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脸庞:地貌(地理知识知道点)
3005400000018

第18章 千姿百态的地球风貌(8)

沙漠给人类带来很大危害,它吞没农田、村庄,埋没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据史书记载,我国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被沙漠吞没的。现在,人类正在千方百计地防沙治沙,如植树造林、植草固沙、设置沙障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撒哈拉沙漠

丘陵起伏的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满非洲北部全部。东西约长4800千米,南北在1300~1900千米,总面积约860万平方千米。撒哈拉沙漠西濒大西洋,北临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为红海,南为萨赫勒一个半沙漠干草原的过渡区。

“撒哈拉”这个名称来源于阿拉伯语,是从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引入的,在其语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这块沙漠大约形成于250万年以前。

撒哈拉沙漠将非洲大陆分割成两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这两部分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阿拉伯语称为“萨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语称为“苏丹”,意思是黑非洲。

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季节性泛滥的盆地和大绿洲洼地,高地多石,山脉陡峭,以及遍布沙滩、沙丘和沙海。沙漠中最高点为3415米的库西山顶,位于查德境内的提贝斯提山脉;最低点为海平面下133米,在埃及的盖塔拉洼地。

撒哈拉沙漠约在500万年之前就以气候型沙漠形式出现,即在上新世早期(530万~340万年前)。自从那时起,它就一直经历着干、湿情况的变动。

撒哈拉沙漠植被尼罗河的主要支流在撒哈拉沙漠汇集,河流沿着沙漠东边缘向北流入地中海;有几条河流入撒哈拉沙漠南面的查德湖,还有相当数量的水继续流往东北方向重新灌满该地区的蓄水层;尼日河水在几内亚的富塔贾隆地区上涨,流经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然后向南流入海。从阿特拉斯山脉和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以及摩洛哥的沿海高地流入的溪流为干河床(季节性溪流)提供了额外的水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与提贝提斯山脉相关的干河床、湖泊、池塘组成的综合网络,以及塔西利—恩—阿耶和阿哈加尔山脉的类似网络,如塔曼拉基特河。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储有相当数量的雨水,沙漠中的各处陡崖有渗水和泉水出现。

撒哈拉沙漠的土壤有机物含量低,且常常无生物活动,尽管在某些地区有固氮菌。洼地的土壤常含盐。沙漠边缘上的土壤则含有较集中的有机物质。

撒哈拉沙漠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常出现许多极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并且有一连好几年没降雨的最大面积记录。气温在海拔高的地方可达到霜冻和冰冻地步,而在海拔低处可有世界上最热的天气。

撒哈拉沙漠植被整体来说是稀少的,高地、绿洲洼地和干河床四周散布有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树。在含盐洼地发现有盐土植物(耐盐植物)。在缺水的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高原有某些耐热耐旱的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树。

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内,有我国境内最大的沙漠,它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维吾尔语中,“塔克”是山的意思,但是准确的翻译却是“大荒漠”或者引申为“广阔”,于是很多人把“塔克拉玛干”解释为“山下面的大荒漠”,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侧翼都是雄伟的山脉:北面事天山,南面是昆仑山,西面帕米尔高原。东面逐渐过渡,直到罗布泊。在南面和西面,沙漠和山脉之间,是由卵石碎屑沉积物构成的一片坡形沙漠低地。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长约1000多千米,南北宽约400多千米,总面积达337600平方千米,在世界沙漠排名里处于第十位。由于它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所以习惯上称它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另外,该沙漠还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而且其流沙的面积在世界各沙漠中是最大的。沙漠的地形基本是西南部高(海拔1200~1500米),东北部低(海拔800~1000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大陆内部,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而且风沙十分强烈,温度变化极大,全年降水稀少。然而,在世界所有的大沙漠当中,这片沙漠又是最神秘、最具诱惑力的沙漠。这首先表现在沙漠中的流动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流动沙丘面积巨大,其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有的沙丘可以达到300米高左右。这些沙丘类型复杂,形态多样,有众多复合型沙山和沙垄,他们就像憩息在荒漠中的一条条巨龙。众多的沙丘组成多样的沙丘群,有蜂窝状的、羽毛状的、鱼鳞状的,变幻莫测。沙漠中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人们给它取了个神圣的名字叫“圣墓山”。它们分别是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经过风化形成的。在“圣墓山”上有一种奇特的风蚀蘑菇,其高度达5米,巨盖下约可容纳10多个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稀疏的植被沙漠中全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日子都刮着风沙,其风速可达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南北和西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互影响,风沙活动频繁而十分剧烈,流动沙丘占沙丘面积的80%以上。据研究人员测算一些低矮的沙丘每年移动20米左右。也就是说,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约向南延伸了100千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在炎炎烈日之下,沙面的温度异常的高,有时可达70℃~80℃。由于赤日下的银沙刺眼,还有地表旺盛的蒸发,经常会使地表的景物飘忽不定,于是这时候人们往往在远处出现幻觉,这就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并不是一片死寂。在沙漠的四周,沿着内流河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的河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中的“绿岛”。尤其是纵贯沙漠的和阗河沿岸,生长着芦苇、胡杨等各种各样的沙生野草,构建出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中流水潺潺,绿洲互通。这一带的小林中还生活着野兔、小鸟等动物,这些使“死亡之海”显露出一丝生机。另外,考察人员在沙层下面发现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一发现推翻了对于该沙漠的“生命禁区论”。

