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600000010

第10章 名人轶事篇(3)

这两个传闻在情节上虽有很大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贝多芬是受了月光的启发而即兴创作的。,但许多音乐史家研究、考证后都证明实际上并无上述两事。贝多芬虽有即兴作曲之才,但这首曲子却不是即兴之作,而是经过了艰苦的劳动才创作出来的,那反复修改涂抹的手稿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因此,有些音乐史家根据这首曲子第一版扉页上的献辞:“献给朱丽叶塔·基恰尔弟”,提出了另一些解释。一说贝多芬与其女弟子朱丽叶塔热恋时曾经常在月夜下的林中散步,贝多芬是在恋人温柔的爱情与美丽的月光的激发下创作出这首曲子,并把它题献给自己的恋人的。一年多前在我国放映过的电影《永恒的情人》中就有这样的内容;我国艺术家丰子恺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是贝多芬的“诉衷情曲”,但对贝多芬深有研究的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却认为此曲不是贝多芬的热恋之作,而是失恋之作,而且内容与月光也根本无关,所表现的是他当时内心深处痛苦、悲愤、绝望及对昔日恋情的留恋等复杂感情。但有些音乐史家指出,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此时正是贝、朱热恋之时,而后来朱丽叶塔因受贵族家庭压力被迫另嫁他人是一年多之后的事情,因此1801年贝多芬怎么会写出“失恋之作”呢?后来又有人查明:贝多芬的这首奏鸣曲原先也并不是打算献给朱丽叶塔的,而是因为原先答应献给朱丽叶塔的一首“G大调轮回曲”,不知为何被一位公爵夫人要了去,贝多芬为了不食前言才改送他新创作的这首钢琴曲的。因此这首曲子也未必与朱丽叶塔的月光下散步有关。

但是,有不少音乐家或评论家还是坚持这首曲子主要是表现月光的,他们甚至作出了相当具体的描写:第一乐章为“月之初升”;第二乐章为“朗月之悬太清”;第三乐章为“午夜之狂飙”……其代表者便是德国诗人、音乐评论家、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的词作者雷尔斯塔布。他听了这首乐曲的演奏后,凭他那诗人的丰富想象力,首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上面所说的那些意境和感受。以后那些流传甚广的与月光有关的传说故事,以及不知哪位出版商为了打开曲谱销路而乘机加上“月光”这个标题,大概都多少受到雷尔斯塔布的影响。

不过,反对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表现月光的人也不少。他们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乐曲进行了解释:有人说它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的祈祷”;有人说它描绘了一幅带有圆亭的美丽风景;有人则说它表现了阴郁的、狂暴的、悲剧性的情绪或无限的愁思和惆怅的回忆……

那么,贝多芬本人生前对这首曲子又作了些什么表示呢?除了第一版扉页上的献辞外,他还在全曲前加上了两个音乐表现术语:“近乎幻想地”和“非常纤细地弹奏”,并且还说过他自己并不认为这首很著名的钢琴曲是他最好的钢琴作品。然而,他对别人后来加上的“月光”这个标题及与月光有关的传说也没有表示过不满或反对。因此,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时到底是如何构思的,到底想表现什么,除了他本人外,也就没有任何人能肯定地说清楚了。这也就为后来的音乐家、评论家和听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但不管怎样,有一个事实却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这首钢琴曲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由于其意境深远,感情丰富,结构巧妙,指法流畅而大受演奏家和听众的欢迎,并以“月光奏鸣曲”之名传遍了全世界,许多人聆听时都产生过对月夜的联想。因此,又有谁能断言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时就一定与月光没有关系呢?

米开朗基罗的创作天才缘于他的“怪癖”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这个人就是米开朗基罗。

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创作的人物雕像气魄宏大,雄伟健壮,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当时的整个时代。但是生活中的米开朗基罗却给人以“怪人”的感觉。

年轻时的米开朗基罗因酷爱学习而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别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孤芳自赏、性格乖僻、疯疯癫癫的人物。米开朗基罗总是表现得举止粗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这与达·芬奇的相貌堂堂、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没有其他朋友。他终身未婚,生平只爱过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阳·柯罗娜,然而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米开朗基罗创作时需要绝对的孤独是他的又一个怪异之处,只要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将他的情绪完全扰乱。他必须获得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所纠缠,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没有遗忘过一个。他说,只有预先回忆一下以前是否用过这个形象,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让人动手勾画草图。因此,在他笔下,从来没有重复现象。在艺术上他表现出让人难以想象的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管是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任别人。

《大卫》雕像米开朗基罗追求完美有时达到苛刻的程度,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将整个作品放弃,转而另雕一块石头。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毁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也并不多。有一次,他在一刹那间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几乎竣工的巨大群像,这是一座名叫《哀悼基督》的雕像。

