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脸庞:地貌(地理知识知道点)
3005400000019

第19章 千姿百态的地球风貌(9)

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最盛的冰河时代,冰川规模大大扩大,也没有发育为大陆冰盖。

冰川的地貌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种。

雪线: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这种临时现象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天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测定雪线高度都在夏天最热月进行。就世界范围来说,雪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高度在6000米左右,而在南北极,雪线就降低在海平面上。雪线是冰川学上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体高度超过该地的雪线,每年才会有多余的雪积累起来。年深日久,才能成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发育的地区。

粒雪盆:雪线以上的区域,从天空降落的雪和从山坡上滑下的雪,容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聚集起来。由于低洼的地形一般都是状如盆地,所以在冰川学上称其为粒雪盆。粒雪盆是冰川的摇篮,聚积在粒雪盆里的雪,究竟是怎样变成冰川冰的呢?雪花经过一系列变质作用,逐渐变成颗粒状的粒雪。粒雪之间有很多气道,这些气道彼此相通,因此粒雪层仿佛海绵似的疏松。有些地方的冰川粒雪盆里的粒雪很厚,底部的粒雪在上层的重压下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粒雪相互连结合并,减少空隙。同时表面的融水下渗,部分冻结起来,使粒雪的气道逐渐封闭。被包围在冰中的空气就此成为气泡。这种冰由于含气泡较多,颜色发白,容重约为082~084克/立方厘米,也有人把它专门叫做粒雪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巨厚的冰川冰在本身压力和重力的联合作用下发生塑性流动,越过粒雪盆出口,蜿蜒而下,形成长短不一的冰舌。长大的冰舌可以延伸到山谷低处以至谷口外。发育成熟的冰川一般都有粒雪盆和冰舌,雪线以上的粒雪盆是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的冰舌是冰川的消融区。二者好像天平的二端,共同控制着冰川的物质平衡,决定着冰川的活动。雪线正好相当于天平的支点。粒雪盆冰斗冰斗:在河谷上源接近山顶和分水岭的地方,总是形成一个集水漏斗的地形。当气候变冷开始发育冰川的时候,这种靠近山顶的集水漏斗,首先为冰雪所占据。冰雪在集水漏斗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流动而成冰川。冰川对谷底及其边缘有巨大的刨蚀作用,它像木匠的刨子和锉刀那样不断地工作,原来的集水漏斗逐渐被刨蚀成三面环山、宛如一张藤椅似的盆地形伏。这种地形叫做冰斗。冰斗大多发育在雪线附近的高程上。

一般山谷冰川,往往爬上冰坎,才能看到白雪茫茫的粒雪盆。当冰川消失之后,这样的盆底就是一个冰斗湖泊。高山上常常可以见到冰斗湖,它们有规则地分布在某个高度上,代表着古冰川时代的雪线高度。

冰碛:水冻结成冰,体积要增加9%左右。当融化的冰雪水在晚上重新在岩石裂缝里冻结时,对周围岩体施展着强大的侧压力,压力最大可达2吨/平方厘米。在这样强大的冻胀力面前不少岩石都破裂了,寒冻风化作用不仅在山坡裸露的地方进行,在冰川底床也能进行。这是因为冰川底床有暂时的压力融水,融水渗入谷底岩石裂缝里,冻结时也产生强大的冻胀力。寒冻风化作用不停地在山坡上和冰川底床制造松散的岩块碎屑,山坡上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到冰川上,底床里的碎屑更容易被冰川挟带着一起流动。冰川挟带的碎石岩块通称为冰碛。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块称为表碛,冰川内部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两侧的是侧碛。侧碛靠近山坡,碎石岩块的来源丰富,因而侧碛又高又大,像左右二道夹峙着冰川的巍巍城墙。到冰舌前端,2条侧碛大多交汇在一起,连成环形的终碛。终碛像高大的城堡,拱卫着冰川,攀登冰川的人,必须首先登临终碛,才能接近冰川。我国西部不少终碛高达200余米。并不是所有冰川都有终碛的,前进迅速和后退迅速的冰川都没有终碛,只有冰川在一个地方长期停顿时,才能造成高大的终碛。两条冰川汇合时,相邻的两条侧碛合为一条中碛。树枝状山谷冰川表面中碛很多,整个冰川呈现黑白相间的条带状。冰碛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主要物质,也是冰川改变地球面貌的证据之一。

