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600000011

第11章 名人轶事篇(4)

摆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个神秘人物,他留给我们的只有绘画作品,但正是他独特超群的绘画风格引起后世无尽的争论,使本来已经模糊的格列柯形象更加神秘莫测。一生中,他给后世留下诸如《圣母升天》、《基督被捕》、《艾斯波利斯》、《圣毛里斯的殉道》、《奥尔加斯伯爵的埋葬》等画,他的绘画风格与当时崇尚的现实主义风格大相径庭,他以光线和色彩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人物充满着一种敏感、激动的气质,甚至神秘不安的情绪、颤动、激荡而摇曳的光与色呈现于整个画面,并笼罩着一层难解的神秘气息。同时,他画的作品内容亦是一难解之谜,人们搞不懂其确切含义。在《使徒彼得和保罗》中,彼得和保罗都有一双忧郁的大眼睛,他们伸着手,作询问的姿态,像在探索什么,但其含义似乎永远是一个谜。就其《托莱多风景》而言,说是风景,其实,他并非对托莱多风景进行客观描述,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成分。在他眼中,托莱多是悲剧性的,大自然完全改观。天空电闪雷鸣,乌云滚动,同时暗绿色的调子给人以沉重郁闷的感觉,天地混合,给人以眩晕之感。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对人体解剖的理解。他绘画中的人物,从解剖学上看,手指无疑是最正确的了,然而,两腿和躯干却严重比例失调,他崇尚一种细长的身材,头部细小,两腿却很长,甚至有一种踩高跷的不稳定感。这种画风引起诸多争论,基本上可分为3派。

一派高度评价格列柯。西班牙历史学家赛古埃斯说:“在他的画中,不仅有艺术,而且有智慧。”前苏联的伊戈尔·多尔格波诺夫评价说:“埃尔·格列柯的手法总是清新得不可思议,而且永不过时,它摒弃了平庸的细节,摆脱了哗众取宠,充满着崇高、纯洁的气息和诗意,饱蘸着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中国的青年艺术史家吕澎亦对格列柯予以高度评价:“格列柯的艺术在今天之所以能赢得广泛的赞叹,受到现代画家的青睐,就在于他的艺术是展示艺术家心灵的痉挛、忧愁、痛苦、迷惘的艺术,与其说他经常画基督,不如说他一身都在展示灵魂的悲剧。他的拉长的人体丧失了客体的意义而成了表现内心神秘的符号,狂放导致夸张,怪僻产生变形,所画人物的特征是次要的,触目惊心的是艺术家完全在表现自己的内心。格列柯的艺术之可贵,正在于它是一种用绘画的语言表达心灵的表现性艺术。”现代很多人倾向于称格列柯为近代印象派等现代画派的始祖先驱,这是对其艺术的肯定。

一派则截然相反,极力贬低格列柯,称其作品为精神病的产物。17世纪一位著名批评家胡塞·马尔金尼认为他是一个狂暴的画家,认为他的性格“超出事物的常规”。法国的戈蒂埃则说“他是一个天才的疯子”。很多人说他晚年得了神经病和乱视症,他眼中所见之物已经走形,表现在绘画上则是神经质的乱涂。还有人认为,早年模仿提香时,也获得很大成功,但后来离开意大利后,想故意来一番变化,结果失败了。

还有一派看法认为,对格列柯要一分为二。认为,格列柯绘画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其局限性,虽然他在绘画、技法各方面有其荒唐、扭曲的一面,但格列柯的作品正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的现实,因而有其积极的一面,他说:“在西班牙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年代。格列柯看到了这个帝国的衰落和崩溃,他发出了叹息,在心中激起了骚动不安的感情,他没有像马德里宫廷画家那样去粉饰现实,掩盖矛盾,而是大胆地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他在天主教主宰一切的西班牙生活着感到苦闷而又看不到出路,往往把未来和希望寄托在宗教的理想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对格列柯的评价,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他仍以神秘的形象萦绕在人们心头。

