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4100000038

第38章 金口才之辩论篇(2)

逆向反驳攻其不备

在论辩的即兴演讲中,有很多情况不能直接找到对方的破绽。这时,我们就需要静观其变,以守为攻,灵活变换进攻的方位,给对方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逆向说理就是一种很好的反驳思路。

逆,顾名思义,是指方向相反。逆向说理的思维方式就是一反按常情、常理、常识、常规、常论、常法等思考问题的方式,跳出“常规定势思维”

的圈子,向相对、相反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思考。此法用于论辩,是指论辩者善于从截然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来即兴论辩的一种思维方式。

战国时期,吴起在魏国当了将军之后,和待遇最低的士卒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自己携带粮食,为士卒分担劳苦,深得士卒的拥护和爱戴。

有一回,在吴起军中,一位士兵得了毒疮,吴起知道了,就用嘴为他吸脓,其爱兵之心感动了整个部队。然而,那个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放声痛哭。人们不知其故,奇怪地问她:“你儿子不过是一个最底层的小士卒,人家一个将军不惜屈尊为他吸脓,你还哭什么啊!”那位母亲回答道:

“你不知道,以前吴将军曾替这孩子的父亲吸过脓,他爸爸打起仗来就奋不顾身,从不后退,最后死在战场上。现在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脓,我老婆子不知道这孩子又会死在什么地方了,所以才哭啊!”

将帅爱兵如子,和士兵同吃、同睡、同行军、同甘共苦,以德树威,这样在军队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打起仗来,士卒一个个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这样的军队当然无往而不胜,无坚而不摧。

听闻吴将军亲自为儿子吸脓疗伤,老母亲应该感到的是安慰,将儿子送到这样一位“爱兵如子”的将帅帐下,儿子在生活上就不会有什么困难。然而老母亲没有这样认为,她结合自己丈夫因受惠于将军,最后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宁死不退的事迹,推测儿子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而号啕痛哭。这老母亲思考问题正是运用了反常的思维方式,让人不得其解,而答案和结果又在情理之中。

逆向反驳在即兴论辩时,有时要单刀直入,有时又要巧于迂回,避实就虚,即避免直接接触正题,采取各种方法,迂回地表达主题,使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辩者的观点。

唐朝有一位县令爱画虎,但总画得像猫。每每画毕总要手下人评论。说好者他高兴,说不好者他惩罚。

有一次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差役,口齿伶俐。这天,县令又画了一幅画,要他评说。

“老爷,我有点怕。”差役战战兢兢地回答。

“哎哟,怕什么,别怕,老爷我就什么也不怕。”

差役说:“老爷,您也怕。”

“什么?老爷我也怕,我怕什么?”

“怕天子。老爷,您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晤。”县令语塞,“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就什么也不怕,嘻嘻,对不对?”

“不,天子怕天。”

“怕天?哼,有道理。”县令来了兴趣,追问差役,“那么,老天爷又怕什么?”

“怕云,怕云遮天。”

“云又怕什么?”

“怕风。”

“风怕什么?”

“风怕墙。”

“墙又怕什么?”

“怕老鼠,老鼠打洞。”

“有道理。我再问你,老鼠怕什么呢?”

“老鼠最怕它。”年轻的羞役指着画一本正经地说。

老鼠怕猫,老爷画虎如猫,差役没有直说,而是巧妙地采用了迂回进击的方法,用另一种形式指出来,县令当然心知肚明,但也无可奈何。

有一次,王某与女友一起去水果摊买葡萄。在挑好葡萄刚要付钱时,其女友发现很多葡萄有虫咬过的痕迹,这时王某对摊主提出:“这葡萄不好,还有没有别的品种。”那摊主爱理不理,叼着烟头斜着脑袋说道:“葡萄不好,你可看清了,这可是正宗的吐鲁番葡萄,货真价实。”其女友见对方态度傲慢,出言不逊,刚要发火,王某在一边道:“算了,我们不买了。”“不买?都称好了想不买?你存心跟我抬扛闹着玩是吧。”这时,围观者很多,其女友脸色非常尴尬。王某问:“你知道吐鲁番的葡萄为什么好吃吗?”对方愣了一下,答不出来,呆在那里不知所措。王某接着说道:“就是因为它从不被虫咬,你的葡萄上有虫子咬过的痕迹,你的葡萄不是正宗的吐鲁番货。”对方一时反应不过来,趁此空当,王某携女友马上离开了人群。

