又问。
如此,鸡蛋是鸡生的,鸡是鸡蛋孵化的……林肯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循环往复、无止无尽的,于是他了立即借老师所说的“一道难题”来堵住老师的嘴:“老师,这是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了。”
论辩中,双方往往互不相让,如果不能给对手以有力的打击,就很难改变自己的被动地位。借题发挥论辩法就是要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对方的“小辫子”,用锋利言词驳斥对手,一举把对手的攻击堵住。
欲擒故纵,后发制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广为流传,是“欲擒故纵”的典范。“擒”,意思是捉拿;“纵”是放走。但诸葛亮放走孟获,并不只是为了捉拿孟获,而是利用七擒七纵的计谋,不断扩充领土,通过孟获去征服整个南方的少数民族。
将兵术变辩术亦复如此:“纵”只是手段,“擒”才是目的。面对强敌,不能强攻,就先张网退避,示敌以虚,待敌骄纵冒进,再反守为攻,一网打尽。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在纽约举办训练班时,用的是一家大饭店的礼堂。
训练班办到一半,他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付出比原来多三倍的租金。后来打听到,原来是饭店经理为了赚更多的钱,打算把场地出租给另外的人举办晚会。
卡耐基找到了饭店经理,对他说:“假如我处在你的地位,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因为你是这家饭店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饭店尽可能多盈利……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办晚会的,你的确是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给的租金当然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亏了。”
卡耐基松弛了对方的戒备情绪,缓和了气氛之后,继续说:
“但是,你要增加我的租金,结果将会是降低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是你把我赶跑了。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势必再找别人的地方举办训练班。要知道,这个训练班吸引了很多的有文化的、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要到你的饭店来听课,实际上起了免费为饭店做广告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你即使花5 000元在报纸上登广告,也不能邀请到这么多人亲自到你的饭店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你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
在卡耐基的说服下,饭店经理放弃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让训练班继续办下去。
卡耐基辩说的成功,就在于采用了欲擒故纵术。先纵,给予认同,以取得彼此心理相容,使对方放松戒备。“但是”一转,直陈利害,比较得失,使其放弃了原来“增加租金的要求”。
田骈是齐国的辩士,他标榜自己不喜欢做官,以此自命清高。其实,他有大批仆从,其排场与做大官的并无两样。一天,他正与门客在花园里对弈,忽然一个齐国人求见。这个齐国人先对田骈赞扬一番,表示对他不肯入朝的骨气极为钦佩,又表白自己愿意来为这样一个清廉的人做个小仆人。田骈被齐人夸得非常高兴,问道:
“你是从哪里听说我不做官的主张的?”
“听我隔壁的女人说的。”
“她也知道我?”
“不但知道,而且还说您是她的楷模呢!”
“她是什么人?”田骈更感兴趣地问。
“她是个洁身自好的人,早就发誓永远不嫁人。可是今年三十岁,却生过七个儿子。她虽然没出嫁,可比出嫁的人还会生儿子,如今先生您也常说最讨厌做官,可是府上食禄千钟,徒役数百。这气派、势力比那做官的还要大呢。”
田骈羞得满面通红,拂袖而去。
在论辩中,当对方锐气旺盛时,我方如果一味硬碰硬地与之抗衡,有时会消耗极大而收效甚微。如果我方这时能故意避开对方的锋芒,甚至故意向对方显示我方立论的某些软弱状态,用以骄纵对手,对方以为有可乘之机而踌躇自得,我们则在静观其变之中捕捉契机,然后乘对方丧失警惕之机,抓住要害给予致命一击。这就叫做“欲擒故纵,后发制人”。在上例中,这个齐人之所以能说得辩士田骈羞愧难当,拂袖而去,用的就是这种论辩技巧。他开始故意表示对田骈很佩服,使田骈忘乎所以。而正当田骈自鸣得意之时,齐人却通过一个例子,一下子撒开其虚伪面具,使他不做官的实质暴露无遗。这种辩驳的艺术多么高超啊!
这种技法的运用体现了一个出色的雄辩家诱敌深入的战略意图和战术素养。在实际辩论中,它往往能让对手在神不知鬼不觉间中套。故此战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欣赏下例:
甲:在你面前有道德和金钱,只能两者择一,你选择什么?
