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4100000037

第37章 金口才之辩论篇(1)

论辩贵在思维敏捷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对方发话而自己一时答对不出的语塞现象。有时候,辩论中明明发现对方的漏洞,由于自己的思维一时跟不上来,构思不及时,形成不了有条理、有说服力的语言,找不到合适的反击词锋,于是只能像煮在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干着急,没办法。更可气的是,当机会稍纵即逝时,你已想出了对方的谬误所在及己方的补救方法,但此时你苦思冥想得来的对策,在时过境迁的环境下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辩论,其语言形式固然重要,但就其实质而言,其论辩思维就更为重要。只有当论辩思维清晰了、敏捷了,相应的语言反应才会有速度、有力量。一个人如果在辩论中的思维速度跟不上对方的思维速度,那就只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清朝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有个当家和尚名圆智,能言善辩,远近闻名。

有一次,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便独往天童寺来。圆智闻知此事,马上下到山脚,笑迎乾隆皇帝,并双手合十,躬身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圆智接驾来迟,请万岁恕罪。”

乾隆听说此人就是有名的善言和尚圆智,想先给他一个“下马威”,便把面孔一板,厉声问道:“你既知朕躬到此,为何不率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圣躬?该当何罪?”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躬,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要劳师动众,唯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故独自一人乾隆听他说得合情合理,只好说:“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一路上,乾隆又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拿我作个比方?”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这可不好比。要是比得不好,全部都得遭殃。”

但他忽然脑子一转,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不是滋味:圆智自比佛爷,占了自己的上风,但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两人来到天王殿,只见弥勒佛喜眉笑眼地迎面而坐,乾隆的点子来了,便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他为何而笑?”

圆智答道:“启禀圣上,他是在笑贫僧命运乖蹇,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乾隆一听,心中暗喜,这下子给我抓住把柄了,又问道:“他也在对我笑,照你所言,他也在笑我碌碌无为了?”

圆智面对乾隆咄咄逼人的发问,不慌不忙地应答道:“哪里哪里,佛爷对不同人的笑有不同的意义。他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你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凡夫俗子,气量狭窄。”这笑里藏刀的一番话,乾隆心中自然明白,但却又无懈可击,不好发作。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走到半山腰,乾隆想起上山之比,想再难为一下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正在下山,你又该怎么说呢?”说完,得意地看着圆智,谁知圆智稍恩片刻,即从容答道:“如今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啊!”乾隆一听,目瞪口呆。

在这里,圆智面对乾隆皇帝的“下马威”,过关斩将,应对自如,除了他才思敏捷之外,也与他善于根据需要变换角度而随机应变有直接的关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辩论中也一样,对同一个问题,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从一个角度说不圆的事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能把它说得令人信服、满意。这完全在于辩论者的灵活自如了。

1988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陈伯达刑满释放不久,著名作家叶永烈即去采访他。曾显赫一时而今刚度过侣年铁窗生涯的陈伯达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公安部提审我,我作为犯人,不能不答复提问。对于采访,我可以不接待,不答复。”对于这位对自己不抱欢迎态度的采访对象,叶永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何才能使他知道我毫无恶意,使采访顺利地进行呢?

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使他跟我愉快地合作?于是,叶永烈略一思索,告诉陈伯达,1958年,陈伯达到北京大学作报告,他作为北大学生听过这个报告:

“当时你带来一个‘翻译’,把你的闽南话译成普通话。我平生还是头一回遇上中国人向中国人作报告,要带‘翻译’!”多么有趣的往事,陈伯达一听,哈哈大笑,感到面前的这位不速之客很亲近,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原先尴尬的采访终于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叶永烈45万字的《陈伯达传》也就增添了不少资料。

从以上事例可以知道,思维快捷在论辩中的重要性,它与语言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出其不意地占领论辩中的制高点,而后居高临下克敌制胜。其实,在论辩中,思维速度也就是说话速度,思维快速也就是构思快速,这种构思方法常常在论辩中拥有着很好的用武之地。要熟练运用好它,需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能够迅速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迅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二,快速构思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础。这就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需要平时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如若不然,你会在谈话中陷入思维空白的状态,使得自己的说话在他人面前显得相形见绌。

知彼知己攻守有度

辩论场上,常常是唇枪舌剑,寸理力争,一方取胜不仅决定于阐述的道理,也在于所使用的辩论技巧。因此,研究和提高辩论的艺术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明辨是非

墨子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意思是说,辩论就是要弄清是非界限,考察治乱的原因,懂得同一和差别的客观根据,考察概念和事物的关系,权衡利弊得失,解决心中的疑惑。列宁也说,在辩论中,“更要冷静地分析论据,更详细地、更简明地说明事实真相,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获得绝对的胜利。”可见,辩论的基本要求就是使人对事物的是非、因果、异同、利弊、联系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与认识,使人明白事实的真相。因此,辩论中要战胜对方,基本的战术和首要的办法就是辩明,使对方明白。辩论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是分析立论理由。

分析立论的理由,分析理由的内涵,使之条理清楚,因果分明,主次分明,表里分明,以证明自己观点、理由的正确,显示自己立论的严谨。

二是表明立论根据。

把立论的根据、理由讲清楚,把论据,特别是事实论据说明白,以释疑惑,以显示自己立论的确凿无误。

三是辩证对方是非。

指出对方论据的不真实,指出对方论据似是而非,歧义丛生。

静观其变

采取守势,坚守自己的主张与论点是一种以逸待劳的辩论技巧。运用中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加固自己“堡垒”,转移对方攻势。