逆向思维,常借助快速变换思路、灵活改变说话的角度,迂回进击,想常人不敢想和不能想,说常人不敢说,神出鬼没,变化多端,使人难以预测而出奇制胜。其结果常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学会适时转换话题

在即兴论辩演讲过程中,论辩双方常常会出现坚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情形。由于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顺着话题进行论辩,有时会陷入论辩双方相互僵持的局面,使论辩变得毫无趣味,空耗人力。有时还会使一方陷入窘境,为对方的锋芒所指。这时双方或单方就需要巧妙地转换话题,使双方的论辩在“山重水复”之时,重新转入“柳暗花明”的境况。

话题转移是指把原来的话题岔开,巧妙地引入其他话题,绕开论辩双方出现的锋芒和暗礁。

1988年7月22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整个会谈高潮跌宕,扣人心弦。

戈尔巴乔夫有一次竞用拳头将桌子敲得咚咚作响。他声称:“据说,在日本居然有人说什么:‘今后只要日本持续不断地增强经济力量,苏联便将乖乖地屈服于日本的经济合作。’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苏联决不屈服。”

中曾根也不示弱,他以强硬的口吻批驳道:“尽管如此,两国加深交往也是重要的。阻挠两国关系发展的,正是北方的领土问题。铸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斯大林错误地向属于北海道的岛屿派遣了军队。”

谈话至此,如果双方继续就此问题开展针锋相对的辩论,两位领导人可能会不顾各自脸面争得面红耳赤,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苏联不会因为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劲势头而乖乖屈服于日本的经济合作,日本也不可能因为两国的交往而在领土问题上一再退让。为了避免会谈陷入僵局,聪明的中曾根先生话锋一转,接着又说:“我毕业于东大法律系,你走出的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门槛。我们俩同属法律系毕业生,理应了解国际法、条约和联合声明是何物。国际上都承认日本的主张是正确的。”

中曾根根据俩人都毕业于法律系这一既定事实,适时抛出隐语,既然你懂法律,你就必须遵守国际法、条约和联合声明的规定,在法律面前,国与国之间是平等的,各国都必须互相尊重,苏联也不例外。

此时,戈尔巴乔夫也听出了中曾根的话外音,你说我不懂法律,我哪里是不懂法律啊,我只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已。戈尔巴乔夫巧借他们都学法律的话题,话锋一转,笑容可掬地答道:“我当法律家吃亏了,所以变成了政治家。”巧妙地顺着对方的话题,以自谦的形式避开了中曾根有关领土问题的锋芒。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率领美国代表团前往埃及与总统萨达特进行和平会谈。会谈一开始,萨达特说了几句寒暄话以后,就让基辛格看了一个“埃及一以色列脱离接触”的计划。然后萨达特吸了一口烟,征求基辛格的意见,要他表态。

针对这个计划,以色列要作很大让步,而埃及的交换条件又含糊其辞。

所以基辛格不能同意。精明老练的基辛格说:“在我们谈判手头的事务以前,可否请总统告诉我,你是怎样设法在10月6日那天如此成功地发动了那次令人目瞪口呆的突然袭击的?那是个转折点,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个转折点的必然结果。”

萨达特眯着眼睛,又吸了口烟,微笑着,放弃了要基辛格对计划表态的要求,而是应基辛格之求,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那次袭击。

基辛格在此巧妙地岔开话头,把话题焦点转入到对方有成就感的事件上来,满足了对方的虚荣心和自信心,使对方心情愉悦,谈兴十足,进而暂时回避了对方所想听到的表态。

话题转移法作为论辩中使用的诡道思路之一,其关键在于一个“巧”字,要善于顺着对方的话锋或抓住对方的心理,巧妙地将论辩主题转移,在不知不觉中绕开论辩锋芒。

以其人之道治其身

在论辩中常常可以仿拟对方说话的内容或思路,拟造一个与对方话语结构相同但意义与攻击方向相反的例子来对付对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种辩论的思路主要是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环环相扣的必然联系,比如甲现象必然与乙现象有关,乙现象又必然会引出丙现象。在一系列环环相扣条件下,通过第一个条件可以得出另外一个意义相反的条件,用以制服对方。

明朝时,南昌宁王朱宸濠自恃是皇族后裔,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

有一天,他的一只挂着有“御赐”金牌的丹顶鹤独自跑到街上,被一条狗咬死了。朱宸濠气得暴跳如雷:“我这白鹤是皇上赐的,脖子上挂着‘御赐’

金牌,谁家野狗竟敢欺君犯上,这还了得!”