米开朗基罗一生孜孜以求,从不懈怠。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与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相见了,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去?”“上学院去。”他答复道,“想努力一把学点东西。”

骑士利翁纳是米开朗基罗的门徒,他曾把米开朗基罗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向米开朗基罗征求意见,问他想在阴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请他刻上一个盲人,前面由一只狗引路并加上下面的题词: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很多艺本家都有怪癖,米开朗基罗的性格也确实十分独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创作真的得益于他独特的性格吗?可能吧,但也可能毫无关系,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弄明白。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神秘莫测?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艺术大师达·芬奇有一幅名画:《蒙娜·丽莎》,通过画中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嘴角浮现出来的永恒的微笑,显示出了一种不朽的艺术魅力。此画现悬挂在巴黎卢浮宫的一间正方形大厅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蒙娜·丽莎》魅力无法阻挡。拿破仑曾将《蒙娜·丽莎》挂在卧室中,每天早晚都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面对画中人竟然伫立一天半日,被迷得如痴如醉。戴高乐总统在遇有棘手问题或心绪不宁时,便驱车前往卢浮宫赏画,当他从《蒙娜·丽莎》殿厅走出来时,令人惊奇的是,原先的烦恼早已烟消云散,而是神采奕奕,春风满面。

《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又称作“微笑”,画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充满了神秘莫测。但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却是实有其人的。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女市民。达·芬奇刚开始为她画像时,她年仅24岁。据说,在这之前不久,蒙娜·丽莎心爱的女儿刚刚去世,因此她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为了唤起模特儿发自内心的微笑,画家一边为她画像,一边请人在她身边奏乐,如此这般千方百计地引出这位美人的一刹那的微笑,仿佛稍纵即逝。这微笑似乎是从脸上掠过似的,既显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又没有失去安详的表情,显露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含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又略呈揶揄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自从《蒙娜·丽莎》问世几百年来,人们在她面前品味着、揣测着、争辩着,神秘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的学者如美术史学家詹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一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使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的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产生了令人觉得出奇的客观效果。

有的画家则从绘画技巧上进行探讨,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影,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移不定之中。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眼角部位,又画得若隐若现,界线不甚分明,这就使得画中主人公的微笑颇费猜疑。

有的研究者从医学角度,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甚至发现她右下脸上有一霰粒肿。而现代派画家迪费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挥,硬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了两撇八字翘须。令人观后啼笑皆非。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则将此问题同达·芬奇的母亲联系起来。他认为,画家由于离别生母,多年来随父与继母生活,不免思母之情甚切,他从“蒙娜·丽莎”模特儿的脸上和嘴唇间发现了他母亲那样的微笑,唤起了他无意识中对母亲的爱,但画家已不能再从那唇上得到亲吻,于是便以高超的画艺把那迷人的美连同他自己的感情全部表现在画布上,以至使那微笑具有诱人的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莫测的,而且有关画中主人公的身份、年龄及该画真品究竟藏在何处,也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

格列柯是艺术天才还是狂暴画家?

埃尔·格列柯是16~17世纪的著名画家,其神秘的生平,古怪的性格及颇难揣测的艺术作品,一直引起西方绘画界的议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我们只知道,他真名叫多迈尼柯·西奥多柯波利,于1541~1548年生于克里特岛迦基城的一个村子里,此地隶属威尼斯共和国,但文化艺术受拜古庭风格影响。格列柯在此地的生活没有任何线索,后来,他出现于意大利,投师提香门下,并吸收了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艺术风格,再后来,他离开意大利前往西班牙,原因不明,一种说法认为,他在意大利生活并不如意,想到西班牙去碰碰运气;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曾吹嘘自己可以铲掉米开朗基罗的祭坛画《最后的审判》而重新创作,结果触犯众怒,被迫离开意大利。1577年,他来到西班牙,先到马德里,后来定居于小城托莱多,他选择这样一个小城定居,其意图无人可知。一到西班牙,他便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托莱多教堂委托他画一幅圣画,他创作了《艾斯波利斯》,对该作品人们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此画一文不值,是信手涂抹的;也有人认为,此画价值连城,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评审委员会。

格列柯格列柯是否结过婚,说法不一。有些人认为他确曾结过婚,并有儿子名叫乔治·曼努尔;有人认为他终身未娶,教堂里没有其结婚记录,所谓儿子是他和情妇的私生子。格列柯本人形象如何,亦无从得知,他确曾画过自画像,但都没有保留下来,人们只能在其油画中寻找踪迹,但仍未肯定其形象如何。格列柯逝世的情形还算比较清晰,但仍充满神秘色彩。据载:1614年4月7日,多迈尼柯·格列柯去世,受过圣礼,葬于桑托·多明戈·艾尔·安蒂古。但其遗骨不久便被人迁走,尸骨神秘消失,至今仍不知他安息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