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并且身体力行,过年贴春联很快在全国风行起来,得到工农士商军民人等一致拥护,它对提高节日的文化氛围、普及文化知识大有裨益,因此,一直沿袭至今。
旧时代尽管有的人家苦无隔夜之粮,无钱置办年货,但写春联的红纸是无论如何也是要买一张的。传说郑板桥做县令时,雨夜里听到风吹雨打竹叶的声音都“疑似民间疾苦声”。有一年除夕他带着衙役到处察看民情,走到一户门前只见门庭冷落,毫无生气,唯独门上贴了一副八字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推门进去,屋内空徒四壁,房内昏暗,一位老人躺在床上。聪明的郑县令心中明白了大半。当即命人去县衙取一袋米及衣物年货前来。原来那位老者是位屡试不第的落榜文人,孤高清傲,不屑做工务农,更不肯求助于人,因而落得衣食无着的境地,对联隐晦有缺衣少食之意。郑板桥即告老先生愿聘他为县衙书办,过完年后便可去衙门当值。这个故事可算得上中国春联历史中的一桩趣闻逸事吧!
过年贴春联是一个好传统,但几百年贴到现在味道有点越来越不纯正了,它可能与时代变迁有关,但我觉得:春联应该是人们表达愿望的一种良好形式。过年了,家家户户清污扫尘,搞得干干净净,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大红春联,年味便浓了,人们也喜气了。而春联上的内容必须是有考究的。不排除很多人贴春联是出于应景,但许多人对贴春联是很想借助这个平台表达一种愿望、诉求、想法的。就鄙人而言,尽管缺文少墨,近年来都是自己结合实情冥思苦想“做”出来的勉强叫的“春联”:2004年的是“愿地球风光美好,盼中华共同富裕”;如2005年的春联则为“让自然多保留原生少掠夺,愿世间添几分道德不贪婪”,这意思已经是直白了;2006年,“三分田园炼体魄,一窗昏晓学涂鸦”;又2007年春联,“生态岂容打口仗,共富更应患不均”;2008年的,“诗书胜药能医俗,道德滋润可树人”;2009年的,“迟暮犹健余勇在,老骥抖擞千里行”;2010年的心态有些不好,春联是“一生辛劳为糊口,百无聊赖是做人”;2011年的“陌上草萌春消息,枝头鸟语话新年”,心情开始活泛;2012年的“如烟往事成过去,坦荡胸怀看未来”,这时的心情似乎什么都看开了,过去的争取全抛开它,好好过好有限的时光吧!
春联是一年一次中国书法展示的大舞台。旧时代的春联没有统一模子印刷的,都是人工在红纸上写,城市、乡镇都有一些文人摆书案写对联卖。有写好挂在绳子上让顾客挑选的,也有顾客告诉写对联的想法让现场拟现场写的,这就要求写对联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和文学功力,因此,摆案的人过去多为私塾坐馆先生。现时逢年不少地方的文联也组织一些擅长这方面的文化人在广场和闹市摆案义务书写,有些喜爱及擅长的地方官员也做些善举,摆案义务为民书写对联颇得好评。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市场上发售的对联大多是几个模子印出来的,也不知请的是何方书法家,写出的字体等同于得了水肿病晚期癌症患者,内容又极其庸俗,不堪入目,只有招财进宝、四方来财名词打转,贴这样的对联除了应景便只有闹热二字。
在我的记忆中,“炮打司令部”前过年的春联都是手工书写的,那时除“大跃进”年代正月初一担塘泥外,我还保持了初一看对联的习惯。看一天的对联等于学了一堂书法课,虽没教师讲解,但觉得津津有味,就如进了书法博览馆,流连忘返。有的字体苍劲刚毅,有的雄浑园润,有的则清秀挺拔,洋洋大观,各具特色,实在是一次享受。可惜的是在几十年中由于忙于应付任务,经常赶夜工,从未认真练过一次书法,白发苍苍竟尚未入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联是一部百看不厌的书,更是一台春节的重头戏。愿它年年有新篇章,将春联写得更美更好,写出小康社会,写出民富国强,让这一世界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妄说芦孟实——《天下第一楼》观后感
不久前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天下第一楼》,颇有想法,愿发点议论。
