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热土群英
2969000000013

第13章 稻浪中的搏击者

——记萍乡市农科所所长李季能

谢蔚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

在萍乡市农科所的实验田里,一挂挂金黄色的稻穗,颗粒饱满,沉甸甸的,把稻秆压弯了。试验田前用红色展板标注了品种名称,整齐划一,向远望去,整个稻田就像一张美丽的黄地毯铺在绿色的大地上。一阵风吹过,稻穗左右摇摆,就像大海中汹涌的波浪,前浪推着后浪,在田埂岸边堆起了金色的小浪花,非常壮观。

就在这个金色季节里,一位头戴草帽,肩披毛巾,汗流浃背的人正顶着酷暑,一脚水一脚泥地一株株认认真真地观察着水稻,从株型到叶片、从穗型到谷粒,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还在田里做什么?不热吗?气温将近40度了。”有路人在问。

“这是我们的工作,水稻育种就是以高温季节的田间作业为主,再热再苦也要做。”他放下手中的稻穗,抬起头来回答。

这位在田野里劳作的老农模样的人,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西省劳动模范、市农科所所长、水稻育种研究员李季能。

李季能195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20世纪70年代曾经上山下乡做知青,在农村的日子里,看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地耕种,而收获甚少,有的甚至举家挨饿,使他深深理解了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艰辛。这些都给他的心灵扎下深深的烙印。从那时起他便立志要为改变农业和农村的面貌尽自己的一份力。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毅然报考农业院校,要为自己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发奋学习。1982年他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在基层锻炼一年后,调到萍乡市农科所,一头扎进了情系的沃土,这一干就是28年。

从技术员到研究员、从一般干部到全面负责的所长,不管职务如何变化,他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第一线。参加了萍乡市农科所“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承担的国家、省、市水稻育种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受到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财政部的联合表彰;“九五”以后,他担任多项国家、省、市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并组织各类项目的实施。1995年培育出杂交早稻新组合汕优102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培育出高抗晚稻新优赣16号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几十年来,按照国家水稻科技攻关目标,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他成功选育或参与选育了适合省内外应用的早、中、晚水稻萍恢9901、新优赣16号、汕优赣24号、博优141、中优141、金优9901等一批通过审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其中的部分杂交水稻组合累计在省内外推广应用面积超过7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他不断总结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杂交稻博优141作一季栽培的需氮特性初步研究》、《新优63的粒重优势研究》、《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鉴定初报》等30余篇论文,作为副主编,具体组织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主编的《杂交水稻繁殖学》和《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两部专著的编写。由于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他于1994年获得了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获省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被评为“萍乡市突出贡献人才”,2009年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西60位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称号。在他的带领下,萍乡市农科所的科研团队,在农业科研领域辛勤耕耘、努力开拓,几十年来为萍乡农业、江西农业甚至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民常说“挑粪不如勤换种”。

李季能有近4年知青经历。青年时代的经历,使他深知种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民种田辛苦,传统水稻种植亩产量就几百斤,而种植杂交水稻可以大幅提高产量,创造高产,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他立志要为农民育出好品种来。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恢复高考后,他选择农大攻读育种专业。他常说“育种就是为耕者谋利、为农民造福,一定要认认真真育出好的品种”。在他眼里,只有和农民打成一片,做农民的事,为农民做事,才能了解到最新的渴求并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也才是科研人员的本色。最务实的工作体现在最真实的生活中,年复一年播种、插秧、杂交、收种……他知道,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哪怕付出再大辛劳也无怨无悔。

育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一般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首先要在成千上万的材料中进行挑选,选定后进行杂交育种需要6至7代才稳定,稳定后再进行杂交水稻配组,正常情况下需要10年。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培育更多的新品种,每年育种工作者都会选择冬季在海南三亚进行科研材料的南繁,这样一年当两年用,一年内让水稻多加一代,10年的时间就缩短为5年左右。

