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2959800000053

第53章 眼科疾病(13)

基本处方炙黄芪15g,甘草3g,党参、当归各10g,陈皮6g,升麻3g,白术、丹参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健脾升阳益气汤:党参、白术、黄芪、山药、当归、茯苓、石斛、苍术、夜明砂、望月砂各10g,陈皮、升麻、银柴胡、甘草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2)补中益气丸: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9g);小蜜丸,每次9g,每日2~3次,空腹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3)四君子丸:每次3~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4)六君子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气虚弱、痰湿阻滞者。

(5)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脾虚者。

(6)益气明目丸: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菟丝子、黄精、柴胡、葛根、当归、丹参等。研细末,成小丸剂,每次3丸,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脾胃气虚夹瘀者。

警示

本病迄今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及针灸治疗在某些病例缓解症状、改善视功能方面有一定帮助。

§§§第三十三节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是指视神经的炎症、蜕变和脱髓鞘等病。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分为球内段的视神经视盘炎及球后视神经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40岁以下发病者占80%,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儿童以双眼发病为多见。病变过程容易并发视神经萎缩,严重者导致失明。本病属于中医学“暴盲”、“目系暴盲”范畴。

诊断要点

1.起病急,双眼均可发病。

2.视力显著减退。

3.视野出现中心暗点或视野缩小。

4.视乳头充血、水肿、边缘模糊,视网膜静脉扩张弯曲等即可诊断本病。

5.有条件者作FFA可帮助确诊。

辨治原则

早期以清肝泻火,舒肝解郁,行气活血为主,控制病程,避免恶化。中、后期以滋阴降火、益气养血为主,酌加活血化瘀,通络明目之品。

处方

1.肝经实热证:视力急剧下降,常伴眼球压痛或牵引样疼痛,视盘充血水肿,生理凹陷消失,边界模糊,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盘附近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者,眼底无明显改变;兼见头痛眼胀,烦燥易怒,胁痛耳鸣,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泻肝火,通络开窍。

基本处方龙胆草、柴胡各6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5g,生地、当归、丹皮、赤芍、栀子、黄芩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菊花明目饮:菊花24g,酒黄芩12g,酒生地、赤芍、知母、决明子、玄参各9g,丹皮6g,川芎3g,犀角粉(冲服)0.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热者。

(2)龙胆泻肝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胆火炽者。

(3)当归龙荟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胆火炽者。

(4)黄连羊肝丸:每次1丸,每日1~2次,口服。适用于肝胆火炽者。

(5)泻青丸:每次3丸,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胆火炽者。

2.肝郁气滞证:视力骤降,目珠隐痛或胀痛;眼底见视盘水肿,充血或视网膜水肿;发病前后常有情绪波动;平素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头晕口苦,食欲不佳。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舒肝解郁,行气活血。

基本处方柴胡、陈皮各6g,白芍、当归、郁金、枳壳、川芎、红花、川芎各10g,炙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丹栀逍遥散加味:当归、白芍、茯苓、白术、银柴胡、丹皮、山栀、丹皮、丹参、赤芍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郁火旺者。

(2)柴胡疏肝丸:每次6~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滞血郁者。

(3)逍遥丸: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郁气滞者。

(4)醒脑静注射液:每次1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热毒炽盛,气滞血瘀者。

3.阴虚火旺证:视力下降,眼底视盘充血水肿;兼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唇红颧赤,口干。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活血祛瘀。

基本处方知母、黄柏、熟地、当归、白芍、丹皮、泽泻、茯苓、山药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舒肝解郁益阴汤:熟地、生地、山药、枸杞子、茯苓、泽泻、丹皮、当归、白芍、白术、银柴胡、丹参、赤芍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肾虚肝郁者。

(2)知柏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4.气血两虚证:产后哺乳期或久病、失血之后,突然视物模糊,面白无华,唇舌色淡,少气乏力;眼底见视盘轻肿,边界模糊。舌淡,苔白或少,脉沉细无力。治宜益气养血,开窍明目。

基本处方党参、茯苓、白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鸡血藤、枸杞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人参养荣丸: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气血两虚者。

(2)十全大补丸: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9g),每日2~3次,口服。适用于气血亏虚者。(3)补中益气丸: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气血亏虚者。(4)八珍丸: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血两虚者。

警示

对已知病因者消除病因,初期西药应用大量激素,配合维生素及神经营养剂。中药以辨证论证辅以通络开窍法治之,可辅以针刺疗法。如效果不好,可以激素局部注射,并加强针刺治疗。