“歌曲之王”舒伯特为何终生未婚?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曾言,单身汉的一生只是人生的一半;马丁·路德认为,没有妻子的生活比起没有饮食还要难受。但是著名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却终身未婚。他从未触摸过女性便迅速走完了他31个春秋的人生历程。

喜爱音乐的人们,已经十分熟悉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如《魔王》、《菩提树》、《鳟鱼》、《死神与少女》、《流浪者》;而舒伯特的九部交响曲中的《C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更是创造了19世纪著名抒情交响曲的新典范,仅仅这两部交响曲便足以奠定他为一流作曲家的地位了。

“歌曲之王”舒伯特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年)生于维也纳近郊,他是19世纪著名大作曲家中惟一一位地道的维也纳人。其祖父是工匠,到了他父亲时,便有了小学校长的职位。舒伯特是十几个兄弟姐妹中侥幸活下来的四人之一,由于音乐天赋极高,4岁时跟父亲和哥哥分别学习小提琴和钢琴,水平很快超过其父兄。由于他过分热衷于音乐,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又是没有地位和金钱的,所以后来其父一度终止了父子关系。这位羞怯而又富于幻想的男孩音乐天赋令同代人叹为观止,有人说他似乎是“直接从上帝那里学习的”,比如他在1815年8月份一个月的时间里便完成27首歌曲,同年共写了137首艺术歌曲,两部交响曲,1首四重奏,4首奏鸣曲,两首弥撒曲和5部歌剧。而在他短短的31年里。创作了约有1500首的作品,遍及所有的音乐题材和形式,其中包括634首艺术歌曲,其艺术价值无后人可比,因而他被后世誉为“歌曲之王”。比如《魔王》的名气大大超过了歌德的同名叙事诗,有人认为,假设舒伯特一生只写此一曲,其他都没有,也足以使他载入音乐史册。一位诗人在双目失明、生命将尽之时,提出的惟一要求便是听一遍《魔王》。本来对舒伯特歌曲不感兴趣的歌德首次听到此曲后,便要求演唱者重唱一遍。后来,李斯特和柏辽兹先后把此曲改编成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本来,舒伯特具有诗人的性格,联想力也相当丰富,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因而他对爱情也应该更为敏感才是,然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真正燃烧过爱情火焰的也只有一次。他曾把《少年时期的梦》献给泰蕾莎·格罗普,可是她却轻松地甩掉了舒伯特,嫁给了一位面包师,以确保她的生活;另外一个歌手也与舒伯特有过交往,她也嫁给了一位身份较高的人。

有人把原因归结于舒伯特的相貌。确实作曲家对自己的容貌亦有自知之明。他身材矮小,大腹便便,厚厚的嘴唇,皮肤黝黑,脑门很大,维也纳人叫他“蘑菇”。这样的长相加上他羞怯内向的气质,自然难为女性恭维。传记家们描述他“个子较常人矮,手臂满是肌肉,手指粗而短,脸部圆得像月亮,前额狭小,唇厚,眉毛如杂草;鼻子塌陷,而且上翘,眼睛虽好看,但总是藏在眼镜深处,即使躺在床上,也戴着眼镜”,这样的男人怎么赢得女人芳心呢?

有人把舒伯特不恋爱结婚的原因归因于他的经济状况及他的性格。他一生穷困潦倒,从未过上几天富裕日子。他的一生比莫扎特悲惨得多。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专门作曲的人很难糊口。他不是一位演奏家,无法获得正式而长久的工作,只靠朋友们接济度日,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一直维持到最后。虽然他出售了成千上万份作品,但他得到的每每是一顿饭钱,如最著名的那首《摇篮曲》只换了一盘烤土豆,而在他死后这首曲谱在巴黎竟以4万法朗成交。他死后的财产仅是一些衣物、被褥和“一堆价值10个弗罗林(一弗罗林相当于两先令)的旧乐谱”。也许他明白自己可怜的经济地位,所以从未认真考虑过要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