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13

第13章 将相名流篇(5)

但是,差不多与此前后,也有人为洗刷丹东蒙受的尘垢而奔走,也有人为丹东进行辩解。1848年革命前夕,一位名叫韦尔奥梅的史学家,四处奔波,精心搜集资料,他从丹东的儿子那里取到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试图证明丹东的财产并不是靠非法手段增加的。

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的一些历史学家如布扎尔、迪波斯特、克拉雷、罗比内等人,纷纷著书撰文竭力证明丹东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政治活动家、才智卓绝的革命者。杰出的社会主义者和思想家饶勒斯在《社会主义史》中也认为丹东“没有一点有害的或是无聊的想法,没有一句凭空捏造的谎言”,其“襟怀广阔,思想高超”,“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毕生从事法国革命史研究的大史学家奥拉尔1902年出版了巨著《法国革命政治史》,他一生为丹东辩护,将丹东喻为爱国主义的化身,唯一的革命巨人,认为:“他表现出他是管理国家的巨人,即使他犯有一连串错误,但在杀人和金钱方面,他是清白无辜的……”丹东的形象大大地改变了。他又重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似乎可以盖棺论定。

谁知在20世纪初期奥拉尔的学生马迪厄又重新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经过多年研究档案资料,审订证词、契约和文件等,马迪厄认定丹东有严重的变节行为,与贵族和英国间谍有勾结。马迪厄仔细地计算了丹东的全部和可能的合法收入,认为丹东现有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他可能得到的合法收入。这些钱财的来源可能就是保皇党人和英国特务提供的。马迪厄还将1789年法国驻英大使的报告等材料作为佐证,认为丹东本人很可能是英国间谍。这一说法流传甚广,甚至影响到前苏联和中国的史学界。

不过,仍有不少法国史家认为马迪厄的说法根据不足,过于偏激。对丹东的评价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索布尔说得十分中肯:“对丹东和罗伯斯庇尔这两位革命家,在法国历来有很多争论。这是与评论者自身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和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除非找到新的确凿的证据,否则这桩公案永远不会了结。

传奇人物路易·雷诺之谜

法国的路易·雷诺无疑是在世界早期汽车业的众多开拓者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那传奇般的经历、古怪的性格以及神秘的死亡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对于他的评价也一直毁誉参半。那么,路易·雷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1877年,路易·雷诺出生在巴黎一个生产和经营纺织品的富商家庭。父亲阿尔弗雷德·雷诺一共生了三男二女,路易是他的小儿子。从青少年时代起,路易·雷诺就是一个十足的公子哥儿,既不关心学业,也不关心家产。唯一显得与众不同的是他对机械的狂热爱好与天赋。像当时上流社会所有的时髦青年一样,路易很早就迷上了汽艇,一心想和朋友们一起泛舟于塞纳河上。为此他在家里装备了一个小作坊,并且设计出了一种高效蒸汽机,甚至申请到了专利。不久,一家锅炉厂居然出钱买下了他的专利,还聘请他担任厂里的工程师。但这并没能使路易完全安心下来认真搞机械发明。1898年,21岁的路易·雷诺服完一年的兵役后回到巴黎。在玩乐之余,他忽然又发奇想,把他那辆德·迪翁牌拖斗摩托车改装成为当时还很少见的汽车,开着它去巴黎艾尔德路参加一个朋友们的圣诞夜聚会,并且大大地风光了一番。从此以后,路易·雷诺就作为汽车发明家而名满巴黎社交界,许多有钱人纷纷慕名上门求购汽车。于是,在两个哥哥费尔南和马塞尔的资助下,1899年雷诺兄弟汽车厂终于在巴黎郊外十几千米比扬古小镇雷诺家私人领地上成立了。路易的那间小作坊被扩建成了小工厂,还雇佣了6个帮工,生产最早的雷诺A型车。

1899年至1903年是路易·雷诺汽车发明家兼赛车手的年代,也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4年。1899年6月,首批出厂的雷诺车在巴黎著名的蒂勒黎花园中亮相。2个月后,路易和哥哥马赛尔就在“巴黎——特鲁维尔业余驾驶者锦标赛”上双双告捷,包揽了第一、第二名。4天后,路易又在巴黎——奥斯当特比赛中夺冠,马赛尔也名列第三。10月19日,巴黎——朗布依埃——巴黎汽车赛的桂冠再次落入路易的手中。赛车场上的捷报频传成了雷诺车最好的商品广告,一大批有钱的主顾蜂拥而至,首批上市的60多辆A型车也很快被人们一抢而空。大笔的现金收入使工厂从1900年开始有可能不断地扩大厂房、增添设备和人手,并且有计划地推出技术更新颖、质量更可靠的B型、C型……以至L型车,最终还争取到了利润颇丰的军方订货。1903年是工厂历史上少有的好年景,共有9种型号的1600多辆汽车驶离比扬古,超过了以前产量的总和,雷诺汽车公司也从此稳固地占据了法国第一大汽车公司的位置。但是,不幸也随之降临。