当即,他命令家奴把狗的主人捆绑起来,送交南昌知府治罪,给他的白鹤抵命。当时南昌知府名叫祝瀚,对宁王府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就对宁王府的管家说:“既然此案交我处理,请写个诉状来。”

管家耐着性子,写了个诉状。祝瀚接过诉状,立即命令衙役捉拿凶手归案。

管家忙说:“人已抓到,就在堂下。”

祝瀚故作惊讶地说:“状纸上明明写着凶犯乃是一条狗,本府今日要审狗,你抓人来干什么?”

管家气急败坏:“那狗不通人言,岂能大堂审问?”

祝瀚笑道:“贵管家不必生气,我想只要把诉状放在它面前,它看后低头认罪,也就可以定案了。”

这时,管家跳了起来:“你这个昏官,走遍天下,哪有一条狗是识字的呢?”

祝瀚严肃地说道:“如果狗不识字,它也就不能认识鹤脖子上的金牌;如果狗不认识鹤脖子上的金牌,也就谈不上什么欺君犯上;如果狗不是欺君犯上,就不能处治狗的主人。”

几句话把管家说得哑口无言,只好作罢。

在这则对话中,祝瀚利用狗不识字,不存在欺君犯上,所以不能治其主人的罪,把条件一层层分析透彻,最后辩倒管家。在此过程中,祝瀚只是反向地利用了管家的观点,仿拟他的思路而展开的。

在运用仿拟这一思路反驳时,我们可以不去考虑所使用的表述结构是否正确,是否有效,只要与论敌的表述结构相同,就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收到绝好的反击效果。因为仿拟只在于“破”,而不在于建立自己的论说体系。

有一个小孩在面包店买了一块两便士的面包,他觉得面包比往常买的要小得多,便对老板说:“你不认为这块面包比往常的要小一些吗?”

“哦,没关系。”老板回答道,“小一些,你拿起来就轻便些。”

“我懂了。”

男孩说着,就把一个便士放在柜台上。正当他要走出店门时,老板叫住他:“喂,你还没付足面包钱。”

“哦,没关系。”小孩有礼貌地说,“少一些,你数起来就容易些。”

在这则对话中,小孩并没有直接说出老板的回答是强词夺理,而是不动声色地以对方的思路为己所用,用对方的方法攻击对方,达到了以牙还牙的目的。

适机发挥即兴辩解

即兴辩解不等于信口开河,即兴辩解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具有临场突发性、随机性的特点,如果脱离了机智的思考,就会使辩解一败涂地,因为除了道理的深入人心是不能说服别人的,只有在即兴辩解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才会使辩解取得有效的结果。

在辩论实践中,并不是每临突变都能当即捕捉到对手漏洞的。有时就是拿到了对手的破绽,也会因为时机、氛围的制约而不能当即派上用场。这时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1966年,某学校的物理教师刘老师,奉命为红卫兵将召开的大会安装扩音设备,在修理调试时,刘老师把耳朵贴近扩音机听了听,竟被诬为“偷听敌台”。顿时,刘老师成了一个反动分子,被押上了批斗台。大家知道,那是一个有理讲不清的年代,更何况刘老师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呢?

或许是因为这是一场“突发事件”,事先没有准备的缘故,除了有人上台读了一通临时拼凑的批判稿之外,再就是例行的呼口号,之后便出现了小小的冷场。几个会议主持人见状,忙凑到一起商议如何“加温”。

“刘老师,你为何光天化日之下偷听敌台?”在沉寂的气氛中台下有人倏然地发问。坐在台上的红卫兵头头看到有群众自愿参加批判,便停止了商议,一个个露出欣喜的神色。

“我……我实在没有偷听敌台呀!”低着头的刘老师小心翼翼地分辩着。

“你还不老实!”只见刚才发问的人绷紧了脸,气冲冲地疾步登到台上——啊!吕老师?台上的刘老师顿时傻了眼。没等刘老师反应过来,吕老师又劈头问道:“那你耳朵贴近扩音机在听什么?”

“没听什么。”刘老师忙不迭地回答,心头骤然升腾起一股愤恨——吕老师啊吕老师,咱们同学一场,真想不到你竟是个落井下石的无耻小人!

“没听什么?”吕老师两掌一拍,“难道你耳朵是贴了一块铁板吗?能一丝声音也没有听到吗?”

“不不,机子里有嘈杂声,还有……”刘老师语塞了,额上沁出细细的汗珠。

“还有什么?”吕老师依然紧追不放。

“还有叽里咕噜的外国语——我听不懂。”刘老师沮丧地回答。

“听不懂?你有没有学过英语?”吕老师话锋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