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条件恶劣,白天炎热难耐,晚上却十分寒冷,昼夜温差达40℃以上;夏季气温高,在沙漠的东缘可高达38℃。东部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9~-10℃,冬季所达到的最低温度一般在-20℃以下。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时只有4毫米左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这大大加剧了干旱的状况。沙漠的西部地区,夏季盛行北风和西北风,两种气流在位于克里雅河最北端的沙漠中心附近会合后,形成复杂的大气环流系统,这一点在沙丘的形状上有清楚的反映。春季来临时,地表沙逐渐变暖,上升气流发展,东北风逐渐强烈起来。在此期间,常常发生强飓风尘暴,使大气很快充满沙尘,最高海拔可达3962米。其他方向来的风也往往会刮起尘土,这样使得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乎全年笼罩着尘雾。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亚欧大陆的内部,四面为高山环绕。这里有变幻多样的沙漠形态,有丰富而抗盐碱、抗风沙的沙生植物,有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气候,还有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绿洲、潜入沙漠的河流,以及生活在沙漠中的野生动物等;尤其是被深埋于沙海下的丝绸之路遗址、远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种矿藏统统被笼罩在奇幻的迷雾之下,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三、阿拉伯沙漠

阿拉伯沙漠阿拉伯沙漠位于亚洲西南部,几乎占有整个阿拉伯半岛,是世界大沙漠区之一。其覆盖面积约为233万平方千米,北连叙利亚沙漠,东北和东濒波斯湾和阿曼湾,东南和南临阿拉伯海和亚丁湾,西接红海。阿拉伯沙漠的大部分在今沙特阿拉伯王国境内。亚丁湾和红海岸上的叶门在西南与沙漠接壤。突出到阿曼湾中的阿曼在沙漠最东端与之毗连。阿拉伯联合奠长国和卡达成为此地区的东北边缘,沿波斯湾南岸伸展开来。科威特邻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之间的北波斯湾;科威特西面的一个中立区——呈钻石形——为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所共有。在西北部,沙漠延伸进入约旦。

从空中看,阿拉伯沙漠像是一片广漠的淡沙色地带,偶有一列朦胧的悬崖或山脉、黑色的岩浆流或延伸到天际的微红沙丘体系。驼径在饮水点之间的地面上交叉。植被初看似乎并不存在,但却可看到地表的一层细微的茸毛,或力求生存的片片绿色灌木。几乎总有和风吹拂,而随季节的变化变成暴风。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这些气流或使沙体冷却,或将其烤得滚烫。日月在晴空中是明朗的,不过沙尘和湿气却降低能见度。

阿拉伯沙漠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沙漠,除有变化多端的漠地景致,连绵不断的沙丘轮廓线,质地特殊的各色沙石以外,此地的住民是最神秘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贝都因人。乘坐最适合沙漠行动的四轮车进入崎岖难行的沙漠享受飙沙赛车穿越沙丘的快感,直驱贝多因人居住的小村庄。在这里更加贴近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在帐篷里享用地道的风味烤肉餐,随兴加入当地部落的营火晚会及传统歌舞。

知识点土壤水

土壤学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在105℃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水分。土壤水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影响林木、大田作物、蔬菜、果树的产量,还影响陆地表面植物的分布。在土壤学中,根据对土壤水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有两种土壤水分分类,一种是从能量的点来研究土壤水,从而形成水的能量分类,它主要研究水的能量状态和水的运动,主要用于研究分层土壤中水分运动、不同介质中水分的转化(蒸发、蒸腾),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运移和土壤水对植物的有效性。

冷冻的冰川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流动固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山,因重力作用冰山流动,成为冰川。冰川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这些作用造成许多地形,使得经过冰川作用的地区形成多样的冰川地貌。此外,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据认为,全世界存在有多达70000~200000个冰川。冰川自两极到赤道带的高山都有分布,总面积约达16227500平方千米,即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约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69%。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千米(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米,冰从冰盖中央向四周流动,最后流到海洋中崩解。

冰川是由多年积累起来的大气固体降水在重力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变质成冰过程形成的,主要经历粒雪化和冰川冰两个阶段。它不同于冬季河湖冻结的水冻冰,构成冰川的主要物质是冰川冰。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造成雪粒,称为粒雪。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于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使粒雪变得更为密实而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形成冰川。绒布冰川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而在其他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

我国山岳冰川按成因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大类。总储量约51300亿立方米。前者占冰川总面积的80%,后者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按山脉统计,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积都超过7000平方千米,4条山脉的冰川面积共计40300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70%,其余30%的冰川面积分布与喀喇昆仑山、羌塘高原、帕米尔、唐古拉山、祁连山、冈底斯山、横段山及阿尔泰山。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冰川分为大陆冰盖(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

格陵兰岛冰盖

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千米。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巨大的大陆冰盖上,漫无边际的冰流把高山、深谷都掩盖起来,只有极少数高峰在冰面上冒了一个尖,辽阔的南极冰盖,过去一直是个谜,深厚的冰层掩盖了南极大陆的真面目。科学家们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发现,茫茫南极冰盖下面有许多小湖泊,而且这些湖泊里还有生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