乙:我选择金钱。(故意纵)
甲:要是我呀,要道德不要金钱。
乙:是的,谁缺什么就选择什么,你要的正是你缺乏的。(显然是擒)
显然,乙方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欲擒故纵辩论法,抑扬之间便收到了后发制人的良好效果。
巧设圈套,请君入瓮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武则天当政时,推行严刑峻法。一次,有人告了周兴,武则天便命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来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的法子。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大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会什么都招认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备好一只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周兴兄,有人告了你的状,请你老兄进瓮去吧!”周兴吓得面如土色,冷汗淋漓。后来,“请君入瓮”便成了成语,比喻用其人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论辩中,“请君入瓮”是指言在此而意在彼,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诱使对方说出或同意与你尚未说出的、准备坚持的观点相类似的观点,然后伺机运用类比、二难推理等方法,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前言与后语相悖谬之处,使论敌陷入圈套之中而无法争辩的雄辩方法。
作为一种论辩技巧,“请君入瓮”的关键在于巧设圈套和伺机点破,使论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无言以对,俯首认输。
无锡毛纺厂有一位被公认不可救药的落后典型,绰号叫“螳螂”的青年工人。很多人对他的转变失去信心。厂党委书记刘吉主动找他谈了话,却使这位青年的生活态度出现了转变。
刘吉一见他就说:“你好啊!”
青年冷冷地回答说:“不敢说好——众所周知我不好。”
“为什么抽水烟?”
“有劲,过瘾,没钞票!”
刘吉又问:“你每月收入多少?”
青年回答说:“进厂10年,每月386角,奖金年年无。”
“为什么?”刘吉又问。
“因为我是全厂有名的坏蛋!”
“你一不偷,二不抢,三不搞腐化,怎么会是坏蛋呀?”
青年回答说:“有人说我是不可救药的嘛!”
刘吉坚定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你不是坏人,说你不可救药,不仅是否定了你,同时也否定了教育者自己。”
听到这里,这位青年也笑了:“哈哈,我与你见解略同。”
刘吉有意紧逼一句:“我听说你曾救过人。”
青年:“那是过去,好汉不提当年勇。”
刘吉接过话茬说:“对,有志气,过去你曾经是个好汉。可如今呢?你骂人、打架、恐吓人、逞英雄,干的是蠢事。我今天来这里是第三次拜访你,想和你交个朋友。我还要拜访你的父母、你的妻子、你的师傅、你的朋友,共同探讨一个青年人如何生活。孔夫子说‘三十而立’,你今年整30岁了,好花迟开也该开了。”
刘吉用这种平和朴实的语言从肯定成绩入手,步步诱导,激发自信,然后渐趋深入,提出批评、指正方向,自然使这位青年的心灵受到震动。在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己人效应”,唤醒了他改正错误的决心。
这位青年当场激动地站起来,照刘吉肩膀拍了一下:“刘吉,你够朋友!”后来,这位青年果然发生了很大转变。
刘吉所采用的就是“巧设圈套,请君入瓮”诱敌论辩法。通过步步设伏,使对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闯入早已布置的圈套,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在一个晚会上,独自坐在一旁想心事。一位美国富翁非常好奇,便走过来说:
“萧伯纳先生,我想出一块钱来打听你在想什么?”
显然,这位富翁不但干扰了萧伯纳先生的思绪,而且还浑身散发着一股铜臭味。他的话不仅俗不可耐,而且完全是对萧伯纳人格的侮辱。
对富翁庸俗的做派,萧伯纳决定给予反击。他抬头看了一眼富翁,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
这下更引起了富翁的好奇,他急不可待地问道:“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东西呢?”
萧伯纳笑了笑,叹了口气说:“我想的东西就是你呀!”
萧伯纳的回答可谓典型的“请君入瓮”。富翁问他在想什么,如果他直接回答的话,必然兴味索然,达不到反击的目的。而他所说的“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自然就勾起了富翁的好奇心,使他不知不觉地上钩,非要对“不值一块钱”的“东西”问个水落石出不可。萧伯纳见“蛇”已“出洞”,便抓住玄机揭“谜底”。于是道出了“我想的东西就是你”。语言虽然简短,但却巧妙地给了富翁当头一棒。
偷换概念,暗度陈仓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
一天,林文庆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少,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
林文庆却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身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林文庆料不到鲁迅会说出这句话来,弄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接着,鲁迅力陈研究院经费不能减少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只得灰溜溜地收回自己的主张。
为什么其他教授的话不起作用,鲁迅一席话就立见功效呢?这和鲁迅讲话的开头有关系。
鲁迅抓住“有钱”两字做文章,出奇制胜。林文庆讲的“有钱”和鲁迅讲的“有钱”概念是不同的,但鲁迅就是巧妙利用这一不同,给林文庆当头棒喝,打乱他的阵脚,一开口就气势非凡,使对方在心理上先输了几分。
鲁迅这里运用的是偷换概念法。
偷换概念,就是在论辩中针对对方的无理主张,故意曲解某一词语在对方话中的意思,出奇不意地驳倒对方。
“暗度陈仓”的本意在于:表面上不动声色,或制造某种假象来稳住敌人,而自己则暗中进行活动,在敌人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攻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