可采用不断加固自己的“堡垒”,坚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则与观点,令对方久攻不下,攻势渐弱渐缓;也可采用适当方法转移对方攻势,即转移对方的攻击方向、攻击对象。如使其由正面进攻转为侧面进攻,由实质性问题转入枝节性问题,均可使对方攻势减弱。

二是质问劳乏对方,我方以逸静观。

采用多提问题的方法,实行自卫,尤其是多提一些难题。向对方连连质问,使对方忙于筹思应答,不暇进攻。而我方则以逸待劳,静观其变,伺机反击。

三是抓住有利论题,防止对方胡搅。

辩论中,应防止对方转换论题,力求使辩论紧紧围绕中心论题进行。如对方将论题转换到对方所长、我们所短的论题上去,显然于我方不利;再如,对方用转换论题,甚至胡搅蛮缠来掩饰自己的失误与疏漏,也会给辩论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在辩论中,遇到对方有意转换论题时,应当及时指出,迅速纠正。

先发制人的辩论术

先发制人的攻击性辩论技巧可分为正面、侧面、包围、迂回等。正面攻击,指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尤其是中心论点;侧面攻击,指从侧面驳斥对方的论据或指出对方论据逻辑上的毛病;包围进攻,指对对方核心论点周围的分论点及论据逐一进行驳诘,最后推翻对方的核心立论,全面否定对方的命题;迂回攻击,指远距离地攻击,如从挑剔对方的辩论态度不妥或辩论风度有失开始诘难,进而抓住对方的辩论企图,深入进行驳诘。

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进攻辩论技巧:

诱其说“是”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辩论中有其特殊的功效,即能诱使对方多说“是”。通常情况下,那些老练的心存戒备的对手是不会轻易说出“是”的。

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医、军事家大村益次郎是位板着面孔、很难与之交往的人。

一次,邻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气很热,是不是?”他却爱理不理地回答:“夏天本来就是热的。”假若他顺着对方的问题回答:“是的,的确很热。”这样,自我防卫的态势就先瓦解了。

如何诱使对方说“是”,一般在辩论开始时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巧析岔题

在辩论中一旦发现对方把话题岔开,你不必打断,你应立即分析其用心。

一般来说,岔题的出现,或是由于一时不慎,或是由于突然联想起另一件事,或是由于有意把话题扭到另一方向。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对方说不了多久,就会自己发觉而显露窘态: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他一旦省悟就会很快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对方会继续朝着岔开的方向说下去,毫无“回心转意”的迹象,你就可以据此推断出他是有意扭转辩论的方向,从而立即采取相应对策,避免对方伎俩得逞。

借题发挥

在辩论中,当我方受到攻击时,可以不直接从正面答辩,而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进行还击,从而改变论战的局势。这种对策的关键在于一个“借”

字,能否借为己用,决定于辩论者的论战经验和思辨能力。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苏,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对尼说:

“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松难堪。谁知尼克松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因为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所以,尼克松借题发挥,歪打正着,使赫鲁晓夫脸上泛起一阵羞涩的红晕。

逼其亮底

对形状不全的图形或半截子话所作的解释,可以显示人的性格和内心的状态。利用这个方法所做的测验叫“投影法”。在辩论中,你可以运用“投影法”逼对方亮底,即把话说到一半就故意停下来,然后让对方接下去说。例如:“这么说,你的意思是”,“如此说来,这个论点是”,“照你的话说,他的意思是”……当你用这些半截子话去诱导对方时,对方十有八九会像这种方法所显示的那样,不假思索地把这句话按他的意思说完,这时,你就轻而易举地又多了张“底牌”。

自信者的语言有力量

辩论者应具有多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是辩论者必须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辩论时,自信我方必胜,对方必败,有战胜对方的勇气,才能用语言的力量征服对方。

我国学者彭倚云,是世界最著名的行为治疗专家阿加尔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这个令人羡慕的学位正是彭倚云借助语言的力量取得的。在面试时,师生激烈争论了两个小时。

阿加尔教授咆哮如雷:“……你认为你可以说服我吗?”

“当然不一定,因为我还没有出生时,你就已经是心理医生了。”彭倚云毫不示弱,他响亮地答道:“只有实验本身能说服你或者我,但是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些实验,那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我与你谁对谁错。”

“就凭你那个实验方案?我马上可以指出它不下10处的错误。”

到这时,双方的争论火药味十足,看来很难继续下去。

彭倚云接着说:“这只能表明实验方案还不成熟。要是你接受我当你的学生,你自己可以把这个方案改得尽善尽美。”

“你想让我指导一个反对我的理论的研究生吗?”

“我是这样想的。”彭倚云笑了起来,“经过这两个小时的争吵,我知道牛津大学是不会录取我了。”

“最后我问你,”阿加尔教授在倔强自信的中国小姐面前渐渐让步了:

“为什么你要选择行为治疗这一科目?为什么要选择我做你的导师?”

“因为你在那本书里曾写道:‘行为治疗的目的是为了给予在心灵上备受痛苦的人一个能回到正常生活的机会,从而享受正常人应有的幸福和权利’。

老实说,你书里的其他话我不一定赞成,可这句话我能给予全心全意的赞同。”

“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不能做正常人的痛苦,也曾看见许多人因为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权利而痛不欲生。我觉得行为治疗能让心灵畸形的人重新做正常的人,不再忍受精神折磨。在这一方面,我完全赞同你的看法,也许咱们的分歧只在于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这种治疗。”

最后,这位四五年才收一名研究生的教授被彭倚云小姐的自信、雄辩征服了,而彭倚云正是靠着自己的见解和辩才做了阿加尔的学生。

上例中双方的辩论气氛紧张,都试图压服对方。彭倚云凭借自己高超的讲话水平和坚强的自信,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令倔强暴躁的阿加尔教授认同和接受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