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2980300000012

第12章 哲学思想(11)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声名远扬。有一次,他在灵山上坐坛弘法,有一位王侯献上一朵金色的笸箩花,要求释迦牟尼佛为他说法讲道。释迦牟尼佛静默而安详地端坐,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从容不迫地轻抬手臂,拈起身边的笸箩花。大家都对释迦牟尼佛的静默迷惑不解,不知佛祖寓意如何。这时只有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悟其妙义。于是佛祖将花交给迦叶,说:“你有正眼法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当人们还在疑惑的时候,迦叶已经悟了,所以他微笑了。在明眼开悟的瞬间,人们有足够的超脱和清净的心境,世间所有的负累和沉重瞬间全化为乌有了,于是拈花微笑成了开悟的美好象征。

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

棒喝

棒喝是祖宗、祖师启发开导弟子的两种特殊方式。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唯凭心悟,所以接引学人,往往不用语言,或者使用棒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以考验启悟对方。

相传棒之施用,始于唐代德山宣鉴;喝之施用,始于临济义玄。以德山善用棒,临济善用喝,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

德山宣鉴以“禅风竣烈、大逆不道”出名,他创立的“德山棒”堪称一绝。一位新罗(今朝鲜)信徒听德山宣鉴布道时心有疑惑,举手提问,猛不丁被德山宣鉴禅师棒打。这位新罗人问:“师傅,您为什么要打我?”德山宣鉴禅师说:“因为你问我。”第二天,这位新罗人吸取教训,不再提问了,没想到又被师傅棒打。新罗人急了,问:“师傅,我不问您为何又打我?”德山宣鉴说:“因为你不问。”这就是佛史上著名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的由来。意思是说,你开口问要挨打,不开口问也要挨打。宣鉴禅师认为,要实现顿悟的目的,必须抛弃头脑中固有的杂念,否则,永远不能实现顿悟。一棒打去,就是打掉心中的杂念。你开口问,说明你有杂念,你闷着头不问,也证明你心中有杂念。

他的这一方法与禅宗的另一大派别——临济宗接引学人的方法类似。临济宗的义玄禅师在布道时,若信徒开口问,禅师会大喝一声,若信徒不开口问,禅师同样会大喝一声,其目的也是要喝断信徒心中的杂念。“临济喝”在禅宗内部与“德山棒”一样也十分有名,但与“德山棒”比,“临济喝”显然要温和得多。

机锋

机锋是佛教用语,本义是弓上的机牙和箭锋,禅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辨和语句。禅家多用机锋之言验证对方的悟道程度。机锋通常表现在对答之中,称为“机锋对敌”。机锋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快捷如箭,不容犹豫思索。如“一宿觉”中慧能与玄觉对答如流,妙语连珠。二是如箭行无迹,要旁敲侧击,不许一语道破。禅家多用俗语诗句,少引经文,便是此意。三是利如箭锋,直如箭行。如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却说“仁者心动”,直指人心,如石破天惊。四是对机,如箭与弓上的机牙相对,一发中的。慧能所传“三十六对法”便属这一类。

从佛学角度来说,“机锋”有两种。有时候,一个人很努力地修行,但他仍然不能达到任何新的境界。这时师父可能给他一个有力的、直接的乃至不近情理的一句话。比如,大珠慧海禅师去参见马祖。马祖问他:“你来干什么?”慧海禅师回答:“来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空无一物,你能求什么佛法?自家珍宝不顾,抛家在外求什么?”慧海禅师问:“我哪里有珍宝?”马祖说:“现在站在这里与我说话的就是你的珍宝。本来就俱足,不比我的少。使用起来又自在,何必向我寻求呢?”慧海禅师顿时灵光一现,认识了自己的本心。第二类机锋是得道禅师之间的对话,看似平常,实在很深奥。比如,隐峰禅师推着一辆车。马祖伸开两腿横在路中间。隐峰禅师说:“请老师收起脚。”马祖说:“我的脚已经伸出去,收不回来了。”这是比喻说自性不动摇。隐峰禅师说:“车子正在前进,也不再后退了。”这是说我的真心不为外景所迷惑。于是他继续推车向前。结果碾伤了马祖的脚。

由此可见,机锋就是妙透禅机,就是锋芒直指,可以是一句话、一首诗,或一个动作、一种物象。用通俗的话来说,机锋就是用朴实的语言含而不露地表达佛教思想锋芒。

五家七派

五家七派是禅宗的派别,主要是指曹洞宗、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黄龙派、杨歧派,合称“五家七派”。

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在豫章洞山(今江西宜丰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曹洞宗以自忘来完成自我的实现。

临济宗:黄檗希运禅师住持宜丰的黄檗山寺(今江西境内)时初露端倪,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后创立。因义玄住镇州临济院而得名。临济宗传至楚圆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

沩仰宗:沩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沩仰宗强调机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间的差别。沩山在得意忘言这一点上跟庄子完全相同。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云门宗主张一面逍遥于无极,一面又回返人间。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法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杨岐派:方会创立。因住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

临济是“怒雷掩耳”。

沩仰是“光含秋月”。

曹洞是“万派朝宗”。

云门是“乾坤坐断”。

法眼是“千山独露”。

这样看来五家在度生方面,随机接物的风格上,略有不同,而归根到底,同出一源,本无差别。

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是佛教宣扬的一种学说。因果报应学说认为人间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关系支配。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生恶果。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由此引起人们在前世、现世和来世三世轮回,有善行者可以转生到好的地方,比如人世、天堂等地方,而有恶性者则会转生到坏的地方去,比如恶鬼、畜生等。

佛教认为人的本质是生死无常的、不自由的、痛苦的,而痛苦的根源就在于认得无明和贪爱,也就是说人的思想行为是人自身的本原,强调人的一切都取决于人们自身的思想行为,人是自作自受,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负责,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无法依靠外力。这种人生理论,论及人的道德观、生命观、命运观以及来世观,成为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心灵震撼的人生模式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人生命运、价值、意义的新视角。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对于释迦牟尼所讲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先后形成了很多的派别。按照教理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基本派别。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度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并不承认的,其一直自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是小乘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大乘佛教的思想中,许多地方吸收了小乘佛教的各种学说,但是两者在教义学说、修行方法及目的以及佛陀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看法。从佛教分布的情况看,一般来说,传入中国、日本、朝鲜、蒙古以及苏联一些地区的北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而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是小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