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血脉:河流与湖泊(地理知识知道点)
3005200000013

第13章 奔腾不息的江河(13)

由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河流流量也有季节变化。雨季是赞比西河的丰水期,干季则是枯水期。因为各河段的雨季有先有后,所以洪水期的出现也就有早有晚。上游各支流多在北侧,源地雨季开始较早,洪水期出现在2~3月;中下游则延至4~6月。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流量差别很大,最大流量是最小流量的10倍以上。

赞比西河由于多急流、多瀑布,所以只能分段通航,航运的意义不大。

林波波河

林波波河是非洲东南部的一条大河,因河中鳄鱼很多又叫“鳄鱼河”。“林波波”在当地的土著语中意即为“鳄”。全长1600千米,流域面积44万平方千米,发源于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高地,向北流至南非与博茨瓦纳边界后向东北流,流至南非与津巴布韦边界后向东流,至帕富里附近入莫桑比克境内,东南流入印度洋。沿岸主要支流有沙谢河、象河、尚加内河等。上游支流水量小,多为间歇河,中游切过南非高原边缘山地,多瀑布、急流、浅滩;下游为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河段受气候影响明显,水量变化较大,雨季时河道加宽,形成大水泛滥,使沿岸多沼泽、湖泊。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已在林波波河沿岸兴建多项灌溉工程,包括哈博罗内、尼瓦内、沙谢和圭哈水坝等。林波波河在与象河汇流后以下的河段终年可通航。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地区略图苏伊士运河,北起地中海沿岸的塞得港,中间穿过提姆萨湖、大苦湖、小苦湖,南到红海之滨的陶菲克港,全长173千米,宽365米,深20米,目前已可通航满载25万吨的油轮,通过时间平均为14小时。

运河从1859年4月25日开始动工,到1869年完成,历时10年之久。运河主权最初由法国资本家垄断。1882年,英国武力侵占了埃及,从此,苏伊士运河便一直被英国所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才将运河收归国有。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两岸各国到西欧、北美的航程。船只经苏伊士运河要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10000千米的航程,节省10~40天时间,实为亚、非、欧三洲之间的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所以马克思称它为“东方伟大的航道”。

尼罗河

尼罗河是非洲主河流之父,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南部的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由南向北流经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区,最终流入地中海。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经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乌干达、南苏丹、苏丹、埃塞俄比亚、埃及10国,在开罗以下注入地中海(河口无大城市,河口位于北纬30°),全程位于低纬度(南纬3°~北纬31°)。流域面积为28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面积的1/10。自开罗起形成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的河口三角洲;阿斯旺至开罗段,河谷狭窄,谷底平坦,沿岸分布狭长的河谷平原。尼罗河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1/9,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

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尼罗河最下游分成许多汊河注入地中海,这些汊河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积约24000平方千米,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现代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尼罗河下游河谷地三角洲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

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尼罗河的灌溉条件及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使河谷和三角洲的土地极其肥沃,庄稼可以一年三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两岸形成一条“绿色走廊”,可种植棉花、小麦、水稻、枣椰等农作物,并且是世界著名的长绒棉产地。尼罗河两岸优美的风光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旅游成为埃及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埃及流传着“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等谚语。尼罗河确实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为沿岸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古埃及文明。近6700千米的尼罗河创造了金字塔,创造了古埃及,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尼罗河鲈鱼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是西部非洲最大的河流,也是非洲的第三大河。它发源于几内亚境内的富塔贾隆高原靠近塞拉利昂边境地区的丛山之中,先向北流,在北纬180°处折而向东,成为向北突出的大弧形,后又转向东南,最后注入几内亚湾。干流先后流经几内亚、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等国,全长4197千米,流域面积190万平方千米。

尼日尔河河源地区属于几内亚法腊纳省科比科罗县,方圆约有4770公顷,与塞拉利昂接壤,距大西洋岸约241千米。这里属于丘陵平原地区,溪涧众多,河道深切。两岸丛林茂密。从法腊纳往西80千米,便是高山密林,古木参天,藤蔓绕枝,云遮雾障,莽莽苍苍,给人以神秘之感。据说,时至今日,这个地方还是人迹罕至,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河源地区森林草地保护很好,水土流失少,河道水流澄清碧绿,含沙量小。

尼日尔河尼日尔河素以温顺、宁静著称,整个流域地势平缓,落差小,流速慢。据记载,河水从源地流到入海口,需时竟长达9个月。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地壳运动、气候变迁以及河流本身的侵蚀和冲积作用的影响,尼日尔河的上、中、下游的河道宽窄、流量、流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在它的上游,从发源地到马里首都巴马科一段,可以说基本上是平缓的,但从巴马科以下到凸向最北端的托萨耶滩,多系丘陵湖泊,河道中不乏险滩和沙洲,流速时缓时急,它最初注入马西纳湖,形成内陆三角洲。从托萨耶再向下流,河道中出现累累石滩,穿过河塔科腊山段,河道陡然变窄,形成峡谷,水流则扬波鼓浪,汹涌澎湃。往下,河道两岸尽是悬崖峭壁,成“U”形曲折迂回,地理学家将此段称为“U”区。冲过布崩山陵地带,河道中接连出现辛德尔群岛和库尔太群岛,河形大变。到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附近,地势低洼,河水便漫无边际,好像一个个相联的湖泊,根本不像什么河流了。由此向下的河道,地理学家称之为“谷道”,它形成了尼日尔和贝宁的天然分界线。

在尼日利亚境内,尼日尔河河道受北高南低的地形影响,总的来说呈现顺流而下之势,尤其到科洛贾地区,与最大支流贝努埃河汇合后,水势更猛,流速更快,只是到了离海岸约160多千米处,与当地无数细小河流混合交错,形成河网密布、沼泽遍地的下游入海口三角洲,其水势被分散,其流速被削弱,复变成汨汨而流的宁静状态!

尼日尔河各段的流量,因受地形和降雨量的直接影响而大不相同,其上游水深5~6米,如法腊纳地区流域面积3180平方千米,河长145千米,最大流量每秒376立方米,而到了几内亚与马里毗邻的锡吉里地区,流域面积扩大为7万平方千米,河长为557千米,最大流量为68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每秒35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1150立方米。

中游地区河水还受湖泊分水和蒸发的影响,水量的季节差更大。马里的塞占以下地区,每年雨季(6~10月)洪峰期平均流量为6000立方米/秒,旱季(11月~翌年5月)平均流量降为40立方米/秒,几乎断流。

尼日尔境内的河道大多处于干旱地带,全年降雨量不过6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000~3000毫米,因此,尼日尔河系的时令性更为明显,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有些河流只不过是地图上的符号而已。

基于同样缘由,在尼日利亚北部,河水较小,而接近入海口三角洲地区,流量大而分散,每逢旱季,河道里沙洲片片,人们卷起裤管就可以涉水而过。

尼日尔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经常受到干旱和风沙的威胁,特别是撒哈拉沙漠正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向南推移,更令人忐忑不安!西非历史上有无数次大规模干旱的记载:那时,河道干涸,湖泊枯竭,空中迷漫着浓重的干雾,吹拂着烫热的“哈马丹”风,地面上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埃,干旱扫光一切植物,驱起了飞鸟和逼跑了走兽,使植被覆盖率本来不高的大地寸草不生,热带稀树草原化为赤地千里。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尼日尔河流域各国渴望开发尼日尔河的水资源。早在1963年10月26日,尼日尔河流域国家建立了国家间联合机构——尼日尔河委员会,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改进和协调它们之间在各项治理行动中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