冰川年轮:粒雪盆中的粒雪和冰层大致保持平整,层层叠置。每一年积累下来的冰层,在冰川学上叫做年层。冬季积雪经夏季消融后,形成一个消融面,消融面上污化物较多,所以也叫做污化面。污化面是划分年层的天然标志。有了年层,冰层就能像树轮一样被测出年龄来。由于冰川在形成的时候封存了一些空气和尘埃,冰川学家能够从中提取气泡和尘埃分析当时的气候。

冰面湖:冰面湖的形成主要有3种形式。一种是冰川上的冰下河道融蚀冰川,产生巨大的洞穴或隧道,洞穴顶部塌陷,便形成较深较大的长条形湖泊。一种是冰川低陷处积水,在夏季产生强烈的融蚀作用而形成的。另外,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入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冰杯形成速度很快,在冰面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积水潭,在夏天消融期间,冰面积水温度较高,有时竟达到5℃。因此积水的融蚀作用强烈,能把蜂窝状的冰杯逐渐融合一起,形成宽浅的冰面湖泊。冰面湖给冰川景色增添了更为绚丽多彩的风光。夏天,每当朝日初升或夕阳西下的时候,碧绿的湖面上霞光万道,灿烂夺目。

冰碛物冰洞:夏季,冰川经常处于消融状态中。冰川的消融分为冰下消融、冰内消融和冰面消融3种。地壳经常不断向冰川底部输送热量,从而引起冰下消融。不过冰下消融对于巨大的冰川体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当冰面融水沿着冰川裂缝流入冰川内部,就会产生冰内消融。冰内消融的结果,孕育出许多独特的冰川岩溶现象,如冰漏斗、冰井、冰隧道和冰洞等(我们知道云南的石林是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由冰内消融引起的冰川地貌很像喀斯特地貌,冰川学家称这种冰川形态为喀斯特冰川)。

冰钟乳:冰川上的融水,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形成树枝状的小河网,时而曲折蜿流,时而潜入冰内。在一些融水多面积大的冰川上,冰内河流特别发育。当冰内河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往往冲蚀成幽深的冰洞。洞口好像一个或低或高的古城拱门。从冰洞里流出来的水,因为带有悬浮的泥距沙,像乳汁一样浊白,冰川学上叫冰川乳。当冰川断流的时候,走进冰洞,犹如进入一个水晶宫殿。有些冰川,通过冰洞里的隧道,一直可以走到冰川底部去。冰洞有单式的,有树枝状的,洞内有洞。洞中冰柱林立,冰钟乳悬连,洞璧的花纹十分美丽。有的冰洞出口高悬在冰崖上,形成十分壮观的冰水瀑布。

冰洞冰塔:冰面差别消融产生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象,如冰桥、冰芽、冰墙和冰塔等。尤其是冰塔林,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很多大冰川上,发育了世界上罕见的冰塔林。一座又一座数十米高的冰塔,仿佛用汉白玉雕塑出来似的,它们朝天耸立在冰川,千姿万态。有的像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的塔尖,有的像埃及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有的像僵卧的骆驼,有的又像伸向苍穹的利剑。

冰蘑菇: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入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进而形成冰面湖。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当周围的冰全部融化了,而大石块因为遮住了太阳辐射,其下的冰没有融化,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

沙漠中的绿洲

在浩瀚无边、黄沙漫漫的沙漠中,人们有时能看到一片片水草丛生、绿树成荫、泉水潺潺、牛羊成群的绿洲,好像是黄色沙海中的绿色岛屿,也是沙漠中唯一的绿地。

绿洲一般都分布在大河流经或有地下水出露的洪水冲积扇的边缘地带,也有在高山冰雪融化后流经的山麓地区。绿洲上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庄稼和植物生长的条件良好。尤其是夏季,高山冰雪融化,雪水源源流入绿洲,使绿洲生机盎然。