每年11月份,又是一年“南繁”时。全国各地的“科研候鸟”利用特殊的天然大温室,建立试验站、工作点,从事科研、生产,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中国农业南繁队伍。李季能把海南作为科研的另一沃土,几乎每年去海南南繁。早期南繁人员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篷子,睡的是简易制作的棍子床,待开垦的水田里长着比人高的野草,还要自己种菜,自己拾柴做饭,生活十分艰苦,只是到近几年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他从未抱怨过什么。南繁育种跟在家乡种水稻一样,天气最炎热、酷暑最难耐的时候也就是工作量最繁重的时候。下到试验田,头上烈日晒,身上热气通,脚下污泥泡,在海南一住,他少则2至3个月,多则半年。

站在田埂上,俨然一个地道的农民。

有一次在田里紧张繁忙地工作,一条蛇游过来咬了他一口,被同事背上医院;还有一次在三亚师部农场突然中暑晕倒,幸亏被同事们及时发现。这些辛苦简直数不胜数。

“在外人看来,我们每天从早忙到晚,整天泡在水田中,一定会很辛苦,但是当你真正融入研究中,看到自己培育的新品种为农民增产增收时,就会觉得很快乐。”李季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名所长,科研要搞好、经济要搞活是摆在他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科所要在新形势下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创新思路,开拓科研新局面。萍乡市农科所由于人员多、负担重,每年事业经费缺口达100多万。李季能为解决单位的实际困难,为做强科研事业,为更好奠定单位发展的基础,带领农科所科研团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的探索,通过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省内、市内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构建多元化的成果转化平台。为了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学习先进技术,创一流科研成果,他派出专家赴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学习,并达成合作意向,为科研育种引进大批国际优质品种资源,丰富了后备科研基础材料,为今后培育出突破性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与江西农大、省农科院、赣州市农科所等单位合作,成立了江西省水稻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人才、材料资源、技术优势的互补,形成合力,集中破解难题,科研实力大大加强,承担项目的机会更多、层面更广。他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行成果转化,承担了省种子局的“江西省水稻区域试验”项目,省农技总站的“水稻三控技术”项目。近5年来,通过国家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就获得了资助经费300多万元。在国家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中,每年的科技扶持经费近50万元。

他还以“商人”的机敏和胆识与神农大丰公司、中种集团、春蕾公司、天涯种业等国内大型农业企业进行合作,在与海南神农大丰公司的合作中进行成果转让、开发,每年为所里赢得经济效益30多万元。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所里经费不足的问题,为科研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如今,李季能又在五陂镇大田村新购科研用地360多亩,打造了一个集田园化、生态科技示范、全市农业成果展示、农业科技普及与农技培训、实验与办公于一体的五陂科研基地(院士项目试验基地),成为我市的科研平台、科普平台和培训平台……

农业科研工作是一项周期长而又枯燥的工作,水稻育种通过南繁一年最多两季,季节性特别强,有些品种的育成甚至需要10多年。为了科研事业的延续,让科研队伍后继有人,所里新进人员都会被安排参与实验,他亲自督促,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科研材料在田间的布局安排,到田间项目数据记载、关键技术、材料的处理、试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室的每个操作步骤。

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全所一大批年轻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并有一部分人走向领导岗位,挑起了技术大梁。培养了研究员职称人员2名,高级农艺师7名,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有1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进入江西省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有1人获得省劳模,2人获市优秀青年。

作为所长,看到了一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他打心里高兴。他主动让贤,将课题主持人和项目带头人的机会逐步交给年轻人,而他自己却在后面默默地工作。

科研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不是每一次的探索都能成功,农业科研中的水稻育种更是如此,许多没有出成果的同志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在不断成功的过程中,每当荣誉来临时,总是谦让再三,甘做无名英雄。在担任所长后,他多次在会上提出作为科研人员不能带头讲条件、讲名利,要带头讲实绩、讲奉献。而他自己作为大多数课题的主持人、科研领头雁,经常将荣誉让出来,主动推荐年轻人参选。

这么些年过去,李季能满怀愧疚的是家庭。

他知道,为了科研,他牺牲最多的是自己的家。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回妻子不能去幼儿园接小孩,当时,他正在田间开展水稻杂交,竟然忘记去接女儿。晚上七八点钟妻子回家,发现丈夫和女儿都没有回来,赶到农科所,才发现他还在单位写数据。当两人一起赶到幼儿园时,女儿正在门卫的陪护下哭闹,两个人都禁不住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