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2959800000016

第16章 外伤疾病(1)

§§§第一节烧伤

烧伤是由热力(火力、灼热气体、液体、固体)及电、化学物质等原因而引起的人体损伤。一般以热力烧(烫)伤最为多见。本病起病急,烧伤的严重程度与烧伤面积和深度有关。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生化检查可了解肝肾功能、酸碱平衡情况;创面分泌物及血液培养加药敏试验可判断有无感染及败血症的发生。本病属于中医“水火烫伤”范畴。

诊断要点

1.烫伤面积的估计

(1)中国九分法。将体表分为11个区域,每区各占体表的9%,加会阴部1%,共为100%。

(2)儿童的烧伤面积计算。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

(3)手掌法。伤员五指并拢时手掌的面积约是体表面积的1%。

2.烧伤深度的估计。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栺曘(仅伤及表皮,局部红肿,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栻曘(浅栻曘:伤及真皮浅层,生发层仅部分损伤,渗出较多,水泡明显,破裂后渗液多,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深栻曘: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水泡较小或较扁薄,感觉稍迟钝,皮温可稍低,去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水肿明显)和栿曘(伤及皮肤全层甚至更深,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创面苍白,焦黄,无水泡,触之如皮革,痛觉消失,皮温低)。

3.烧伤严重性分度。分为轻度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栻曘烧伤)、中度烧伤(总面积在11%~30%之间或栿曘烧伤在9%以下)、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栿曘烧伤面积在10%~19%之间,或烧伤面积不足31%,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或有较重复合伤)和特重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栿曘烧伤面积在20%以上)。

4.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低血容量性休克(多发生在烧伤后48小时以内,中度以上烧伤均应考虑到此种可能)、烧伤感染(烧伤后细菌容易在创面生长繁殖引起感染,创面的表层感染容易看出,坏死组织或焦痂下的化脓感染需剪去焦痂方可发现)、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烧伤休克、烧伤败血症后很易并发内脏器官的功能衰竭,需加强监测,尤其是肾、肺、心脏等重要器官)。

辨治原则

火为阳邪,灼伤人体,易于耗气伤津,甚或因阴损及阳,导致阴伤阳脱;或邪毒趁虚而入,火毒炽盛,内攻脏腑。后期病邪虽除,正气受损,易见气血两虚或阴伤胃败之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主。

处方

1.热甚津伤证:发热口渴,唇红而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增津养阴。

基本处方黄连5g,黄芩10g,麦冬10g,玄参10g,金银花15g,生地黄12g,竹叶心12g,天花粉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生脉饮:红参5g,麦冬10g,五味子10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用。适用于热盛津伤证。

(2)银黄口服液:每次10~20ml,每日3次,口服。小儿按年龄酌减。适用于热盛津伤证。

(3)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5g,黄芩、黄柏、鲜生地黄、麦冬各10g,生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热盛津伤证。

(4)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水牛角、鲜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麦冬、玄参各10g,生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热盛津伤证发热明显者。

(5)烫伤药水:喷洒创面,每2小时1次,至药液形成咖啡色痂盖为止,2~3日后每日喷洒2~4次,直至痂皮干燥翘起脱落。适用于轻度烧伤(栺曘、栻曘)。

2.正虚邪恋证:神疲乏力,纳谷不香,低热或不发热,易汗,创面皮肉难生,经久不愈。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缓。治宜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基本处方党参20g,炙黄芪15g,茯苓1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干地黄10g,金银花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八珍丸: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9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烧伤后期气血两虚者。

(2)四物汤: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干地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烧伤,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出血反复不止,病程缠绵,紫癜色暗,面色晦暗。

(3)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生地黄各10g,炙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烧伤后期气血两虚者。

(4)归脾汤加减:人参、白术、黄芪(炒)各6g,当归身3g,炙甘草1.5g,茯神、酸枣仁(研炒)各6g,青木香1.5g,龙眼肉6g,大枣2枚。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烧伤后期气血弱,不眠者。

(5)黄连油纱布:黄连9g,当归15g,生地30g,麻油360g,白蜡120g。上药除白蜡外,入麻油内浸1日,文火熬至药枯,去渣取清,加入白蜡徐徐收膏,将膏均匀涂于医用纱布高温消毒。适量外敷并加压包扎,每1~2日1次,创面渗出减少后,再予暴露,使创面干燥。适用于创面糜烂者。

(6)新鲜鸡蛋置于75%酒精中消毒15分钟,按无菌操作,在鸡蛋两端各打一小孔,让蛋清流入消毒碗内(用时配制),创面经清创处理后即用消毒棉球蘸蛋清液涂布,第1天2~3次,一般6~15小时创面即形成淡黄色痂膜。此时疼痛缓解,体液渗出停止或减少;如痂膜形成不够完整或有龟裂现象,可再涂蛋清;有脓时应排脓再涂。

