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热土群英
2969000000014

第14章 上阵父子兵

——记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窦运萍

2005年9月15日晚,52岁的安源区青山镇光辉村三组村民窦运萍和儿子窦贤江一道骑摩托车前往城区办事,就在两人快进入市区的水口桥路段时,听到远处传来“有人抢劫”的呼救声。

窦运萍心头一紧,他顺着摩托车的灯光,看到3个持刀男子将一中年男子压倒在地,另外还有一个骑摩托车的男子停在一旁。“这是明目张胆抢劫!”父子俩的热血直往头顶上冲,“这还了得!”他们大喝一声,立即挺身上前阻止。劫匪一见有人来,拿起抢到手的公文包等物品,骑着摩托车向长兴馆方向逃窜。

这时,他们父子俩本可以不再管这“闲事”,照常去城区办自己要办的事,这样的话,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故事也就到此为止。可他们没有这样做,反而顿生起一股“侠士”般的气概。几乎没有丝毫的迟疑,他们一踩油门,“忽”的一声飞速向前冲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追赶劫匪,为受害者追回被抢物品。

就这样,父子二人追出2000多米,终于在水口老道口处的一小巷内堵住了4个劫匪。

于是,就发生了手无寸铁的窦运萍和窦贤江与4个持刀男子展开近30分钟的搏斗。于是,父子俩终因寡不敌众,被持有凶器的劫匪砍下数刀,倒在血泊中。劫匪丢下原来骑的摩托车,将窦贤江的摩托车抢走……

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急救室的病床上。

窦贤江头部被砍,左桡骨和左锁骨也被劈成开发性骨折,全身多处被刀砍伤,窦运萍头、胸、肺、腹、腋下等重要部位被砍20多刀,肺部被刺伤,大网膜出现裂伤,大肠外溢,昏迷不醒;后经医院全力抢救,才脱离危险。

血搏4个劫匪的见义勇为父子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当时任中共安源区委书记的张学民等领导前往医院看望,送去了花篮和慰问金,青山镇党委书记陈恒东带着镇机关干部的深情厚谊和数千元捐款探望父子俩,青山派出所全体民警也为窦运萍父子之义举所感动,纷纷捐款慰问……各界人士送来了全社会人民对勇士的关切之情。

他们的先进事迹也被社会广为关注,中央电视台1频道和12频道、《江西日报》、《新法制报》、《萍乡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窦氏父子被评为“感动萍乡2005年度十佳新人新事”等称号,窦运萍本人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受到国家领导罗干的亲切接见。窦运萍因见义勇为而备受各界关切,却也因为见义勇为而揭开曾服刑坐牢的伤疤。

1980年,时年23岁的窦运萍,已娶妻成家。当时一家人生活比较清贫,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有时连买根烟的钱都没有。这时他的一个朋友遇到困难找他借钱。“朋友有难,就是揭不开锅盖都要帮。”他背着妻子把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元钱拿了出来,但却远远不能解决朋友的困难。朋友无奈之下想出一个损招去偷。窦运萍害怕,知道这违法的事做不得。但经不起朋友的纠缠和诱导,思想的天平开始倾斜,为讲义气铤而走险,于是他们两人伙同一浙江男子在萍乡与湖南的交界处找一户人家下手。他们3人从这户人家的猪栏潜入,正准备行窃,不料被户主发现,见事情败露3人索性明抢,威胁户主不要动,从屋内搜出10块银元后逃离了现场。窦运萍分到了3块银元,事后他十分后悔,这3块银元一直放在家中不敢动。湖南醴陵警方找到他时,窦运萍将原封不动的3块银元交给了警方。

窦运萍犯抢劫罪,被判刑5年,服刑于湖南耒阳。

在狱中,窦运萍不仅十分后悔,还用实际行动悔改,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才念过两年小学的窦运萍拿着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学起,最后整整一本字典都学完了。在狱中,他认认真真地进行劳动改造,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找狱警谈心,学做人的道理。由于表现良好,窦运萍被减刑半年。

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一直是窦运萍脑海中的一个阴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忏悔道,他为这个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到现在仍然在深深的悔恨中。

出狱后,窦运萍痛改前非,下定决心好好做人,不仅要求自己谨言慎行,而且左邻右舍有难处,他总是有求必应、有困必帮。与窦运萍同一个村民组的叶先生说:老窦虽然犯过错,但人还是比较实在的,遇事敢于说公道话,有互助精神。

和窦运萍从小一起长大的欧先生告诉记者,听到这事以后大家都非常惊讶,窦运萍平时就是个平平凡凡的人,没想到却做出了这样不平凡的事。“他从小个性就比较强,拖板车、挖煤井、开手扶拖拉机,什么都做过。虽然犯了点错,可是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是本本分分的。”

住在窦运萍家隔壁的巫先生说:“我们住在一起21年了,一起盖的房子,虽然不是同姓但就像兄弟一样,有事只要叫一声就会帮忙。他性子直,对看不惯的事就会说,谁欺负别人就会管。他们父子这次的见义勇为行为在整个村子里影响非常大,特别是父亲窦运萍还出现了生命危险,大家对他们都很关心,非常钦佩。”