剧中主角芦孟实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首先,他有一种对事业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不把自己当伙计看,而是将自己服务的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时时、事事、处处为它着想。当他把“福聚德”的业务做大以后,从别处得到启发,利用鸭杂做成许多可口的鸭小菜,博得食客的青睐,生意越发红火。而当富有的食客盈门、大嚼烤鸭的时候,他又将视线盯住了热炒和平民百姓,增加了普通菜,进一步搞活了业务。
其次是他的斗争精神。当罗大头向他汇报小五子来打听情况时,他敏锐地意识到很可能是受人收买来刺探军情时,主动告知小五子鸭舍开窗通风的办法,使对手“适意居”冻死了大批鸭子。
他能不耻下问,有着谦虚讨教的作风,找到了用湖鸭代替小白眼鸭的办法,解决了燃眉之急,闯过了难关。
更可贵的是他那种临危不惧的胆略。面对粗鲁的张大帅,他敢于直言不讳,实言相告,取得谅解而遇难呈祥;而在流氓无赖大锅伙面前,他坦白承认所做的一切,依他们要求低头爬地,救下了罗大头。他关心维护伙计的事则更多了,因而,他深受伙计们的拥护和爱戴。
芦孟实在这部剧中的结局是令人心酸的。中国历来为人处世的宗旨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芦孟实其人是即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心,其结果是屡遭歹人暗算:花鼻子先是挤兑他,后还嫁祸于他;王子西嫉妒他,两少爷记恨他;最让人伤心的是老掌柜虽看重他却又暗算他,最后竟一脚踹了他。他对“福聚德”可说是忠心耿耿,尽心尽职,耗干了心血:为“福聚德”他差点丢了脑袋;为“福聚德”他被关进过大牢。他为了什么?他不贪污、不敛财、不嫖不赌。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他认为老掌柜信任他就是他的知己,他要报知遇之恩!但实际并非如此。老掌柜虽痛骂儿子是畜生,但最终还是为儿子留了一手:一纸遗命文书托付给了王子西。到“福聚德”大发了,而芦孟实也被踢走了,岂不可恨!
芦孟实原是“适意居”的账房,因为做人做事严而有矩,有碍花鼻子的不法行为,便借瑞英少爷之手将芦踢了出去。踢则踢之,但花鼻子还不放过,他把自己告的密诬赖到芦的头上,使瑞英对芦恨之入骨,芦进入“福聚德”是王子西的举荐,而芦的经商本领远在王之上。这时的“福聚德”面临倒闭,经芦的多方努力,竟起死回生,对此老掌柜十分赏识,用他为掌柜。这时的王子西内心十分恼火,追悔当初的举荐给自己搬来大拦路石,因而十分嫉妒。正巧大少奶奶对芦存有偏见,两人不谋而合,成了芦的死对头。两位少爷一个迷戏,一个迷武,整日只知索要银钱,而用钱又要受制于芦,因此对他记恨在心,巴不得有朝一日将其踢得远远的。正是最大的坏主老掌柜遂了不肖之子的心愿。老掌柜慧眼识珠又心地狡诈,待“福聚德”做强做大后,将芦孟实踢回了老家。
《天下第一楼》的故事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它教育我们;一事当前必须先想到防人。防人就要先了解人,好人善交,歹人防着交,恶人不可交。总之,处处留个心眼。“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和信条早已过时,必须抛弃。
芦孟实是值得敬佩的,但不能学习他那种处世方法。
2006年3月后 记鄙人因家境不许而缺少读书,未及成年即投身公门报效国家,蒙领导、同事帮助,自身学习,尚能对付工作,完成任务。退休前忙于事务,未能发奋致力钻研文章写作,只知草记一二以作谈资。接新安兄三本文集,拜读之后受鞭策极大,始而将简单之素材重加整理,不怕贻笑大方编印成册,以飨师长、领导、同事好友、亲朋故旧。
在此,我以万分之诚意对王光秋先生亲为作序和热忱鼓励,对汪建敏先生、方克华先生的大力支持、指导,李晓秋女士的热情帮助表示诚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