3.阴脱阳亡证:体温不升,神志恍惚,呼吸气微,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舌质红绛或紫暗,苔灰黑或光剥无苔,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逆,固护阴液。

基本处方人参6g,炙甘草6g,麦门冬12g,制附子12g,五味子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生脉饮: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烧伤阴津耗伤者。

(2)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人参3~9g,熟附片10g,麦冬12g,五味子9g,炙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烧伤阴脱阳亡证。

(3)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人参3~9g,麦冬12g,五味子9g,黄连3g,黄芩、黄柏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脱阳亡伴有火毒证者。

警示

1.创面处理以保护创面、促进创面早日愈合为原则,应用一些敷料和外用药防止感染,促进新生皮生长,可采用暴露、半暴露和包扎方法,深栻曘和栿曘创面难以自愈,常需要手术植皮来封闭创面。

2.严重烧伤由于早期的低血容量休克,后期的感染性休克,炎症反应过程的各种介质的作用,大量的营养消耗,多种药物应用对各种器官的影响,均会导致多种器官并发症、功能障碍和功能衰竭。烧伤面积越大发生率越高。在烧伤的治疗过程中应经常保持警惕。平稳渡过休克期对防止多器官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冻疮

冻疮是指人体遭受低温寒湿侵袭后血脉凝滞,引起全身或局部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冷湿条件下的户外作业者,好发于四肢末端及耳鼻等暴露部位。临床以局部紫斑、肿痛、水疱或破溃坏死等为主要特征。若继发感染,可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败血症。创面分泌物及血液培养加药敏试验可判断有无败血症的发生及致病菌的种类。本病属于中医“冻疮”范畴。

诊断要点

1.反应前期以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为表现。

2.反应期包括复温融化和复温融化后的阶段。当冻伤者脱离寒冷环境复温,受冻局部逐渐软化,血管舒张出现反应性充血及炎症反应。

3.反应后期主要表现为交感或周围神经损伤所引起的功能紊乱症状,如局部皮肤苍白或青紫、发冷及感觉减退或敏感,对冷敏感等。

4.全身性冻伤开始有寒战、苍白、发绀、疲惫乏力、打呵欠等表现,继则出现肢体僵硬,幻觉或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心跳呼吸骤停。

辨治原则

冻伤为感受寒邪,凝滞经脉,气滞血瘀所致。寒邪客于皮表则见皮肤麻木冷感、苍白或嫩红甚则水疱;寒邪入里,留于营卫,脉络闭阻,则见局部冷痛麻木,触觉丧失,暗红漫肿;寒郁久化热,则可见肉腐、皮烂之证;寒邪侵入脏腑,耗尽脏腑阳气,则机体衰竭。治疗以温经散寒为主,化热则清热解毒。

处方

1.寒凝血滞证:患处皮肤苍白,或紫暗,局部肿胀结块,疼痛剧烈或感觉麻木。舌质淡有紫气,苔薄白,脉沉迟。治宜温经散寒,化瘀通脉。

基本处方桂枝10g,白芍10g,丹参10g,川芎10g,木通10g,细辛3g,当归15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乐迈颗粒:颗粒剂。每次3~6g,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冻疮早期寒凝血瘀者。

(2)大黄虫丸:丸剂。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冻疮早期寒凝血瘀者。

(3)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桂枝、赤芍各10g,细辛3g,通草6g,大枣10枚,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冻疮早期伴四肢厥冷者。

(4)桂枝加当归汤加减:桂枝、当归、赤芍各10g,生姜3片,大枣10枚,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冻疮早期四肢厥冷者。

(5)中药熏洗:桂枝15g,赤芍15g,红花9g,当归15g,细辛9g。每日1剂,加水煎服,趁热熏洗患部,每日2次。适用于未溃者。

2.瘀久化热证:患处红肿热痛,溃烂坏死,伴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基本处方玄参10g,赤芍10g,地龙10g,当归15g,金银花15g,炙乳香6g,炙没药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乐迈颗粒:颗粒剂。每次3~6g,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冻疮见血瘀证。

(2)大黄虫丸:丸剂。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冻疮见血瘀证。

(3)三妙丸:黄柏120g,苍术180g,川牛膝60g。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0丸,每日2次,口服。功效清热利湿。适用于冻疮见下肢湿热者。

(4)四妙勇安汤加味:生黄芪15g,玄参、当归各10g,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15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生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冻疮见阴虚热毒者。

(5)犀角地黄丸:每次2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冻伤溃烂染毒,邪毒炽盛者。

(6)京万红膏:外敷创面,每日1次。适用于破溃者。

警示

1.冻僵的患者不宜立即烤火。应用40~42曟恒温热水进行局部或全身浸泡,使患者在15~30分钟内迅速复温,肛温回复到32曟左右,应立即停止复温,移出擦干并继续保温。

2.患处以软布衬垫,并轻柔按摩,使气血流通,但不可碰伤受冻部位。如有糜烂和溃疡,可应用含抗菌药和皮质基的软膏或冻疮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