§§§第三十四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供给视神经的血管发生阻塞、缺血,引起筛板前后的视神经供血不足,产生梗塞而致。因发病较急,近年亦称“急性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多为双眼先后发生,相隔数周或数月、数年不等。视力损害轻则表现为某象限“发黑”,重则失明,以中老年多见,男女无明显差异。本病属于中医“目系暴盲”、“视瞻昏渺”范畴。

诊断要点

1.中老年人、突然视力下降。

2.眼底有视盘水肿。

3.视野检查有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象限性)视野缺损,基本可以确诊。

4.FFA检查帮助诊断。

辨治原则

本病有实有虚,实证为风痰阻络、气滞血瘀;虚实夹杂为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治宜熄风豁痰,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滋阴潜阳。

处方

1.风痰阻络证:视力突降,眼底见视盘水肿,视网膜有水肿及小出血、渗出;全身见有眩晕耳鸣,胸闷,或有头痛。舌胖,苔腻,脉弦或滑。治宜熄风豁痰,活血通脉。

基本处方法半夏、茯苓、胆南星、红花、丹参、当归各10g,枳实、陈皮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二陈丸: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痰湿郁结者。(2)涤痰丸: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痰湿郁结者。(3)六君子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气虚弱、痰湿阻滞者。

2.气滞血瘀证:视力突降,眼底视盘水肿,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充血,视网膜出血明显;或伴头痛,情志不舒,胸胁满闷。舌紫,苔白,脉弦或涩。治宜行气活血。

基本处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牛膝、柴胡、枳壳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疏肝桃红四物汤:柴胡、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川芎各15g,熟地、白术、茯苓各12g,薄荷(后下)、生姜、炙甘草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郁血瘀者。

(2)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者。(3)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者。(4)葛根素注射液:每次0.2~0.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10次为1疗程。适用于气血瘀滞者。

(5)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10天1疗程。适用于气血瘀滞者。

(6)川芎嗪注射液:每次8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适用于气血瘀滞者。

(7)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每次1ml,每日1次,球后或太阳穴(颞浅动脉附近)注射,连续10~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可连用3~5疗程。一般初发病急性期以球后注射效果好,以后可球后、太阳交替,或只用太阳穴。适用于气血瘀滞者或本病各证型。

(8)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1ml,于肝俞、肾俞穴位注射,每日2穴,左右交替,连续15~20天。适用于气血瘀滞者或本病各证型。

3.气虚血瘀证:视力下降,眼前发暗,眼底见视盘水肿;或乏力少气,面白倦怠,或有纳少便溏。舌胖有齿痕,色淡,苔白,脉沉细,或缓。

治宜补气化瘀。

基本处方地龙、赤芍、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各10g,黄芪、葛根各3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黄芪活血汤:黄芪20g,当归、地龙各12g,赤芍芍、桃仁、红花、桔梗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虚血瘀者。

(2)黄芪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气虚者。

4.阴虚阳亢证:视力突降,眼底见有视盘水肿,或有出血,动脉硬化,静脉充盈;素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治宜滋阴潜阳,活血通络。

基本处方石决明(先煎)20g,龙骨、牡蛎各15g,白芍10g,车前子(包煎)15g,泽泻、牛膝、红花、桃仁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天麻钩藤颗粒: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

(2)平肝潜阳汤:石决明、磁石、珍珠母各20g,天麻、钩藤各10g,熟地30g,枸杞10g,白菊花6g,山萸肉、泽泻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阳亢者。

(3)潜阳活血汤:生地15g,玄参、生牡蛎、石决明、牡丹皮、赤芍、茜草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阳亢者。

警示

尽力寻找病因,对因治疗。在初期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扩张血管剂并降低眼压,中药予活血化瘀,开窍通络之剂,以尽快缓解或消除血循环障碍,减轻视盘水肿,恢复视力。

§§§第三十五节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纤维在各种病因影响下发生变性和传导功能的障碍。视神经萎缩多根据视乳头改变将其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或单纯性视神经萎缩,病变可开始于球后,即所谓下行性视神经萎缩;继发性视神经萎缩是因炎症开始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而延及视乳头部,也即所谓上行性视神经萎缩。是多种眼病及全身病变对神经损伤的最终结果,亦可由遗传、外伤等导致,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治疗困难,为常见的致盲或低视力的主要病种之一。本病属于中医学“青盲”范畴。

诊断要点

1.视力渐降,可进行至完全失明。

2.视野多呈向心性收缩,也可出现中心暗点、扇形缺损和偏盲等。

3.视乳头色苍白或蜡黄,边界清楚。

4.必要时做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头颅CT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治原则

补肝肾、益气血、通络活血为治疗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