沙漠绿洲绿洲的面积一般都不大,一些较大的绿洲成为农业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居民区。我国境内的天山和祁连山山麓都有绿洲分布。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中也有一些风光奇特的绿洲。那里,潺潺的泉水汇成一条条清澈透亮的小溪,灌溉着两岸的土地,高大的枣椰树把黄沙弥漫的荒野装饰得一片翠绿。人们把这些荒漠中的沃土,视为沙漠中的“珍珠”,备加珍爱。

富饶的盆地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整个地形像一个大盆。盆地的四周一般有高原或山地围绕,中部是平原或丘陵。

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另一种是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侵蚀盆地,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盆地面积大小不一,中国的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面积都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小的盆地只有方圆几千米,在贵州叫“坝子”。有些盆地内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被人们称为聚宝盆。我国的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称,柴达木盆地富积岩盐,藏语“柴达木”就是盐泽的意思,新疆吐鲁番盆地盛产葡萄。

一、刚果盆地

刚果盆地刚果盆地是非洲最大的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扎伊尔境内,西部及北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刚果盆地原为内陆湖,因地盘上升和湖水外泄,形成典型的大盆地。是前寒武纪非洲古陆块的核心部分。由古老的变质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组成。从盆地边缘向中央的岩层分布由老到新,依次为太古代基底杂岩、二叠-三叠纪砾岩、石灰岩和砂岩、侏罗纪卡罗系砂岩、洪积世和现代沉积。

刚果盆地地形周高中低,除西南部有狭窄缺口外全被高原山地包围。内部为平原,地势低下,平均海拔300~500米,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多湖泊,有大片沼泽。金沙萨北的马莱博湖海拔305米,为盆地最低处。平原上刚果河及其支流具有宽广的谷地,排水不畅,河水漫出河床而形成大片沼泽。

平原外围有孤山和丘陵,高度为海拔500~600米,是平原和盆边高地的过渡带。

盆地边缘为一系列高原、山地。北缘为中非高地,平均海拔700~800米,为刚果河、乍得湖、尼罗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东缘为米通巴山脉;东南缘是南非高原北端的加丹加高原,为刚果河和赞比西河的源地;西南缘隆达高原是安哥拉比耶高原的北延,为刚果河、开赛河和安哥拉北部诸河的分水岭;西缘为喀麦隆低高原、苏安凯山地、凯莱山地和瀑布高原等一系列高地。有刚果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单一完整的水系。

刚果盆地是个构造盆地,底部是基本上未受扰动的厚层沉积岩,形成平坦单调的地形,只有断层作用造成的一些零星分布的不高的陡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单调的景观。沉积岩是在内湖沉积的。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原始的刚果河(扎伊尔河)切穿盆地西缘,内湖才逐渐消失。现在盆地西南部的两个大湖就是它的残迹。盆地周围是相邻高原的边坡,其基底结晶岩广泛出露。

刚果盆地拥有仅次于亚马逊河盆地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汇聚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包括1万多种植物,400多种哺乳动物,1000多种鸟,200多种爬行动物。这里的大森林被称为地球最大的物种基因库之一。

二、巴黎盆地

法国北部盆地。南靠中央高原,东至洛林高原,北邻阿登高地,西到阿莫里坎丘陵。东西宽约450千米,南北长约3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的1/4。海拔300米以下。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78米,中心地带海拔仅26米。边缘环有海拔约300米的丘陵,高原塞纳河流贯全境,有运河与卢瓦尔河、马斯河、摩泽尔河相通。有集约农业,产小麦,有乳肉用畜牧业。巴黎盆地号称是法国最广阔、最肥沃的平原,这里是法国农业最先进的地区之一,盛产甜菜、小麦、燕麦、蔬菜和葡萄。东部旧香槟省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香槟酒)闻名。巴黎位于盆地中央。气候上为温带海洋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其降水适中,日照充足。

三、四川盆地