事情发生后,对于一个曾经有过污点的人该不该评为勇士,引起了市民的热议。

因为曾判刑入狱,有人认为不能评为勇士。甚至还有市民说,窦运萍父子只是在一念之间做了别人不敢做的决定,思想境界并不见得有多高。这也就像是做坏事一样,也是因为一时之念,不能说他们就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不应被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的称号。但也有不少市民认为:人嘛,哪能十全十美呢?不能因为他的过去而否定他的现在;能够评为勇士要看这个人的一贯表现,他长期做坏事而只做对一件事,那我们不能对他进行肯定,但仅因一念之差犯了错,又已悔改,平时也没有不良表现,现在做了大家做不到的事情,甚至差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见义勇为。

“9·15”事件被抢的当事人糜仁国告诉记者:“当时他们4个劫匪把我的手机、包以及身上130元现金全部抢走,我看见远处桥上有人,向他们求救却没人应,直到劫匪离去他们才陆续过来看热闹。因手机被抢,他拦了出租车想借手机打110,但是因怕报复不肯借,好说歹说才借了手机报警。现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敢站出来的人能有几个?”

对于窦运萍父子的行为,他非常感动:“不管他们以前做过什么,都不能否认9月15日他们见义勇为的行为。”

农民出身的窦运萍,只念过两年书,谈到那天见义勇为血搏四劫匪的事,他自认为没有什么很高的思想境界,只是在遇到了他认为不对的事情时站了出来制止。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是见义勇为,是在做好事。“当时我也是看到那几个人太猖狂了,太没‘王法’了,想要治治他们,就追了上去,其他什么见义勇为、做好事呀当时想也没想过。我没觉得这有什么。”

一位参与窦氏父子见义勇为审核会的区政府官员说,“犯过错误的人不能认为他一辈子都犯错误,从这个事件正说明了他对自己过去犯错误的一种反思,我们允许人家犯错误,但是更要允许人家重新认识自己的错误,他的行为正是对自己过去不好一面的洗刷,给社会一种证明犯过错误的人他们是能够做好的,何况这是拿生命去洗刷自己的过去,为什么不可以成为英雄呢”。

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有些人习惯了把英雄当成完人,把罪犯定义为终身,一个人20年前抢劫过,20年后他的脑袋上还顶着这个标签,一个人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那他就得从小到大都没犯过错误,直到今天成为英雄。笔者认为,至善至美不可得,谁能保证人一生不会犯错。23岁的窦运萍有过污点,48岁的窦运萍在闪光,不能因为他们的过去而否定一切。

之前,窦氏父子俩的关系并不好,根源还是来源于窦运萍曾坐过牢。

在儿子窦贤江看来,自从他两岁多父亲入狱的那一刻起,对于父亲这个称呼就已经开始变得陌生起来。在窦贤江的世界里,他一直因为自己有一个蹲过监狱的父亲而感到自卑。父亲出狱后回到家,因时隔4年多,没有感情积淀,他也没有叫窦运萍爸爸。有个被判5年有期徒刑的爸爸,让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阴影。他不愿意和父亲多说一句话,有什么事情也都是通过窦贤江的母亲这个“中转站”转达。

老窦也知道,正是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才导致了自己和儿子间多年的隔阂。身为父亲,窦运萍也一直在努力改变着自己。他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个知错能改的父亲。

从那一天开始,和老窦熟悉的人发现老窦变了,从原来话不多而且胆子小变成了一个爱管闲事的人。2002年有个做煤生意的人有点煤,一些不务正业的人硬是去挑他的煤,窦运萍看不过,就报告民警,要求管一管。父亲在生活上的变化,窦贤江一点一滴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是两个要强的人在一起始终无法沟通。尽管父亲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着想,希望他能听自己的话,而他看父亲哪都不顺眼,父亲让他做点什么事他处处都对着干,两人之间始终有一道埋藏多年的深深隔阂,家人也因为这父子俩的紧张关系特别难过。

而在2005年9月15日这一天,面对歹徒时父亲所爆发出来的那股勇气,窦贤江才知道了父亲这个称呼的真正含义。

事后,窦贤江感慨地回忆道:当时其中3个歹徒突然下车朝他们猛砍过来。面对挥舞着凶器冲到身前的劫匪,他们赶忙跳下车应对,而就在下车的一瞬间,父亲却抢先一步挡在了他的身前。“这个意外的举动让我呆住了。”他不知道眼前这个被许多人瞧不起,而且给自己造成很大伤害的男人竟然会毫不犹豫地挡在了危险的面前。

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想想以前因为各种不同的观点,处处和父亲对着干,此时此刻窦贤江心如刀绞,他从此一改对父亲的偏见,他眼前的父亲形象越来越高大。“只要他好我什么事都听他的,按照他的意图好好去做,”窦贤江如是说。

一次偶然的见义勇为,一次“上阵父子兵”式的搏斗,老窦终于在儿子那儿恢复了父亲的尊严和地位。

(安源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