就在1903年3月24日巴黎—马德里长途汽车赛上,刚刚创下时速112千米纪录的路易·雷诺又春风得意地领先到达休整地波尔多。然而,迎来的却是哥哥费尔南带来的不幸消息:马赛尔刚刚在比赛中因车祸受重伤。2天后,31岁的马赛尔终于死在了医院里。不久,费尔南的身体也越来越糟。1909年1月29日,他终于下决心把雷诺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移交给路易。2个月后,年仅44岁的费尔南就病逝了。亲人接连去世的打击使路易·雷诺的生活再次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此他从疯狂的赛车场、朋友的家宴以及巴黎社交界的鸡尾酒会上完全隐退,而专心于生产经营汽车。在路易的统治之下,雷诺汽车公司一直在稳步发展。1913年,公司的雇工达到了5000名,年产汽车超过1万辆。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军队更是大量购买雷诺汽车作为军车。战后,雷诺汽车公司在规模、资金、技术等各方面都雄居法国汽车业之首,完全可以乘着竞争对手德国人实力削弱之机在欧洲汽车业中大展宏图。不料想半路杀出个雪铁龙来,使一切希望成了泡影。

路易·雷诺从小就对经商不感兴趣,1892年父亲阿尔弗雷德去世的时候,他甚至放弃了遗产继承权。只是因为两个哥哥的早逝,才使他不得不挑起管理经营公司的重担。公司在他的领导之下稳健有余而进取不够,尤其是重技术而轻经营与推销。1919年6月4日,一个名叫安德烈·雪铁龙的荷兰裔军火商凭着雄厚的资本,以比其他公司便宜一半左右的价格推出雪铁龙A型车。从此。雷诺汽车公司就在竞争中一蹶不振,很快把法国最大的汽车公司的桂冠拱手让给了雪铁龙。随之而来的进口车冲击,以及二三十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不谙经商的路易·雷诺更多地待在了实验室里、工作台旁。同时,他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动辄暴跳如雷,还一向独断专行,朋友们也都因为忍受不了他而纷纷离去。孤独中的路易·雷诺越来越不善于表达自己,终于患上了失语症,丧失了说话的能力。更使他感到痛苦的是,在1940年至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为了保住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汽车公司,雷诺不得不替德国大量生产飞机、坦克和军车。这不仅招来了同胞们的憎恨,而且使雷诺工厂成了盟军的轰炸目标,有一半以上的厂房和设备因此化为灰烬。巴黎解放以后,路易·雷诺在公众强烈的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于1944年9月23日向法院自首。10月24日,就在公司创立45周年纪念过后不久,正在等候审判的路易·雷诺突然逝世。次年1月16日,雷诺汽车公司终于被收归国有,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国营汽车公司。

从巴黎社交界的花花公子到汽车发明家,从赛车手到实业家,从受人尊敬的绅士到令人憎恶的卖国贼,路易·雷诺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般的变化和转折。他那悲剧式的、略带神秘色彩的死亡,更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恐怕至今人们也无法说清。

巴顿将军死于何因?

1945年12月,美国军界一位显赫的人物消失了,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名将巴顿。他是在准备离开欧洲回国休假的前一天,因车祸严重受伤,后因抢救无效而身亡的。在事故发生后不久,有人就认为这里面有阴谋,决非一次普通的交通事故。

确实,此事有许多疑点令人迷惑不解:当时,火车过后栅栏门升起,载着巴顿的轿车正往前缓驶。猛然,一辆卡车往左边来了个急转弯,致使两车相撞。轿车里坐着三人,另两人安然无恙,巴顿的头则撞到车子隔板的钢架上,伤口大量出血,不久便失去知觉。卡车司机汤普森在事故发生后就消失不见了,除了军方履历表上的几点外,对他一无所知,他成了一个神秘人物。宪兵们在现场的例行调查是极为马虎、非常草率的,比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的普通交通事故的调查还要敷衍了事,既没有在将军死后进行正式的审讯,也没有在他生前作过任何调查。在巴顿的201号卷宗里,有他在服役期间的全部文件,而唯独没有他遇难情况的材料,伤亡人员管理科也没有将有关事故的文件归档,没有认真追查闯祸的司机,这和欧洲胜利日后巴顿回国时所受到的凯旋式的欢迎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持“刺杀论”的人之所以很多,其原因之一就是官方对这个案件的调查工作做得很不得体,对巴顿莫名其妙之死从来没有进行过适当的调查,官方在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之前便草草收场,因而引起了许多猜测和传说。宪兵队长巴巴拉斯中尉是最接近现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初步调查得来的材料作出了“两辆车的司机因驾驶不够小心酿成了车祸”的结论。但不可理解的是他的现场调查报告后来却下落不明。1971年他曾先后两次写信给陆军部,要一份报告的复本,得到的答复是:报告没法找到。据调查,现存的文件中只有巴顿的司机伍德林的一份作证书,可它留有明显的被篡改过的痕迹,上面的用词造句能力已超出了他当时的文化水平。

1978年,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高级军官之葩》,认为巴顿之死绝非偶然事故,而是明目张胆的罪恶阴谋的一个组成部分。导演霍夫更为明确地说:“我的意图是让每个观众对于巴顿将军仅仅是由于发生了车祸而丧生的说法在心里打个大问号。”有人说,巴顿是死于他的上司们精心策划的密谋。上司们有好几个理由要把他除掉。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顿成了亲德派。他说,我们必须在德国人和俄国人之间进行选择,而我比较喜欢德国人。当他返回欧洲执行战后任务时,更充分暴露出他仇视共产党的情绪,他利用手中的权力竭力保存德国***的中坚力量——武装党卫军。其二,巴顿想联合德国几个未受损失的党卫军师,挑起一场可怕的对苏战争,他认为美国人民的敌人是社会主义苏联。其三,巴顿三番五次地对抗高级将领们制定的行动计划、日程安排和作战意图,以致后来发展到了自己爱怎样干就怎样干的地步。这使上司们大为恼火,这在战后更是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